APP下载

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为例

2020-12-16刘远利陈春燕林正雨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技特色农业

伍 强,刘远利,陈春燕,林正雨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包括西藏、4省藏区、南疆4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深度贫困地区是决定脱贫攻坚进展和成效的关键区域[1]。农业产业是脱贫攻坚胜利的基石、是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2]。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明确指出“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项目优先列入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共有45个深度贫困县[3]。这些深度贫困县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内生发展动力弱,贫困人口占比高,脱贫难度大等问题[4]。布拖县位于长江上游,川滇结合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685km2,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是四川省确定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识别行政村190个,农户14262户、建卡贫困人口64723名,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

1 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布拖县以扶贫开发、助农增收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生态特色农业得到一定发展,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特色粮食、草食畜禽、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结构,建成“四川省优势特色产业马铃薯基地县”“四川省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县”“中国附子第一大县”和“凉山半细毛羊原种场”,培育出布拖乌洋芋、高山燕麦、高山荞麦、布拖附子、凉山半细毛羊等特色农产品;“布拖乌洋芋”“布拖燕麦”“布拖黑绵羊”和“布拖黑猪”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实现农牧业生产总值13.49亿元,以马铃薯、荞燕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5万hm2、总产9.14万t;其中,种植马铃薯1.41万hm2,总产35万t;反季节蔬菜种植1866.67hm2;人工种草面积1.47万hm2,四畜存栏45.62万头(匹只)、出栏40.45万头(匹只)。目前全县拥有专合社120个、家庭农(牧)场160个、种(养)大户489户,适度规模养殖户达2717户;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企业有13家,其中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总体来看,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状态,内生动力不足,对脱贫增收的带动性不够。

2 布拖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户观念保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阻力

一是布拖县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长期处于偏僻的交通区位,以及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落后,农牧民依然习惯于广种薄收和传统种养殖模式,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意愿低;二是在小农经济格局下,布拖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现存农村老龄人口无力承担农业生产任务。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经营,已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但受就业、社会保障、收益增值等问题,布拖县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2.2 基础设施薄弱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布拖县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薄弱的基础设施仍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一是灌排工程设施较为缺乏且分布不均,部分存在年久失修的状况,有效灌溉面积仅达14.09%,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县、乡、村道路路网技术等级低、路况差,农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不高,产业机耕道路配备不完善。三是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仅为1.36kw/hm2,远低于凉山州和全省平均水平。

2.3 产业链条短板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绊脚石

整体来看,布拖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是产业结构模糊,特色产业规模效应不突出。传统优势产业不自觉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只能开展习惯性种养,生产管理较为粗放,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不足,特色农产品量小、市场化程度低。二是缺乏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示范带动,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不足,现有加工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不足,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三品一标”、ISO9000、HACCP、GAP、GMP、QS等品牌及商标认证数量少、体量小,特色农产品宣传及推销力度不强,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及经营效益有待提高。

2.4 科技转化不足是产业发展后劲乏力的根源

一是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推广科技投资渠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了人员流失、离岗,农技推广时间减少,农技机构设施建设滞后,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合并,出现了“线断、人散、网破”的尴尬局面。二是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农技人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尤其缺少指导生产管理、流通销售、经营管理类的人才。三是传统型农技人员多。近年来,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现有农技人员中多数存在新知识新技术缺陷,思维方式老化、对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和预见性不强等问题。大量农民迫切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被闲置,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 布拖县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3.1 理顺“产业结构”,构建特色农业生产体系

发挥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产品,分级分类构建“248+”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包括畜牧业和马铃薯;优势产业包括高原蔬菜、特色经果、优质中药材和休闲农业;特色产品包括布拖黑绵羊、布拖黑猪、布拖乌洋芋、布拖高原苦荞、布拖高原燕麦、布拖优质花椒、布拖高原蓝莓和“火把圣地·凉城布拖”自驾游。充分挖掘“五黑一西”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价值,采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以特色优良品种繁育推广为核心,推进布拖黑绵羊、布拖黑猪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挥气候、品种等比较优势,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基地建设为着眼点,以马铃薯、高原蔬菜为重点,加快推进高原错季节蔬菜标准化种植;坚持示范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推进优质花椒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亚热带水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引进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高原蓝莓等高附加值优质水果,形成特色产业;利用布拖优越的自然禀赋、较高的药材品质等优势,引进中医药企业建设一批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川续断、附子、金丝皇菊、白术等中药材种植,形成优质、稳定、特色、生态的中药材发展新格局。立足布拖原生态的彝族传统文化、差异化的高原气候风光、高品质的特色农业等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布拖自驾游。

