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彝:让赣州“千年不涝”

2020-12-15顾静怡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福寿闸门赣州

顾静怡

每年雨季,让人最揪心的就是洪涝灾害。然而,任凭暴雨侵袭,历史上的赣州古城却年年“雨而不涝”。赣州的安然无恙毫无疑问是得益于北宋水利专家刘彝,是他建造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是他创造了奇迹,让这条全长12.6公里的排水系统,谱写了赣州“千年不涝”的神话。

赣州古城是一座典型的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面靠山。它交通便利,灌溉顺畅,不过,每年一到雨季古城就变成了“水城”。洪水倒灌入城,街道巷陌尽数被淹,连年的内涝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受命担任虔州(即现在的赣州)知州。目睹了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作为父母官,为赣州百姓做实事成了刘彝心里最大的愿望。

刘彝字执中,生于福建淮安。他父母去世早,自小便在艰难困苦中长大,他为人正直,勤奋好学。考中进士后,在任都水之职时,恰逢汴京久雨不晴,汴河水大涨。刘彝凭借自身的学识,开阳桥水门,退洪水,为百姓除却了水患。也正是这一次,他的才能被发现了,被任命为虔州知州。刘彝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一上任就利用自身的水利专业特长,对赣州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他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实地勘察,大胆而具有前瞻性地對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依照分区排水的原则,他下令在赣州城内开凿了两个排水系统。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字,故名“福寿沟”。

这条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设计和布局巧妙而独到。巧借地势:科学地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让城市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免去了使用抽水机的麻烦。巧借水势:为了预防洪水季节江水倒灌,根据水力学原理,在排水口上方,建造了12个圆形的金属盖板,就是著名的水窗。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当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刘彝还全盘布局,将福寿沟与城内三口大池塘、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形成一条生态环保链,通过古城墙的庇护,将福寿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福寿沟断面宽约90公分,高约180公分,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修建水沟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劳动,工人要在狭窄的沟里弯腰弓背进行劳作。由于空间狭小,工程速度如同蚂蚁啃骨头一样,只能一点一点地挖,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刘彝体谅工人劳动的艰难,要求工人实行轮班工作制,而且规定了在沟里的工作时间。他担心工人吃不好,每次去检查工作遇上吃饭时间,都会亲自下厨,还总会在菜里多放些鸡蛋让工人吃好点。

生活上,刘彝对工人关怀备至,但工程质量上他却一丝一毫也不肯让步。他清楚地知道,一个工程要成为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那就必须按照标准去做。他亲自抽查、督查工程质量,一次又一次地拿着尺子弓着腰到沟里去测量数据,只要发现没有按照图纸标准做的,二话不说一律返工,无论什么理由。在刘彝的带领下,赣州人民历经10年,终于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惠民工程“福寿沟”。

当然,亦有学者在查阅史料之后,对于赣州城“千年不涝”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福寿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确实在赣州古城的防汛工作中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刘彝设计建造的“福寿沟”是防洪历史上堪称凿空之举的里程碑工程。它谱写了赣州城“千年不涝”的神话,也让人们深思什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什么是传承和发扬。

(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福寿闸门赣州
海闸门
魏巍
拌嘴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
水利工程渠道闸门运行管理及技术探讨
璀璨的明珠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智破路障
睡前福寿操 改善睡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