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

2020-12-15蒲清平杨聪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经济发展

蒲清平 杨聪林

摘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应对逆全球化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逻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双循环”一个要义,打通供需两个端口,耦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个链条,循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练好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五大内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境提供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指明新方向,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双循环;内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0)06-0024-11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经济环节看,还是从西方经济学中要素及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经济活动本质是一个基于价值增值,信息、资金和商品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国家边界,经济循环则存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之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少有国家只有国内经济循环,绝大多数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国际经济循环[1]。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出口导向战略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从中获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效应,最终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出口导向带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进口替代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无法有效推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增长。但出口导向战略存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经济安全风险系数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任一经济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增长型经济,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内需潜力,才能最终迈向高收入国家。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从供给看,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需求看,受疫情影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商品消费第一大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超大规模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比较优势,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逆全球化思潮致使贸易受制、疫情泛滥导致出口不畅和国内经济结构亟待提振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3]。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4]。2020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

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战略决策。

(一)应对逆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近10年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全球贫富悬殊拉大、失业大幅上升、国家民族主义回潮等一系列问题。美英等发达国家因为全球化导致了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国内矛盾的加剧产生不满,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既有的全球治理制度体系限制其发展产生不满,一些相对落后国家因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无法让其跃出低收入陷阱产生不满[6],多因素耦合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全球化逆转的“分水岭”,随后出现了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逆全球化[7]。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退出各种多边协议、针对多国挑起贸易摩擦等就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典型反映。2020 年美日德等国明确出台相关政策,纷纷支持产业回流本国。2020年4月初,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表示,美国政府愿意支持美国企业迁出中国,搬迁支出可以计入相关费用抵扣;2020年4月7日,日本政府出台了追加预算方案,包括2 200亿日元(约20亿美元)资助企业把生产地点迁回日本,235亿日元资助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2020年4月8日,德国政府宣布修改《对外经济法》,旨在对非欧盟国家投资实施更加严格的审核,执行更加严格有效的审核标准[8]。受逆全球化思潮影响,全球外资直接投资持续下降,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9》显示,全球外资直接投资流量在2018年基础上继续下滑,与2017年相比下降了13.1%,全年的投资流量为1.3万亿美元,是继2016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9]。与投资相关联,全球贸易增速在逆全球化影响下不断下降,2019年WTO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指出,2018年全球贸易在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影响之下,增长率仅為3%,远低于预期,并将2019年的全球贸易增速调整到2.6%[10]。逆全球化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势必对我国现有的优势地位和供应链安全产生深层次影响。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各国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进行供应链的调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虽然疫情并未改变各国的成本结构和技术能力,但疫情强化了欧美一些企业家、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实施贸易保护的主张和决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许多国家仍未根本缓解,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已制定本国新的产业发展规划或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外资审查和本国产业保护,吸引海外制造业回归或作出新的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不期而至[11]。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日趋紧张会增加逆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多重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一些政客一直试图在制度模式和价值观上统领世界,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输出和推广,但遭遇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失败,就连一度认为资本主义构成了人类不可超越的终极制度模式并将其盛赞为“历史的终结”的福山,也不得不对自己观点的谬误进行修正[12]。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使美国感受到制度模式和价值观输出的更大压力。美国一些政客将抗疫斗争中体现出的中国制度和治理优势歪曲成专制集权、威权主义、侵犯“自由、民主、人权”,抛出“中国阴谋论”“中国责任论”等“中国威胁论”新版本,将“中美关系意识形态化”,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全方位对中国围追堵截,迫使我们思考变局之下新的发展突围。因此,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经济应对逆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然之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有效遏制新冠病毒蔓延之势、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封城”“封厂”之下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外贸企业停止发货,全球产业链基本停摆,供应链出现暂时断供。随着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中国部分省域遭受国内和国外两拨停工停运,以致短中期内出现了外贸断崖效应,我国已没有国际制度红利激发的贸易创造效应且货物贸易边际递减[13]。从国家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6.57万亿元,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14]。面对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政府充分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切实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截至2020年5月,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有序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2020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 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15]。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居民消费趋于谨慎和企业投资更加保守的影响,国内消费需求恢复仍然不及预期,需求约束取代产业链供应链梗阻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与此同时,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不同,很多国家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重启经济,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和扩大,从而不得不再次关停生产,疫情对世界各国经济体带来巨大冲击。2020年6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或将面临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16]。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经历了二战后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大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滑32.9%,创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大降幅[17]。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超过1/6的青年停止工作,仍处于工作状态的青年工作时间减少了23%[18]。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随着疫情蔓延,2020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32%,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需求大幅度减少,即使疫情过后,一些国家市场的需求也难言乐观。面对国内消费不足和出口受阻的严峻形势,畅通国内循环的紧迫性更为突出,迫切需要扩大国内需求,畅通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国内循环,确保企业复工复产后产品销得出、销得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加快回归正轨。

