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老龄化”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2020-12-15
據联合国标准,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两个指标翻番,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社会,即“中度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与民政部人口预测数据,我国2000年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2025年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950年至1958年和1962年至1968年,我国曾经历两次生育高峰,特别是第二次高峰期7年间共出生了1.9亿人。这批人将于“十四五”期间逐步进入老年期,推动老龄化进程突然加速,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年均增长约1000万,远高于“十三五”期间的700万。
“中度老龄化”首先考验的是医疗、养老等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体系。近年,随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和其他险种统筹层次的提高,区域性的养老金困局得到缓解;全民参保计划的实施和公共财政补贴的增加也暂时解决了年度性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问题。但随着政策红利耗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十四五”期间恐再次面临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累积的挑战。
“中度老龄化”还将考验社会福利体制,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产业、社区照料等方面都亟须健全和完善。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供给不足和资源浪费的结构性矛盾。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对居家养老形成有效支撑;养老机构功能混乱,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有效起到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亦不能满足“中度老龄化”社会需求,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大、病程时间长、慢性病种集中、自理能力差,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不利于老年人口就医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普惠性改善。
因此,必须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提前布局。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知识型、创新型经济引领产业竞争力提升。其次,要深化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从人口老龄化需求角度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家庭、社区和机构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再次,要从制度、文化、科技、法制等多维度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敬老、爱老的良性社会环境。
面对“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需要以更宏观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更坚定的决心来应对挑战。
(摘自《光明日报》 本文作者:杨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