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问题研究
2020-12-15杨艺迪郭晓蓓
杨艺迪 郭晓蓓
摘 要:良好正向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获得推进和激励的助力。小组工作是将个人置身于群体当中,通过群体间的沟通、互动帮助个体达到自助的目的,非常适合用来帮助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获得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影响因素,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小组工作
一、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现有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完成某个行为的推断所带来的自信程度的升降,良好正向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个体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起到推进和激励的作用;反之,如果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为负值,那么生活中只要稍遇挫折,就很容易降低自信心、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后续的应对行为,对学习和生活以及个人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是将个人置身于群体当中,通过群体间的沟通、互动与竞合来帮助个体达到发挥潜能、提升能力、达到自助的目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基于自身能力的判断,而个体的能力又须得借助群体才能展示和发挥出来,没有群体作参照,个体的特性就无法得出,因而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颇具合理性。
二、从小组工作专业理论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首先是大学生个人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个体接连获得好成绩,自我效能感大概率会得到提升,而接连获得负面的反馈,就会打击个体的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根据他人和自我的某个心理或行为特征来对个体的其他部分作出推断,并在这些推断的基础上对他人和自我的行为进行归因。而在当下,一些网络热词被很多大学生高频使用,如“懒癌患者”“拖延症”等等,这些网络热词的广泛使用说明很多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出现了问题,他们把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挫折归因为自己能力不好或自己就是一个懒惰的人。现下,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是:在学习与生活中,不再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再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强化,而在消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工作、进行社会交往,必然难有出色的表现,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情境条件和情绪唤醒。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主张要把人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分析。场域理论提出,场域中包含着他人的行为、个体过去的经验、情绪等等复杂的因素,人的行为受人当前所处的场域所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随着不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下,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年人的生长环境和面临的问题都和以往有了极大的区别,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极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造就了一种特殊的焦虑情境,进而催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消极的情绪也在无时无刻地渗透到一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再次是他人和自我对自己的评价。“镜中我”理论认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从他人对自我的态度、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而这种认识也会反作用于自我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表现。个体想要获得评价,就必须成为一个社会人,加入社会的互动交往当中,在与个人或群体的互动过程中,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从而获得评价,在社会互动中展示不同的表现。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社交问题,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与预期有所差别,未能实现个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大学生难以从社会互动当中得到有效的评价,进而出现了自身情况与自我效能感程度不相符的状况。
三、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工作方法,它通过专业工作者领导的小组间的活动,改变、恢复和提升组员的行为与社会功能。小组工作注重群体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参与的组员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小组间有目的的互动和互助中改变原有的行为和认知,推动自我的社会化进程。在小组工作的四种模式中,互惠模式和发展模式都较为适用于介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互惠模式关注小组的整体,将有共同特质、面临共同问题的个人形成小组,重视组员间的沟通与互动,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惠互助,通过组员的共同参与改变组员的行为与认知,推动小组成员的社会化,达成个体、群体与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模式强调个体和人的中心地位,通过小组工作的活动提升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发掘成员的内在潜力,从而改变组员的行为和认知,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促进组员的自我实现。互惠模式与发展模式都可以使组员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满足组员成就的需要和社会赞许的需要以及在创设的情境当中提升组员的能力,进而提升组员的自我效能感。
面对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主题时,小组工作实务需要运用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沟通与互动的技巧、小组讨论的技巧、活动设计的技巧以及小组管理与领导的技巧。在小组进行沟通与互动时,工作者运用同理心、真诚、倾听以及适当的袒露自我等技巧,可以使组员舒缓心情,感到被理解,从而和工作者建立信任的关系,推动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工作者可以运用鼓励、限制、沉默、中立、摘述等技巧,引导和鼓励组员发言,加深组员在小组中的融入度,加大组员對小组事物的参与度,激发组员对小组的热情;在小组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工作者可以根据小组的目标、组员的特征、时间经费的限制以及排除预判的意外状况和安全隐患等方面,对小组的活动进行筛选,得出适用于小组的活动;工作者在对小组进行管理和领导时,要注意到人是社会人,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选取民主式的管理方法,强调组员的共同参与,使组员真正投入到小组工作的讨论、活动和情境当中去,实现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成提升组员自我效能感的小组目标。
四、小组工作助力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方法
在小组工作介入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工作者与组员、组员与组员、组员与情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不可少的,工作者如果不能和组员建立专业关系,就难以使组员信任和信服工作者,从而使组员对工作者安排的小组工作任务产生怀疑和抵触,使工作者难以对小组任务完成度和组员的真实状况作出有效的评估,最终影响到整个小组工作结果。组员和组员之间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那么就难以对小组有归属感,小组就难以产生凝聚力,致使组员态度敷衍,难以真正作出改变,达成目标;工作者如果不能创设有效而符合组员特质的活动情境,组员就难以投入和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会影响组员能力的提升和小组工作结束后的自助和小组工作的最后成效。
工作者是小组工作的发起人和领导者,要制订相应的小组规章制度以维护秩序,使小组工作可以正常进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因而在介入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时,工作者应注意管理规则尽量选用民主式的小组制度,强调民主参与、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个成员在小组内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都有相同的发言权。工作者在管理小组的过程中,要把组员看作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重视小组内的小团体的影响力,在分配小组任务或活动人员时因势利导,在权衡利弊后选择性地进行分配;重视组员的情绪态度和认知行为的变化,及时与组员进行沟通交流,关注组员的成长,及时调整组员在小组内的角色和位置。工作者要善于在小组工作实务的不同阶段和场景内灵活运用不同的专业技巧,如在小组工作初期善用同理心与真诚获得组员的支持与信任,在中期要运用连接与阻止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在结束期降低凝聚力,处理离愁别绪等。
组员是小组工作的参与者,是小组工作所有数据和结论的得出对象,是所有小组工作实务的最终落实者,工作者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组员的变化,重视组员的作用。工作者应及时调整好工作者和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以及组员和组员之间的良性关系,让组员在自如的氛围里发言发展。在小组组员出现消极情绪时,工作者可以进行口头的激励,在不影响小组的整体情绪时,也可以让组员在组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中抚平这种不良的情绪,增加组员自身的经验和处理情绪的能力,使组员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乐于参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乐于接受工作者制订的活动计划,最终提升组员的自我效能感。
小组工作中的具体情境是通过小组活动来营造的,是工作者根据小组目标和组员特质运用专业能力策划的一种小组活动过程中的情境。在活动进行中,工作者将组员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组员在情境中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工作者预期的成果。在小组工作介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如遇到像“英语成绩差导致组员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这类问题时,可以制订“组员每天进行晨读”的规定,创造一种学习的情境氛围,将组员代入其中,通过展示成效提升组员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姚凱.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J].管理学报,2008(3):463-468.
[3]高蕾.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