3.2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综合考虑城镇体系、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发展趋势等因素,立足布拖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加快推动形成“一园三区五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园”即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加快推动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扩园升级,引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力量,打造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良种良法示范种养、种苗繁育供应、技术培训推广、产加销一条龙于一体的县域农业生产全链条综合服务中心,为布拖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三区”即海拔1600m以下、以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的低山沟坝河谷发展区;海拔1600~2500m以马铃薯、畜牧业为主,以高原蔬菜、优质水果为重点的二半山盆地发展区;海拔2500m以上,以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为主的高中山发展区。“五带”即以特木里镇为中心,沿布拖坝干线公路,建设高山蔬菜、特色水果和生态养殖产业带;以拖觉镇为中心,沿拖觉坝干线公路,规划建设果蔬产业和生态养殖产业带;以龙潭镇为中心,沿金沙江、西溪河低山沟坝河谷地带,规划建设亚热带优质水果产业带;以补洛乡为中心,沿西溪河坝干线公路,建设中药材和生态养殖产业带;以俄里坪乡、地洛乡、龙潭镇为节点,沿布拖与昭觉、金阳交界高中山山地,规划建设高山经济林果和中药材产业带。

3.3 激发“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要着力培育和引入适应适度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干部结对”“党员帮扶”等模式,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发展。围绕马铃薯、肉牛(羊)、核桃、青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出台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培育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加大在资金、信贷、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有发展前景、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拓宽市场,创建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强产业链增值能力。积极推广普及“支部+协会”“支部+专合组织”的模式,规范专合组织的有效运行,强化专合组织服务带动能力。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业主观念新、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在做好原料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等农业服务业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强化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和联系,支持企业创办或领办专业合作社,建立企业与合作社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和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3.4 提高“生产能力”,抓好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和耕地质量建设;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加快推进以马铃薯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全程机械化;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范围;打捆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产业培育、扶贫开发、生态奖补等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基地连片发展地区。

3.5 挖掘“产品潜力”,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应用条码识别、二维码、移动互联网等多种现代技术,针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农村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按照“立足一个资源优势、围绕一个产业链条、抓好一件商标注册、带动一批特色品牌”的工作思路,抓好农副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用好“大凉山”区域品牌,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和“错季牌”。对布拖黑猪、布拖黑绵羊、布拖黑山羊、布拖黑牛、布拖黑鸡、布拖西门塔尔牛及“布拖苦荞”“布拖乌洋芋”等网销农特产品,制定具体的扶持措施,做好商标注册申请,统一开展网销产品包装设计制作及品牌策划。抓住国家电商扶贫试点县机遇,推出乌洋芋、荞麦、燕麦、自驾游等特色产品;加强微信、微博、客户端APP等媒体宣传力度,拓展宣传空间,扩大宣传面;举办布拖县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加强产品推介;发挥节会宣传作用,继续办好“布拖火把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加大布拖县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大力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促进品牌农产品直供直销。

3.6 强化“支撑能力”,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重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服务“三农”作用,建立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体制,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要加快乡镇农技推广站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保障财政全额拨款性质,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明确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岗位;整合现有资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采取县级调训、乡镇集中培训、田间地头实训等方式,分产业和专题办班,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化示范和现代畜牧业建设等农业项目结合,持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组织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省(州)农技推广骨干人员培训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地研修,围绕布拖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领军人才。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加大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力度,增强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以中药材、马铃薯(乌洋芋)、水果、荞麦等为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以“五黑”为重点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壮大地方特色资源,集成推广一批新技术,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马铃薯“六改”关键栽培技术,苦荞麦轻简化栽培、肉羊绿色健康养殖及羊粪综合利用集成等技术。

猜你喜欢

农技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