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法治精神助力龙江发展
2020-12-15黄旭
摘 要:黑龙江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具有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法治精神的缺失,本文论述了黑龙江省法治精神缺失的原因,包括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培育法治精神是黑龙江振兴的必要措施。本文认为培育法治精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各式各样的普法活动和法律援助,推动龙江法治文化建设。其次,全民守法,推动龙江法治社会建设。
关键词:法治;法治精神;龙江振兴
黑龙江地区发展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发展环境不佳。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发展环境不佳是影响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發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法治对于黑龙江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黑龙江,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治精神的缺失,阻碍了营商环境的优化,制约了黑龙江省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黑龙江省要重视培育法治精神,不能光说不做,不能纸上谈兵。本文拟对黑龙江省法治精神缺失的原因,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分析。
一、法治精神缺乏原因
(一)计划经济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五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源流。在整个市场要素当中,人流、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能源流这五个要素非常关键。当这五个要素快速流动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地区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黑龙江省这五个要素流动缓慢的原因在于黑龙江省加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政府决定,而其中大部分的资源是由政府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黑龙江适应了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人由国家分配,项目国家给,资金国家投,能源国家调,产品卖给谁,生产什么,从不操心。随着计划经济的退出,市场经济的登场,由国家配置社会资源转变为市场配置资源,黑龙江一下子由一个家长牵着手走路的孩子变成自己走路的孩子,不摔跤是不可能的。黑龙江受计划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意识层面,思想上留下了计划经济深刻的烙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重人情轻规则,重关系轻能力,直接消减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等法治精神。
(二)受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在古代,黑龙江就是流放地、蛮荒之地,直到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史称“闯关东”。去关东的人民是面对华北平原自然灾害多发,粮食无法满足需求时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的目的不是交流、贸易,而是生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业基础较好以及毗邻苏联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国家选择在此建设重点工业基地,将东北从农业社会进一步改造成工业社会。黑龙江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下,对外交流信息闭塞,冬季漫长而寒冷,使得人们具有保守,封闭,乡土观念重,爱凑热闹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形成了特有的“东北文化”,“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东北地区的真实写照。在《乡村爱情》系列影视剧中,村民发生了争执,有时是动用武力,有时是找人劝架,认为对薄公堂是一种不要面子的行为,认为“家丑不能外扬”,在这种思想下,不利于法治的培育和发展。
二、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法治精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钥匙。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阐述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强制度保障。营商环境的核心与根本是法治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有良好的法治手段、制度规则来保证。营商环境如水,水活则鱼大。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释放市场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是龙江振兴的重要举措,而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良好的法治对营商环境的优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重点强调的就是法治当中的公平作用。
(二)培育法治精神是防止人才流失的“良药。2019年《中共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指出黑龙江省人才工作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含金量、实施力度与一些省区差距较大,成效不明显。2015–2017年,省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流出2611人,其中高级职称的占66.5%,高层次人才流失比重较大;技能型人才流出6.75万人。2017年大专以上毕业生留省就业率仅为67.1%。但另一方面,外流人口却呈现出年轻人、高学历者占比增加等趋势。除了人才流失,黑龙江省还有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黑龙江省面临的问题。黑龙江省人才流失严重,主要在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需要打造法治化投资营商环境,使更多的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防止人才外流。
三、培育法治精神的途径
(一)通过各式各样的普法活动和法律援助,推动龙江法治文化建设。法治的建设,除了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担起责任之外,更少不了民众对法治的认同。“法治社会是一个观念的共同体,它依赖于某些共同观念的维系和滋养”。[1]建设法治龙江,就是要培养大量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培养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包括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四个方面,其中学法是前提,要重视对法治的宣传。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遇事找法的思维。法治文化的养成,不仅需要思想启蒙,还需要实践的滋养。法律援助就是一个重要的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通过法律援助来使民众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人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二)全民守法,推动龙江法治社会建设。倡导全民守法,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建设又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卢梭曾说过,“统统法令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记在国民的心田。”全民守法的原因不应是惧怕法律的制裁,不能表现为被动的恐惧,守法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和遵守。全民守法,对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矛盾利益的交织。党员干部要带头守法,为社会公众严格依法办事起到表率作用;也要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释疑解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律机制理顺社会关系。只有全民守法,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让市场要素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让市场规律对社会资源起到基础性配置作用,才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注 释
[1] 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参考文献
[1] 李林.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 钱弘道.法治精神形成六论[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
[3] 魏建国.东北振兴的法治文化建设[J].社会科学战线,2017
作者简介:黄旭(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法学理论研究生,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方向:法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