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珍贵的插图原稿
2020-12-15
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中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叩版本学的大门。
“图文并茂”可说是中国书籍与生俱来的传统,所以古人称书籍为“图书”。经史子集各部类古籍中,都有插图本存在。插图本以图画辅助文字,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理解文义,也提高了书籍的视觉美感。
因为文字作者未必能画,善画者又未必能文,所以图文并茂的本稿存世尤少。常见的多为医籍,因经络、针灸等内容非配图难以明了。笔者曾得1920年“汾阳剑隐”抄本《体魄修养录》毛边纸墨笔书写,线订1册,高189毫米,宽135毫米,37页,收《十八段景图说》《却病延年法九式》《十二段锦》《泰西最新式八段锦》《九部排打运气内功图说》等健身运动法,其一、二、五种皆有毛笔勾绘人体图,体态匀称,动作明确,一望即可仿效。由此或可推想此类稿本的面貌。又得无锡袁子勤先生《童年坎坷》手稿,著者1918年生,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学徒,进入商界。1956年在上海商干校毕业,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工作,1967年有机会回乡探亲,触动旧情,在当年8月写成此稿,约2万字,并以毛笔在24开大小的有光纸上绘出“崇安寺及附近简图”“惠山镇图”,及童年生活场景19幅,装订为一册。袁氏文字平白如话,画笔稚拙,但真切地再现了当年无锡的民情习俗与市井风貌,是相当可贵的地方史料。
现当代插图本出版过程中,对于不能自配画的写作者,出版社常另请画家绘制插图。与西方有专业的插画师不同,中国画家多以艺术创作为荣,视插画为小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著名画家都曾为书报刊画过插图。如江苏名画家钱松喦、亚明、宋文治、柯明、吴俊发等提供作品作为《雨花》杂志封面画或内文配图。这种插图原稿,无疑会比文字稿本更为人所喜爱。插画原稿从报刊社、出版社、印刷厂等不同渠道流入旧书市场,往往一出现就是一批。有画稿上没有画家署名,但发表时都会标明作者,所以只要知道是哪一种出版物的插图,便不难查出真相。同时,许多初露头角的画家在专业画刊上发表作品的机会不多,也乐意以绘制插图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水准,而其中总会有人后来成为名家。1989年江苏省作协搬迁,图书编辑部和《雨花》杂志社散出一批画稿,其中有徐乐乐、沈行工、方骏、潘小庆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如今多已成江苏画坛的风云人物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书画市场日益繁盛,画家们惜墨如金,对插图画稿也珍惜起来。20世纪末我编《东方文化周刊》时,画家们提供的插图,已多为照片或复印件,很少见到原作了。只有兼任本刊美编的郜科先生,性情豪爽,常将插图画稿送给编辑和朋友。近年来,中国的专业插画师队伍逐渐形成,而且已经有不俗的成绩,成为一种新趋向。
插图原稿中,除了艺术绘画,值得注意的还有科学画,包括植物画、动物画与矿物画。过去国人对科学画了解甚少,除了专业人员,几乎无人问津。就是研究古代版画的人,对于本草类图谱中的动植物也兴趣不大。而西方人对科学画的爱好不亚于艺術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实验科学的兴起,西方植物学发展迅速,欧洲出现了一大批植物猎人,野心勃勃地想尽搜全球物种,也催生了专门的植物图谱技法。各类科学图谱的大量出现,兴起了持续数百年之久的阅读热潮。我是20世纪末淘到百余帧从中科院江苏植物研究所散出的植物科学画稿,才对此有所认知,发生兴趣,后又买到一些鱼类科学画,都可以长见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植物资源大普查时期,多种大型植物志书相继出版,带动植物科学画的发展趋于巅峰。我所得这批植物画即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多为中国植物画前辈史渭清先生的作品。
书刊插画,可以用绘画,也可以用照片,所用照片也成为一种插图原稿。但因照片可以洗印多份,所以须注意,如果没有明确的编印记,便不能认定为插图原稿。
在复印机和扫描仪普及之前,出版摄影图册的稿本,也只能是照片。1986年3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陈复礼江苏履踪》,20开本,收入陈先生在江苏拍摄的彩色照片30幅。笔者有幸收得此书的编辑稿本残册,尚存照片24幅,每幅长126毫米,宽102毫米,贴在20开胶版纸上,上面有明显的编辑痕迹。如第三十页《生机》,编辑在贴纸上标示了照片应居位置、标题,并在照片上、下白边标出了裁切记号,书中印出的图片果然是依此裁切后放大的。与原照相比较,可以看出此书印刷时蓝色普遍用得过重,致使多数图片出现较大色差。
连环画是另一种图文并茂的出版物。它有别于插图本,因其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改革开放以来,连环画迅速成为收藏界的一项专藏,爱好者队伍与日俱增,连环画稿更成为收藏家争逐的对象。相对于印数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连环画,画稿则独一无二,若无特殊机遇,想得到名家所绘、成套完整的连环画稿,就只能在拍卖场上血拼了。而连环画的彩色封面画稿,被誉为“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愈发罕见。我对连环画关注不多,20世纪90年代见过几种连环画稿,都没有在意。现在手边只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连环画《神拳大龙》与《慈禧墓盗案》封面画稿和印刷样张,以及《双剑合璧》1至3集的封面画稿。当年收下这几种画稿,目的也是作为一种版本形式的标本。
(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 作者: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