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巴江滨河绿道弹性景观设计探究
2020-12-15张智桥张继兰
张智桥 张继兰
摘要:基于对石林县巴江滨河绿道现状调研,综合分析了河道弹性现状,以重塑河道形态、改善河道生态、弹性设计措施植入、引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建构了滨河绿道弹性景观的内部支撑;寻找了出滨河绿道要素和弹性河道的契合点,将滨河绿道体系植入弹性河道中,耦合绿道要素,构建出了适应性强、灵活性高的弹性河道;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滨河绿道弹性景观设计体系。
关键词:弹性景观;滨河绿道;绿道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079-02
1 巴江滨河绿道现状概况
1.1 区位概况
巴江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南盘江左岸一级支流,起源于流域北部石林镇的山神庙峰,是石林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道;巴江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948.00 mm,汛期5~10月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县城气候呈现“夏秋多暴雨洪涝,冬春多缺水干旱”。巴江滨河绿道的主体是流经县城建成区的区域,设计范围内全长6.7 km,面积约796487 m2。
1.2 巴江滨河绿道的定位
巴江滨河绿道是城市未来的核心生态廊道,将打造为旅游城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巴江是自然生态的城市滨水廊道,可以改善巴江河岸形态,增强水岸空间生物栖息环境,丰富滨河景观层次,同时设置沿河慢行交通,打造滨水健康生态绿道,营造人与水系统及生物和谐相处的城市滨水环境。
1.3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1 河水污染问题
由于巴江在石林县城串流而过,周边的排水和排污系统不能有效地将污水和雨水分流合理,巴江的污染物对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实现河流水系的良性循环迫在眉睫,修复和保护河流生态,减少自然灾害,降低传统排水系统修建和维护的费用,是巴江河现阶段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3.2 拓展多元化的河道功能的需要
现阶段的巴江滨河功能相对较单一,主要考虑的是排水和泄洪的作用,应该拓展其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方面,形成层次丰富的多元化城市休闲空间。
1.3.3 生态循环链断裂
巴江流域经过治理,已经在河流生态环境方面有所改善,但是根据现状调查有些区域的污染也不可忽略,河岸的垃圾、灰尘、污水也有存在。
1.3.4 滨河自然灾害
巴江河的汛期一般是5~10月份,近年来极端气候的频繁,原本可以满足正常水位的排水泄洪系统在遇到暴雨时不堪重负。
2 弹性景观相对于传统景观设计理念的优势
在风景园林领域内,弹性景观应该被定义为景观具有应对未知风险和适应既有灾害的一种能[1];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弹性景观是应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具有自我修复、主动适应,预判性的适应未知风险;从空间角度来分析弹性景观是通过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使景观空间更具有灵活性,以更好地服务于自然和人类。
传统景观往往会存在“刚性对抗”的问题,将灾害威胁放在对立位置,而弹性景观则本着与自然为友的态度,来实现景观对于环境灾害的“弹性适应”;主张运用共生思想,增强弹性景观对于风险的抑制能力[2]。弹性景观的设计思维是开放式,将“变化”的思维置于不断变化的景观环境中,追求系统性的均衡和秩序,对面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风险有兼容和适应的能力。坚持与自然为友和顺应自然变化的思维,才能做到维护设计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和动态平衡。弹性景观在受到干扰和侵袭之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蜕变为更适应新环境的景观,为目标区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3 巴江滨河绿道弹性景观设计
3.1 弹性河道的构建
3.1.1 重塑河道形态
弹性景观理论认为人工渠化的河道会阻碍河道生物的信息和能力交流[3],不利于动植物的生存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得河道空间的弹性程度越来越低,适应力越来越差。以河道形态重塑为手段,将大量人工程度很大的建设河道去直复曲,创造出更多的接近自然河道蜿蜒流淌的河道形态;增加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破坏,以生态修复为核心。
3.1.2 改善湿地环境
湿地是河道景观的最重要承载地,弹性河道的建设必须涉及湿地系统的改善;增加湿地形式,如泡塘、人工岛、人工湿地等形式。
3.1.3 濱河绿道弹性设计的措施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论,综合比对下沉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弹性措施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性,因地制宜的应用于巴江滨河的弹性河道改建中。
3.1.4 传承彝族文化和城市水文化
注重历史文脉及民族文化。注重对历史遗存、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将历史元素及民族元素组织进公共空间中。尤其是滨河绿道的设施和建筑应突显其彝族文化及历史风貌塑造。
塑造和美化城市水景观,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空间,构建特色的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传承良好石林传统水文化,守护石林乡愁,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3.2 滨河绿道要素弹性设计
