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容器育苗及生态栽培技术
2020-12-15金航标
金航标
摘要:结合生产实际总结了香榧容器苗培育过程中实生苗培育、嫁接苗管理等技术要点,探讨了香榧种植过程中林地选择、栽培、管抚等经营方法,为香榧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香榧;育苗;生态;栽培
中图分类号:S6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167-02
1 引言
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属红豆杉科(Taxaceae)榧属(Torreya),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生态树种,是榧树中的优良变异类型经人工嫁接繁殖而成的优良品种,主产于浙江会稽山脉的诸暨一带,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利用历史。近年来,香榧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成为各地经济林发展的首选树种,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引种栽培香榧,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香榧生产中,选用良种苗木及科学栽培方法是造林地正常进入结果期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总结了香榧容器育苗及生态栽培技术,为香榧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2 实生苗培育
2.1 种子催芽
培育实生苗是香榧发展的基础,是香榧嫁接砧木的来源。生产上多用成本更为节省的榧树种子培育实生砧木苗。将充分成熟的榧树种子沙藏在朝南背风向阳、无积水的场地,沙的含水量以手捏成团不滴水,手松开后一触即散为度,堆放高度不超过50 cm,外层不能暴露种子,用稻草覆盖保湿。一个月翻藏一次,将开裂露白的种子挑出播种。
2.2 设施准备
香榧容器苗具有緩苗期短、成活率高、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1],本文主要介绍香榧容器育苗技术。选择平整的土地,按一垄宽1.5 m进行平整后作为苗床,有条件的地方床面可覆盖地布,每垄苗床间深挖排水沟,排水沟宽40 cm,深50 cm以上,确保排水畅通,亦可作为作业通道。生产上主要采用无纺布和塑料营养钵作为容器,规格根据砧木不同苗龄而定,一般当年种子播种可采用5 cm×8 cm左右规格的网袋或穴盘。育苗基质应当疏松、无菌、肥力足,可选材料有黄泥、泥炭、锯末、蛭石、腐熟有机肥及缓释肥等,黄泥比例不超过40%,基质使用前需严格消毒。
2.3 播种管理
催芽2个月左右种子开始发芽,一般12月开始到次年的3月份为播种期,胚根露出0.5 cm以上长度的种子即可分批挑选进行播种,播种时种子根尖应朝下放置,每个容器中放置1粒发芽的种子。播种后可用谷壳或遮荫网覆盖保湿,4月中下旬圃地及时遮荫。幼苗期进行根外追肥,5~9月施三元复合肥为主,每个营养钵每次施肥量不超过3 g,9~10月少量施用商品有机肥。
3 嫁接苗培育
3.1 接穗选择
接穗的选择直接影响苗木品质,应采用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认定)过的良种母树或采穗圃壮年树的1年生主、侧枝延长枝[2],穗条粗度0.3 cm以上,长度12 cm以上,所采穗条最好带有一定的直立性,尽量做到接穗随采随接。选用2~3年生榧树实生苗做砧木。
3.2 嫁接方法
设施大棚的应用使香榧嫁接期大大延长,嫁接时期除每年4~5月发梢期外均可嫁接,一般采用劈接、切接和贴枝接等方法,以劈接法为多。
3.3 嫁接苗管理
大苗和容器苗造林能显著提高香榧种植成活率,提倡至少采用“2+3”以上规格的容器苗上山。每年5~9月份苗圃地需用透光率50%左右的遮荫网进行遮荫。香榧嫁接后应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及时换盆,“2+1”的嫁接苗换上规格为26 cm×21 cm的容器,“2+3”的嫁接苗如未上山则需更换更大规格的容器。随着苗龄增加,容器生长空间有限,一般生长期超过8年的苗不提倡容器内生长,需适时移栽至大田或上山造林。
4 种植及幼林抚育
4.1 林地选择
香榧理想的造林地要求阴凉,空气湿度较大,光照不太强,且排水良好的低山丘陵。森林植被保存好的小环境,即使100 m海拔以下的平原,香榧生长发育也良好[3]。生产上香榧造林地一般选择海拔200~800 m,微酸至中性的黏壤土、砂壤土、紫色土、石灰土等土壤条件下的林地。pH值5以下的酸黏红壤土不经改良,不适宜香榧发展。
4.2 整地栽植
香榧幼苗耐阴,保留林地植被,造成侧方庇荫,对造林成活和生长均有利。全垦造林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应避免。香榧整地挖穴最好在9~10月进行,纯林密度宜450~670株/hm2,根据苗木土球大小和容器规格合理开挖种植穴,挖好后可施适量有机基肥覆薄土待种。香榧最适合造林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上旬萌芽前,容器苗则大大延长了造林期,除7~8月份极高温及雨雪冰冻天气外均可造林。生产实践证明,容器苗及带土球苗的嫁接大苗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结果快,林相整齐。香榧造林遵循“浅种高覆土”的原则,栽植穴底土应沉实,苗木主梢应栽正,根系舒展,不与基肥直接接触,复土分层踏实,以稍深于榧苗原土痕为宜。在林地的上风口配置 3%~5%的花期吻合、花量多、质量好、花期长的雄榧树,造林后要及时做好遮荫工作。
4.3 幼林抚育
