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教育培育策略研究
2020-12-15王仕艳邓才宝
王仕艳 邓才宝
摘要:指出了在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教育中,主要包含着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现阶段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却存在着诸多的实际性问题,从身心健康的实质性内涵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更完善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教育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健康;强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241-02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持续完善。当今时代发展阶段下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教育而言,其实际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稳定社会在未来的深化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建设工作的前景,因此,通过相应的健康管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中树立正确的心理思想价值观与身体体质健康观,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课题。
2 身心健康的内涵
德国精神医师Hendry于1918年首次提出了“身心医学科学研究体系”,在其体系论述中,也是最早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学结合的研究尝试。
其中的身体健康主要指:在一个人的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转状态下,且没有任何的器官性疾病时,通过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以及劳动能力,来抵抗各类疾病的侵袭与各种生理因素对自身所造成的刺激性致病影响,从而通过身体的良好机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心理健康则是指:一个人通过心理与行为的良好协调配合状态,积极适应社会环境以及职业环境对于人自身的心理性要求。在心理健康的这一层面中也包括着人的情绪、思想意识、人际交往动机以及外界认知态度等。
3 大学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3.1 满足心理问题解决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社会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发展脚步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从不同方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影响。应从实际角度出发,认识到互联网本身是不完善的,不论是信息资源本身还是应用的监管,其管理规范性均是日后主要的工作方向。特别是部分同学受互联网因素影响产生了消极心理,过度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患有严重的网瘾,因此性格孤僻,这些症状被认定为心理疾病,也可以称之为网络心理障碍。甚至会有部分同学因为过于沉溺网络世界而导致学业荒废,甚至出现轻生、逃学等恶劣的后果。对此,高校管理者及学生家长应重视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分析,找出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此外,高校能以互联网为基础创建健康管理体系,以纠正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上述工作的进展对学生健康管理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3.2 符合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取代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形式,并且成为当前社会下主流媒体方案,对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互联网技术能够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得以改变。根据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显示的数据可知,大学生群体以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并且这一数据倾向逐年增加。互联网是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对互联网给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冲击进行充分考虑,这不光能够符合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满足人才发展需求
高校肩负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目前,人才的培养不光要使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还应使其思想意识超前。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可知,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均具备专业能力,部分遭受挫折的同学往往是因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或者是个人意志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解决高校学生身心问题,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是当前主要教学任务。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和信息選择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4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成因
4.1 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大部分大学生在以往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都是处在优越物质生活环境条件下的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呵护。而基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社会在更多的心理教育上也没有进行系统化的针对性教育,这样的社会因素也就导致了当今的大学生在受到了相应的心理打击或身心压力时,无法找到正确的问题解决办法,长此以往,也就逐渐形成了源自于社会因素下的心理问题。
很多大学生也习惯了实际物质生活的倾向模式,在很多时候也缺乏体育运动的意识,也就导致了身体健康状况逐渐下降。
4.2 学校因素
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关于专业的身心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稀缺,对于学生相关的心理辅导以及身心健康教育,大多数也都是通过班主任、教导员为主进行相应程度的身心健康疏导。但是大多数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没有掌握完整的身心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性较弱。因此在开展具体的教育工作时难以真正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专业人员缺失现状,也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解决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失去了积极性与长效性。
4.3 家庭成因
基于我国的实际家庭结构以及原生家庭特征,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个体影响也是极其深远,家庭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及作用也都具有着明显的双向性特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果可知,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对于子女的身心状态也有着不同结果呈现方面上的不同影响。家庭关系和谐的子女在更多的实际呈现中则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影响性身心健康状态;反之,家庭关系紧张的子女其身心健康的能量层级呈现也往往是以负向影响居多。
5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强化路径
5.1 “互联网+”时代下的正确意识引导
首先,结合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要求,学校应从根本性上分析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来源,并且在相应的问题充分认识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意识也相较薄弱,因此学校也应该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时代中的发展特性,在一定程度的媒体引导与网络社会舆论影响下,对大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方面产生更多的积极性促进作用。再次在媒体时代发展之中,学校对于相应的“竞技体育”概念也可以在未来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渐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对新时代下的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意识具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通过长效性的“互联网+”媒体宣传方式,促使学生逐渐在身心健康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自身的健康常识以及健康观念。
5.2 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
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来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应程度是学生身心健康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干预只是一种被动的外部干预,最终必须通过独立的内化来保证。因此,学校在身心健康教育管理过程中也有必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他们正常的运动习惯。为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形成及思想发展,最终实现其能够更适应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6 结论
当今时代发展阶段下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教育而言,其实际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稳定社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人才建设工作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邱 烨,肖 璐. 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戏剧之家, 2020(10).
[2]杨丽萍, 谭钦月, 肖英伦,等. 大学生恋爱态度和性心理健康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 36(1).
[3]季文泽, 汤琳夏, 吴庆涛. 医教结合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融通模式:以上海高校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 43(1):45~50.
[4]覃梦鸽. 基于游戏化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D].长春:東北师范大学,2019.
[5]张 澜,董泽俣.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及路径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7(3):73~75.
[6]王太明.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路径[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