巴江滨河绿道的植物景观设计遵循以下的原则: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植物景观的动态平衡;生态优先,艺术并重。以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来形成层次丰富、抗逆性强植物景观,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滨河环境。
3.2.1 植物筛选
修复植物是指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同时具有较高修复能力的植物,能够兼顾土壤修复和景观效果[4]。该类植物是滨河绿道弹性植物景观设计最优植物选择对象,是突然贫瘠、污染较严重区域必须重点考虑的植物。
园林植物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欣赏,可以塑造层次丰富的景观,有利于增加空间的弹性,植物的美感一般体现在色彩美、线条美和形体美三方面,在筛选植物时可以从植物的4个主要观赏特性对植物进行选择:观花、观叶、观果、观形。
3.2.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通过对植物的观赏,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和色彩等观赏要素,通过季相的变化,按照美学规律和环境特点进行之躯配置。弹性景观设计中要从群落稳定性、抗逆性、恢复性出发,兼顾艺术美学,达到自然功能和景观的统一。
3.2.2.1 游径空间植物配置
巴江滨河绿道中游径系统主要包括步行道、骑行道、综合道和水路游径构成,步行道和骑行道的植物配置至关重要[5]。步行道中,人的行动速率较为缓慢,更容易从细节处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小处见大美,形成嗅觉、听觉、视觉并重,层次细腻的植物景观。自行车的行动速率较快,人的感知重点更集中于大尺度范围内的环境变化,在车道两边可列植季相变化丰富的乔木,可以采用同种列植或多种以一定排列的方式列植,形成韵律的变化,使骑行者能以自身的行进速率感受植物景观的自然之美。
3.2.2.2 河岸空间植物配置
巴江河岸线的植物景观可以分为两个尺度,由河滨林带形成的林冠线构成了大尺度的景观,河岸带驳岸和护坡植物构成了小尺度的景观。河岸带林冠线能在较远距离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滨河植物景观中,上层乔木和中层乔木可选择具有鲜明季相变化的树种构成富于变化、层次丰富的林冠层,形成具有高识别度和震撼力的动态大尺度植物景观;河岸带驳岸和护坡接近游人的活动范围,在景观细节上的处理更能影响游人的体验效果。
3.2.2.3 建筑空间植物配置
巴江滨河绿道的健康空间主要包括:驿站、管理用房、公廁和景观构筑物等,主要分布在河岸沿线,是绿道中休闲、游憩的服务设施。在对建筑空间进行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建筑本身考虑植物配置,如建筑形式、风格和性质,植物景观要与建筑空间氛围相协调,这样才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2.2.4 其他绿地空间植物配置
巴江滨河绿道的其他绿地空间主要以植物种植为主,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的景观空间,在景观生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空间不只能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也能为人的各种活动提供大面积的场所。游憩绿地空间主要以耐践踏的活动草坪为主,植物配置主要为非浅根系的非修复植物,绿化覆土厚度应大于植物根系长度,非游憩型绿地可根据景观效果和土壤状况合理配置植物。
3.3 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弹性空间设计
滨河游径与慢性系统的弹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层面的层次性和结构层面的适应性。滨河绿道游径与慢行系统分为河道和陆上两大类,陆上游径系统是整个绿道的骨架,河流游径是整个滨河绿道游径的层次补充,有利于形成便利、多样、特色的游径系统。慢行系统包括骑行道、步行道以及综合慢行道,是由非机动车道构成[6]。河流游径是为了开展水上活动,如游船、泛舟等,串联绿道系统的广场、桥梁、码头等。水上游径对于宽度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必须严格保证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不造成影响。
4 结语
本文以石林县巴江滨河绿道内部河道弹性改造为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园林工程技术等相关邻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弹性河道做为滨河绿道弹性景观设计的基础,从重塑河道形态、改善湿地环境、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为内部支撑,探寻出了河道景观弹性设计和绿道要素的契合点,将滨河绿道要素植物景观和游径系统植入弹性河道,以最终建设巴江滨河绿道的弹性景观。
参考文献:
[1]尼尔·G·科克伍德. 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J]. 中国园林,2010(7):11.
[2]俞孔坚,许 涛,李迪华,等. 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刊,2015(1):75~83.
[3]石常毅.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环境设计研究[J].消费导刊,2019(33):19,21.
[4]张峰源,曾钰洁. 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情报,2019,51(1):1~3.
[5]周斯羽. 南昌滨河绿道植物景观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6]袁 颖. 城市游憩绿道游径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