香榧造林后至开花结实以前这段时间为香榧幼林期。幼林期是香榧营养生长、丰产树体结构形成的重要时期。香榧栽植后一般有1~2年的恢复期,生长缓慢,过了恢复期后在水肥管理适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较快。香榧幼林期内抗性弱、喜阴怕旱,幼林期管理好坏是幼林能否速生、较早进入结实期及形成合理的树体结构和林分环境的关键。新造林1~2年内,必须对林地内幼苗进行遮荫,以减少阳光直射,随着香榧树体的生长和需光性的增加,必须及时调整香榧幼林林分结构,逐步疏去混交树,调节光照条件,保证香榧上方光照,每年雨季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幼林松土可结合施肥进行,每年向外扩穴30~40 cm,营造疏松的土壤环境,适应根系向外扩展的要求。香榧幼林施肥以促进树体营养生长为目的,每年施肥不超过2次,时间分别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9月中旬~10月下旬。施肥过程中化肥不能直接接触根系,有机肥必须腐熟后施用或选择正规厂家出产的合格商品有机肥。
4.4 生态栽培
香榧生长需要肥料,但不能过度、过量,不仅增加成本又影响香榧结果后的品质,且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4]。因此,应大力提倡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可有效改善香榧前期投入成本高、见效慢的状况,实现“以林养林”。林间可套种小麦、豆类等禾本科、豆科作物和药材等农作物,不宜种植茄科、薯类、藤蔓类作物,耕抚结合,以短养长。宜播种苜蓿、紫云英等绿肥改良土壤。目前生产上已有“榧茶套种”、“榧药套种”、“榧苗套种”、“榧林养殖”等多种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可供参考和选择[5~7]。
5 成林管理
5.1 合理施肥
香榧的成林管理是指香榧进入结实期后,在保证营养生长的基础上,促进结实树高产、稳产和优产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施肥量应根据树体的生长情况确定,必须注意营养元素的平衡,既要注意N、P、K三要素之间的平衡,也要注意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一般一年施肥2次,分别为3~5月一次无机化肥,9~10月一次有机肥。控制施肥量是指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树木生长发育需要能不施肥的不施,能少施的不多施,而且要盡量减少施肥后的流失和提高肥效。肥料配比以N、P、K比例2∶0.5∶1.5较好,同时注意不同土质中Ca、Mg、Fe、B等元素的补充,采用沟施的施肥方式。
5.2 整枝修剪
适当的整枝修剪对香榧生长及结果有利,整枝遵循“分枝均匀、高度一致、开心树形、树冠矮化”的原则,除去过密枝、枯枝和病虫枝。在采收后至翌年春天树液流动前进行,清除不定芽萌生的丛生枝,选择留养散生或单生的粗壮有力的萌发枝,生长势旺的中央枝摘顶,侧枝群任其自然整枝。同时,应及时清除香榧底部萌芽条,避免养分流失。
5.3 保花保果
合理配置雄株授粉是提高香榧产量的重要保障,但生产上由于分布不均、花期不遇、花期多雨等原因经常引起授粉不良,需配合人工辅助授粉。一般在 4 月上中旬采集花粉,在雌花传粉滴出现后的 5 d内选择微风晴朗天气用喷雾法或撒粉法进行人工授粉,不应授粉过多。生产中,异常的落花落果也是影响香榧产量的重要因子,香榧落花落果主要发生在幼果发育膨大的前期及果实膨大发育的中后期,此时可喷施1~2次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促果。
5.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原则,采用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生物、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冬季清除病虫枝、深翻等营林措施为基础,以人工捕捉、灯光诱杀等人工物理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控制病虫危害。
6 结语
香榧是极具经济价值的特色生态树种,在帮助部分山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生产上苗木品种不纯、栽培方法不合理、管护模式不科学,是造成部分基地挂果迟、挂果少等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导采用良种苗木造林,提倡科学合理的栽培方法及管护模式,使香榧生产少走弯路,早出效益,推动香榧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黎章矩,戴文圣. 中国香榧[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省地方标准 香榧栽培技术规程:DB 33/T 340-2012[S].杭州: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
[3]诸暨市林业局.诸暨市地方标准 香榧良种与丰产栽培:DB 330681/T 001.1-2018[S].诸暨:诸暨市林业局,2018.
[4]戴文圣,黎章矩,程晓建,等.香榧林地土壤养分、重金属及对香榧子成分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4).
[5]盛卫星,许 根,方 庆,等. 建德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20(1).
[6]许亚儿. 幼香榧林套种覆盆子套养土鸡模式的探索[J].浙江畜牧兽医,2018(6).
[7]何乐芝,张 杰,金永光.诸暨市茶园套种香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