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承的作用
2020-12-15欧阳伟华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文化消费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传统文化出现式微。电视作为传统新闻传媒之一,有能力也有责任肩负起复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电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策略
一、电视媒体是扭转传统文化式微的重要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和娱乐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快餐化”“碎片化”的特点,需要潜心阅读的高雅传统文化出现了式微,在这个背景下,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电视媒体有能力也有责任肩负起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承的重任。但是,近年来国内涌现一阵阵综艺热,这些综艺节目本土原创的很少,基本上从海外移植过来,这些节目以明星炒作为卖点,来博取观众眼球,内容趋于庸俗化、媚俗化,制作粗糙泛滥,很难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民族特质[1]。长期沉湎于这种综艺节目的观众,会降低自身的观赏品味和审美标准。这类综艺节目尤其对于接受主体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建立是极其不利的。电视媒体应该认清自身肩负的重任,用长远的眼光,下大力气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掘适合现代媒体传播的本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视节目中,设计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电视节目,用时尚传媒手段承载中国传统文化 [2],在传播方式上,电视节目要作出大胆尝试,实现电视、互联网、移动平台等多屏传播,克服电视媒体传播稍纵易逝、不易存储和查询的缺陷。
二、《中国诗词大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起着引导作用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又一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不同,《中国诗词大会》是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上台选手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鉴赏,带动全球华夏儿女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分享学习诗词的乐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留下的丰富养分。
在选材方面,《中国诗词大会》包括豪放、婉约、边塞、田园、咏怀、咏物各种题材风格,为了让观众跟古诗词产生共鸣,选材尽量贴近百姓生活,注入时尚元素,如“减肥”、“购房”、“化妆”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该书中都有所涉及。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看,该节目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廉耻勇、仁义礼信智、温良恭俭让等主题,内涵丰富多样。该节目的精彩之处在于节目中几位嘉宾的对诗词的解读,这些解读能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浮想联翩,打开想象的空间,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并进而体验作者的情感。
诗词作为文化基因,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民族谦逊有礼、坚忍不拔的性格,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诗词还能让我们在喧嚣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之后,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诗词热。但是《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毕竟只能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诗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除了诗词还包括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等,《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全民在节目播出之后,能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名篇。
三、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承的策略
(一)强调参与在节目传播中的重要性。要做到节目的全民参与性,必须改变过去电视节目主要是单向传播的特点,克服过去文化类节目邀请专家学者谈哲学、谈人生等曲高和寡的局面。客观来说,古诗词离我们今天的时代很远,无论是从文字还是韵律都脱离了今人的表达习惯,即使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也没有给古诗词留下太多的空间,以现行的语文高考试卷为例,古诗词默写题一般占5分左右,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语文教学已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中,对于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总是处于弱势状态。但是一档以远离我们生活的古诗词为主题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答案在于该节目强调全民参与性。以第二季为例,《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5万多名选手报名,这5万多名诗词爱好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最小的7岁,最大70多岁,通过遴选进入“百人团”中的100多位选手,既有高校教师,又有地道的农民,最令人难忘的是农名出身的修车师傅王海军,只念过4年书的他,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利用修车之闲暇写下了1000多首诗,这些平凡的人热爱“诗和远方”的故事,本身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并激发参与的热情。
(二)“竞技性”是文化类节目制胜的又一法宝。电视节目只有拥有竞技元素才能给观众留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采用“以一敌百”和“击败体”的竞赛方式,让该节目高潮不断。比赛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赛,上台的5名选手与百人团同答一组题,5名选手中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胜出者,此人将作为攻擂者,在擂主争霸赛环节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主席位。第二个环节是“飞花令”,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基础上,第三季新增设“诗词接龙”、“超级飞花令”环节将节目的竞技性进一步升级。“诗词接龙”需两位选手轮流说出一句诗词,每一句诗词的首字要与对手说出诗词的尾字相同,不能成功接句一方即出局。而“超级飞花令”要求两位对战选手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难度和竞技效果,使温和的文化类节目变得愈发激烈起来,大幅度缩短了比赛时间。第三个环节是擂主争霸赛,这一环节包含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题型,如画面完美的沙画题、启人心智的文字线索题等,这些题型让人耳目一新,让紧张的气氛达到了极致。
(三)主持人的文化素养能为节目锦上添花。传统的节目主持人更多的承担了节目串联和主导的任务,参与节目的程度并不高。《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主持人董卿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很多观众看完该节目对她的总体印象。当台下专家探讨李贺的诗抛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董卿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即使是冷门诗词也是信手拈来,如在鼓励上小学五年级的骆子愚时,她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她的反应速度也令人叹为观止,民警袁文杰打算送给岳母一首诗,但是一紧张,忘记了“爱子心无尽”的下一句,董卿迅速准确的说出了“归家喜及辰”。拥有如此海量的诗词量和反应速度的主持人,至少目前在支持界还未发现能出其右者。在节目中董卿不仅能与选手、嘉宾在诗词上相互交流、切磋,在这种交流、切磋中还能做到信手拈来、准确及时,在与选手和嘉宾的交流与切磋中,展现了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整个节目没有官话套话,没有字幕的强行解读,没有打乱观众注意力的重点镜头播放,没有主持人、嘉宾高高在上的感觉,只有选手、嘉宾、主持人之间的以文会友,这无疑增强了选手和观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認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起了带头作用,并增强了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该节目的带动下,希望有更多的电视媒体用长远的眼光,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把更宽广的传统文化题材融入到电视节目中,多出精品大作。
参考文献
[1] 许晓辉,李蕊.从《中国诗词大会》谈电视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6(7).
[2] 陈世杰.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J],电影评介,2017(4).
作者简介:欧阳伟华,男,文学博士,凯里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