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逻辑思想的三个阶段(环节)
2020-12-15黄树民
摘 要:黑格尔逻辑思维三个阶段(环节)的运动,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而辩证法思想是其思想精髓,“正反合”的思辨模式一直贯穿《小逻辑》全书始终。本文通过对思维发展三阶段的简要梳理分析,揭示了逻辑思想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知性;辩证;螺旋上升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c)思辩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黑格尔在具体论述逻辑学每一个范畴之前,将逻辑思维划分为“知性”“否定的理性”和“肯定理性”三个阶段,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每一个具体概念形成的三个内在环节。黑格尔早在《逻辑学》中就曾对他这一思想作过简要叙述:“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
一、知性环节
黑格尔认为逻辑思维发展的第一价段是知性思维阶段。所谓知性就是“那只能产生有限规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换句话说,知性是把具体表象分解为简单的、片面的、普遍的思想规定,并把这些规定固定下来的思维活动。“知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只能认识到某个范畴或某个概念的抽象性表现,是片面的、有限的。知性把表象或对象分解、分离,将不同的事物的表象区别,或是同一事物的表象的各组成部分和属性分解开,知性思维从事分离活动,其结果就是抽取掉对象或者表象外在的一般属性,抛弃其特殊性或差异性,由此而建立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换个词语就是抽象概念,这是知性的抽象性所在。知性思维只能帮助认知某物是某物,但是不能确证某物同时是他物,是一种抽象性思维;它只能断言正,而不能指明正中包含有反;它只能孤立地肯定某一概念,而不能从概念的分析中推演出另一概念。知性思维到达理性思维所要经历的的初步阶段,是获得真理的理性思维的一个必要阶段。知性思维和直观的感觉是相反的,所以分离性,抽象性和固定性是这个思维阶段的主要特点,而知性思维将事物从具体的内容中抽象出来这种能力是具有合理性的。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世间的道理需要不断修正完善;而在黑格尔这里,这种知性逻辑是上帝的恩赐,如果想要将其完善就要看自我满足对理智的程度。这两种说法倒也极为相似。既然这种逻辑归因于上帝的意志,那么出现在人的思维中也很自然,因为人存在于上帝创造的世界里。因此,一个准求理性思维且有教养的人,才能够更加近的靠近上帝。而且,这种知性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那么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知性思维尤为重要。知性思维对感性对象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从对象多种规定中或分离出一种,或抽出其共同点,固定下来,加以研究。这种思维无论在理论的和实践的范围内,都有很大的权利和优点。
“在哲学里,最要紧的,就是对每一思想都必须充分准确地把握住,而决不容许有空泛和不确定之处。”只有这样,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才能由一个范畴进到另一个范畴,朝着更深刻的本质推进。那么知性从何而来?这是黑格尔未能解决的的一个问题,他把知性归于上帝所赐。知性思维的表现形式,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类能做的各种简单的判断活动。比如,地球是圆的,天鹅是白色的。然而,这种知性会导致脱离事物的本质,从而丧失对事物全面把握的可能,也就不可能全方位的了解事物。前面所述,地球真的是圆的?天鹅真的只是白色的吗?科学的研究表明,地球不是圆的而是椭圆的,通过卫星拍摄的图像可以证明。无独有偶,黑天鹅也是存在的。所以说,知性是有限的。知性的有限性总是造成脱离事物本身,人们运用思维的思考往往会不够全面,黑格尔也在文本中告诫:“青年人总喜欢驰骛于抽象概念中,反之,有生活阅历的人绝不容许陷于抽象的非此即彼,而保持其自身于具体事物之中。”知性思维是有弊端的,所以认识要通过事物的本质去思考和判断。
知性思维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思维不能只停留在知性的阶段。也就是说人对逻辑概念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对抽象概念的认识上,对事物的认识要进一步达到对具体概念的认识。然而要达到这一步,人的认识能力还必须先由知性上升到否定的理性。“思维无疑地首先是知性的思维,但思想并不仅是老停滞在知性阶段,而概念也不仅仅是知性的规定”。
二、辩证環节
逻辑思维的第二个阶段,黑格尔认为是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阶段。恩格斯说过:“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出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抽象的或肯定的理性超出自身,否定自身,转化为自身对立面,这与黑格尔的逻辑思维第二阶段的说法大体相同。“在辩证的阶段,这些有限的规定扬弃它们自身,并且过渡到它们的反面。”在否定阶段,这时候理性思维可以认识到概念是彼此连接、相互联系的,比如他物包含于某物之中。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就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只能在先前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也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经验性的借鉴。当人发现理性规定中的冲突和矛盾,即对立面的否定时,并不能很快意识到这种“矛盾正是对知性的局限性的超越和这种局限性的消解”,从而获得积极的成果;而是往往用先前的思维方法来对待它;或者是站在肯定理性立场上,断然否定;又或者是加以抽象地把握,全盘否定其肯定的理性。这时的理性,既没有在获得否定规定的同时,仍保留着肯定的规定,所以这是一种片面的否定的理性。因为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知性所形成的抽象概念,由于其片面性、抽象性和固定性,必然要转化为它的反面,因而陷入对立和矛盾之中。这种对立和矛盾是知性所不能解决的,引起了知性认识本身的动摇和怀疑,这种怀疑和动摇可以导致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也可以成为过渡到辩证思维的一个环节。可以确信的是,否定的或怀疑的理性揭示了事物的否定性,反对单纯的绝对不变的肯定。这一点与辩证法是一致的,这也是它的合理性和优点。但它反对抽象的肯定,却导致抽象的否定,“把知性的规定消解为无”,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就其本身而言,它仍是抽象的、片面的,因而也要超出自身,走向自身的反面。而它的反面,便是辩证的理性环节。正如黑格尔所说:“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形态,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黑格尔将否定理性认为是由知性到理性的过渡环节,并承认知性的局限性,这是很有见地的。辩证法强调联系、发展,需要通过中介才可能实现;辩证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是通过寻找中间环节的办法来实现的。
