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受伤后,康复治疗不能忽视
2020-12-15
据可靠的研究数据,每年有25%以上的跑者会遭受明显影响训练数量或质量的伤病,还有研究显示:为全程马拉松而训练的跑者年受伤率高达90%。不管这个数据是多少,还是有跑者免于伤病的困扰,让无伤奔跑成为可能。我身边就有跑步多年,几乎没受过伤的朋友。
你这辈子别再想跑步了
记得2009年6月底,我和朋友去爬北京郊外的一处野山,回来后发现左膝盖的疼痛明显增加。吃了两次止痛药,好像都没有什么帮助,一个星期过后,疼痛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厉害了,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上楼梯和弯腰时都很痛苦。我心里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这次怕是扛不过去了!于是赶紧跑到家附近的某三甲医院挂了一个骨科的号,一贯能不进医院就不进医院的我,惴惴不安地排队等了一个半小时,但是和医生的对话却没有超过1分钟,医生就让我先去拍个X线片。拿着拍好的片子,再回到医生诊室,40分钟已经过去了,我心里多少有些小紧张。医生看片子时,我小心翼翼地询问他:“3个月后我还有个‘全马要跑,照现在的情况,我还能参赛吗?”医生当时的话和他脸上冰冷的表情,至今依然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他指着我说:“重度骨关节炎,你这辈子别再想跑步了!”
那一瞬间,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迷迷糊糊地拿着医生开的单子,去缴费取药。我怎么就得骨关节炎了呢,而且还是重度!当时绝望的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自己完蛋了,得吃一辈子药对抗这个什么重度骨关节炎了。刚好我因为工作原因,认识了时任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秘书长的戚军,我想:自己的伤是运动引起的,兴许铁三队的李队医可以帮上我?治疗我的医生和我沟通的时间非常短,可能是误诊,兴许我还有救?于是我打电话给戚军求救。
李队医的诊断是:因为我平日的拉伸不够,身体柔韧性较差,导致了膝关节后侧软组织损伤。需要每天坚持做肩、脊柱、膝、足踝、跟腱、腓肠肌,还有大腿肌肉的康复动作,辅助服用多种维生素和钙片,以及三七伤药胶囊,饮食上需要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按照李队医给出的康复训练计划,加上饮食上的调整与用药,我不但完成了当年的北京马拉松,而且此后又跑了30多个全马。
这次治疗的经历点燃了我对运动康复的兴趣,不是有幸得到李队医的诊断和对症治疗,我今天可能就是个病秧子,天天还吃着治重度骨关节炎的药呢,想想都觉得后怕。
要想解决疼痛问题,得先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从我自己受伤的2009年到2020年,中国的跑步市场从无人喝彩发展到了赛事不断涌现,热门赛事名额难求的地步。这期间随着中国顺利拿下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政府也号召全民参与体育运动,运动的人多了,受伤的便也多了。下面是2017年春节期间我收到的运动康复治疗咨询中的两条留言:
我有个朋友,特别年轻,运动时膝盖受伤了,一年多还没好,现在不能跑步、登山,有没有好办法治疗或恢复呢?
有朋友去年7月左腿的髌骨骨折(骨裂),打石膏固定2个月,4个月后开始功能康复,出现关节粘连,第五个月做了局麻后关节松解,膝关节能够弯曲120°。后来康复师推拿过度了,膝关节出现红肿发炎。你认识比较好的康复师吗?
留言的共同特点是:帮自己的朋友寻找靠谱的运动损伤治疗医生和康复师。这的确是目前国内运动康复的现实:需要做运动康复的人越来越多,但可靠的治疗医生和康复师难以寻找。找不到,只能自己给自己治疗,或者就只能生扛了。
这些留言也道出了一个大家的困惑:受伤后,到底是去医院找医生,还是去市面上现有的各种运动康复诊室或者物理治疗中心寻求帮助呢?
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医院的治疗费用相对便宜,还能走医保,但是候诊时间长,医生和病人沟通的时间有限,有时给出的建议就是停跑加休息,也难免会有误诊发生;市面上的诊室和物理治疗中心,就诊环境相对舒服一些,候诊时间也不长,基本是预约制,但都得自掏腰包,价格2000~3000元一次,相对较高,康复师水平又良莠不齐,有时治疗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
大家受伤后,即便有免费治疗的机会,也不愿意去,不去的理由有很多:交通成本太高,跑一趟太折騰;工作太忙,没时间;认为伤养养就好了,身体是有自愈能力的,没必要做康复治疗;觉得康复太花时间,浪费精力和钱,也不见得有效果;感觉自己吃点儿止痛或者消炎的药,过两天就好啦。
既然现状是这样,那有什么办法能帮上大家,让大家能带着正确的康复理念,面对自己身上的伤痛呢?
要想自己解决疼痛的问题,首先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经常有病人说不清楚自己哪里有疼痛的情况,建议大家去医院前最好能拿笔或者手机记录下来一些信息,包括受伤过程、受伤的时间、症状表现、疼痛的频率、其他身体部位的反应、用过的内用或外敷的药名等,以免见到医生时自己一紧张,漏掉关键信息。你对问题的描述越准确简洁,越能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加上诊断后的治疗和相配合的康复动作练习,即应对疼痛的三部曲:诊、治、练。而预防受伤则贯穿在这三部曲之中,不能只顾着治疗部分,而忽略康复训练,更不能忘记提醒自己如何预防伤病及避免重复受伤。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身体有了不适,应该先去看一下医生,请医生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康复师或医生提供康复计划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最为稳妥,否则不对症的练习反而会延误病情,耽误最佳治疗时间。自己的疼痛自己得花心思和时间,配合医生和康复师一起来解决。
(摘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跑者常见疼痛手册》 作者:谢頔 鲁智勇 张博 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