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再利用视角下的文化创意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2020-12-15韩心筠
韩心筠
摘 要: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该领域,如何“变废为宝”是探索的主要问题。创意产业园景观建设是城市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798艺术区是国际艺术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发展的典范,对我国其他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重塑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本文将以北京798发展模式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重塑的参考作用,进而推动城市整体发展。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发展模式;北京798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承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社会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遗产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转化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近20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对工业遗产进行设计、改造和再利用,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的先河:英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之路
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其保护政策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工业厂房房产价值低而改造成本高,可利用资本十分有限,面临改造困难,工业遗产的保护之路十分艰辛。
随着英国对工业遗产保护政策的缓慢发展,古建筑名录逐渐扩充,包含工业区的新保护区最终建成。英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性质,使得工业遗产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工业遗产新用途范围十分广泛,从住房、办公室到博物馆和大学,其中特别有意思的一项便是容纳文化创意产业。英国的工业发展停滞后,开始转向文化与创造力的发展。
以纽卡斯尔为例,纽卡斯尔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曾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命脉,其兴衰和工业革命一脉相连。工业革命浪潮后,纽卡斯尔面临如何处置这些工业遗产的难题。经过长期的保护与发展,这个曾经肮脏的工业废地已经蜕变成一座文化城。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无人问津的废弃工业建筑被剧场公司收购并扩建,将其改造成永久的剧场基地;20世纪晚期将艺术博物馆置于旧工业建筑中,工业博物馆以老工业建筑的形式出现;一些以艺术和创意产业为基础的小型组织收购老工业厂房,并重新翻修。
Ouseburn溪谷作为老工业建筑的集聚地,从工业遗址到文化创意产业转变的多种模式可作为标志性案例进行研究。溪谷像是纽卡斯尔的缩影,通过研究Ouseburn溪谷案例,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致了解纽卡斯尔的工业遗址何去何从的生存现状。Ouseburn周边有许多工业遗产被文化企业家收购。现在,溪谷涉及多种类型的活动,包括城市农场、骑马棚、艺术工作室、版画工作室、现场音乐表演酒吧、咖啡厅。
工业遗产在英国“再生”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其模式值得国内工业城市深入研习、触类旁通、加以运用。
二、北京798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原点:深挖历史根基
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是增加城市历史内在和文化厚度的基本形式,是重建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的重要途径。北京798艺术区原是国营无线联合器材厂,在废弃工厂中留下大量破敝房屋、破损电线杆、钢管道、生锈铁门等历史遗迹。艺术家和文化艺术机构对这些古老建筑进行了新的加工,形成了艺术格调、韵味、模式等与20世纪初艺术领域流行风格一致的建筑群落。古老的建筑雕塑或艺术品的整体风格与当时工厂的整体色彩和风格一致。通过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机构的共同努力,北京798艺术区既保存了当年废工厂的时代印记,又富有活力,使游客进入艺术区时,不仅能触碰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核心,还能俯仰传统的古朴和现实的绚烂。
(二)风格:传统与现实的平衡
整合传统与现实是重塑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的基础,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建筑格局、地理位置及经营模式三个方面。首先,在建筑格局方面,北京798艺术区原为国营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拥有大批的机床、盘旋的钢架管道、残损的铁门及古旧的电线杆等诸多历史遗存及遗迹,被后人称为包豪斯式建筑风格。1995年后,大批青年艺术家及文化产业机构陆续进入北京798艺术区,但是并未拆除厂区遗留的大量古旧建筑遗存,而是在原有建筑设施基础上,重新设计、装修、加工及轻微改造,充分保留了器材厂区原来的历史痕迹、记忆及传统味道,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融入当代审美元素与取向,使北京798艺术区的整体建筑格调呈现出既不同于历史或传统,又迥异于现当代的审美风尚,兼具传统痕迹与现实风格。这是一种传统与现实交错徘徊的全新模式,使北京798艺术区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艺术风格的独特文化艺术产业园区[1]。例如,798街区大片现代墙体彩绘,色泽鲜艳,与四川美术学院的涂鸦类似;工业管道作为装饰品连接到各个店铺。
而在经营模式方面,名叫“陀螺孤独美术馆”的店铺,主题设置与现代概念博物馆的定义相吻合;一家名叫“CARREDARTISTES”的店铺中陈列着一幅将《VOGUE》杂志的logo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艺术元素相融合的精細画作,“蒙娜丽莎”的脸也被分为多个色块,充斥着明亮的色泽和现代符号元素。如此种种,都可作为追求传统与现实平衡的例证。
(三)途径:汇集文化艺术资源
创建伊始,北京798艺术区便汇聚了一批艺术风格百花齐放的艺术家,这批艺术家依据自身定位分别成立了书法、雕塑、摄影及绘画等诸多个人艺术工作室,同时伴有艺术设计、艺术书店、服装设计室及酒吧等多种文化艺术空间分割区。这种多元文化氛围恰恰是城市产业园景观重塑的重要方式。概而论之,该产业资源汇集了包括艺术创作、旅游、餐饮娱乐等多种模式,利于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将市场发展趋势、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等有机融合,可以实现社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四)广阔视界:具有国家化色彩的“LOFT”生活方式
北京798因当代艺术和798生活方式闻名于世。798也指这一艺术区引申出的一种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简称798生活方式。成规模的艺术机构、艺术家的聚集是其主要特征,他们租用空置厂房,保有部分原特征的同时进行再设计和再加工,进而使其成为艺术家创作室、画廊、设计工作室、个性化创意店铺、饮食娱乐场所等各类空间的集合体,形成国际化的“LOFT生活方式”,随之社会如应斯响。798更像是一个文化概念,打破城市生存空间的传统格局,贴合了当代人们生活理念。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的偏离
798艺术区创办初期,是一个独立的、纯粹的以纯艺术创作为主的专业性区域[2]。然而,受经济发展和社会氛围的影响,798艺术区逐渐从一个简单的艺术区变成了一个艺术、商业和旅游的综合体[2]。有人甚至认为798艺术区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胜地,这其实渐离艺术区的初衷。
(二)商业气息过浓
798名气的渐长必然带来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游玩798的人群大多并不贫穷,处于社会中上层。投资者看中798熙熙攘攘的人群带来的庞大消费价值。于是很多艺术商店、非艺术商店入驻,更添浮躁与商业化色彩。过度商业化不仅不适合艺术创作的土壤,还会降低艺术品成色,這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本质背道而驰。
(三)房租过高
早期低价的房租造就了早期的798,而如今房租过高却成为798艺术区的代名词,被人所诟病,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艺术家们和一些小型机构面对高昂租金往往望而生畏。
四、未来展望
工业遗产向文化创意园区的转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较新领域,国外有了大量先例,国内其实也已有部分案例,如重庆的鹅岭二厂文创公园也是旧工厂改造的例子,只是国内这样的例子还不多见,这与国内外背景差异有关。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98艺术街区,是重塑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的典型成功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北京798发展模式,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能够更加了解产业的新动态、新潮流。同时,我们不妨“西学中用”,考察学习英国城市(如纽卡斯尔)的案例典型,将“拿来主义”运用起来,也是“创意”的体现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智.城市创意产业园景观重塑方法研究——以北京798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10):70-71.
[2]崇蓉蓉,魏星,何雅君.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研究——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