黑格尔认为,思维也不能只停留在否定的理性阶段,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事物能过渡到另一个事物,还要认识到两事物彼此间不能分离;它们是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是具体同一的。
三、思辨环节
第三环节是对第二环节否定的理性的再否定,也就是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又复归肯定。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正反合”的思辨模式,辩证思维在第三环节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在否定的理性阶段,思维已经认识到“正”中有“反”,“正”与“反”相互对立,而且认识到二者的统一;并且概念已经认识到相互转化的对立双方是相互联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辩证法包含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辩证法是抽象的、思想的东西,同时也是具体的东西。第二环节中否定的或怀疑的理性,由于其否定是抽象的、片面的,具有局限性,遭到抽象的或肯定的理性的攻击和斗争是毋庸置疑的。经过这两种各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的对立的理性环节的斗争,否定的或怀疑的理性也同抽象的或肯定的理性一样,否定自身,即否定之否定,二者便共同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思维形式——辩证的理性思维。它既是否定的,又是肯定的。前两个环节由于其自身的片面性,均自己扬弃自己,从而不断地过渡到自己的反面;而辩证的理性则把它们扬弃作为两个环节统摄在白身之内。由此,理性认识阶段,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知性,否定的理性,辩证理性,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圆圈,完成了一个周期。其中辩证理性是这三个环节中最高的环节,是它们所在周期中所获真理之集大成,具有相对完整性、全面性、科学性。黑格尔认为人们要达到对具体真理的认识,在思维中把握具体概念,需要经历逻辑思维三阶段,并且将这三个阶段辩证统一起来。
四、总结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提到的“哲学的圆圈”:最初概念是推演出以后概念的端点,最后概念回过头来又是最初概念的说明和根据。理性对对象特定本质的认识,经过以上所述三个环节,完成一个周期或螺旋式的圆圈,便可达到比较全面的辩证思维的认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思维为人类认识世界,探寻真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类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样,是一个个包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大圆圈或小圆圈。可以说,无论是对自然知识,还是社会知识的理性认识;无论是对世界总体的理性认识,还是对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是个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还是作为人类整体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都会经历由三环节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圆圈。但需要知道的是,认识从来都不会结束。从指导人类认知实践的层面来说:一方面,辩证思维要作为直接理论去指导具体实践并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更深一级的本质推进。
理性认识总是这样一个圆圈连着一个圆圈,一串小圆圈又连成一个大圆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辩证发展三环节,是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没有前两个环节,就没有最后的辩证环节。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辩证理性就体现在這三个环节的依次顺序转化中。前两个环节包含着片面的因素,但又是理性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认识就是这样由片面到比较全面曲折式发展。发展过程中,辩证理性以扬弃的形式辩证地否定了前两个环节,把它们作为两个内在环节统摄于自身之内,所以最终人类才能认识到完善的、全面的真理。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72
[2]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
[3]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93
[4]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76
[5]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7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7]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76
[8]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
作者简介:黄树民(1994),男,贵州省遵义市,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