(三)应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实然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受国内经济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中国依托自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推行瞄准海外市场的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终究是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外循环”发展。这种模式虽然在比较优势中会暂时性地取得巨大成功,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带来系列隐患:一是注重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长期忽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国经济优势的发挥;二是总体发展格局上处于受牵引状态,难以培育出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三是过度依赖于外部条件(如国际环境)和内部条件(如要素成本),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政治干预、要素成本上升等)风险陡增,容易受制于人、遭遇“卡脖子”。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市场培育和财富积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超过4亿人口步入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汇集而成的超强国内需求和超大国内市场相比,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供需梗阻”,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循环畅通,进而损害中国经济效率,衰竭经济发展动力[19]。要消除这些结构性“供需梗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必须从要素禀赋上强调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经济结构上强调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从增长动力上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对此,中国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制度,不断强化政策导向作用。201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创新驱动、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均衡协调、培育新业态、建设平台体系等基本方法和工作要求;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对土地要素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市场畅通、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意见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等维度提出了各项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2020年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商务部建立国务院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挖掘内部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用好超大市场规模效应,形成国内经济良性循环,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并以中国巨大的内部循环力带动国际循环,以国际良性循环持续推动国内循环,正在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突围的实然之举。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澄清一些错误认知,明确“双循环”核心要义,打通供需两个端口,耦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个链条,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四大要素循环,练好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五大内功。

(一)明确一个要义

新形势下,“双循环”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体,须立足于扩大内需,维护国内的产业链安全与供应链安全;“内循环”“外循环”相互促进,通过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大循环。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双循环”不是“单循环”。所谓“双循环”,就是不搞自我封闭的“全能型”经济体系和走内卷化发展模式,既要使国内循环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的国际循环当中,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要使国际循环为国内循环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构建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不是相互隔离、彼此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在全球经济不振、需求乏力、流通不畅的情况下,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依靠中国超大规模优势的内生动力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并形成国内循环来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全球经济发展。(3)“双循环”是量与质并重的循环。因为有超大规模的内需优势,量的循环在“内循环”相对更加容易,而质的循环则需要扩大市场开放、完善开放格局、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多双边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进而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4)产业链和供应链为“双循环”核心。产业链和供应链是连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必须大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5)科技创新是“双循环”的动力源。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提供循环新动能,把创新链作为耦合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6)“双循环”要兼顾效率和安全。既要通过参与“外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工业体系优势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分享全球化红利;又要在“外循环”发生风险导致循环不畅时,“内循环”能安全运行,确保我国经济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打通供需两端

在国际需求乏力、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当前主要以打通国内供需两端为主,通过激活需求并匹配高质量供给才能让经济真正循环起来。(1)扩大内需,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经济“内循环”的核心主要是通过发掘国内市场需求,推动国内消费市场消费能力释放,加强并完善适应国内需求的经济增长内循环,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国内市场效应”原理表明,在一个存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国内大市场循环可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可以在功能上实现互补。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和人均1万美元GDP的大市场主体,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来支撑经济内循环。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消费和投资提振需求。内需是由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有机组成的体系。应针对不同类型主体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打通阻碍需求潜力激发的痛点和堵点[21]。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降低个税、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保障体系,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让老百姓“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刺激企业投资需求,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使企业“想投资”“能投资”“敢投资”;提振政府需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既要着力抓“六保”促“六稳”,又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新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加大投资力度,刺激经济满血复活。(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满足需求。既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需求变化,变中求机会、谋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3)构建要素协同的新型商业模式,确保供需无缝有效对接。要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质量导向、竞争力导向和创新导向等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供需产销对接,构筑产业、资金、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的新商业模式,破解生产与消费脱节、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难题,实现供需循环畅通高效。

(三)耦合三个链条

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耦合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1)加快完善产业链。产业链是由需求链、供给链、知识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六大链条有机组合而成的链条。既要防止类似新冠肺炎之类事件引发的市场型断链和卡链,又要未雨绸缪做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行政和政治干预引发的超市场力量型断链和卡链,需要从需求链上激活中国巨大的内部需求、供应链上进行流程化再造、知识链上解决卡脖子风险、企业链上做大做强、空间链上发挥聚集效应、价值链上发挥比较优势[22]。深度研究中国各个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补链、重整和提升,尽快构建独立、完整的全产业链和工业体系。(2)确保供应链稳定安全。针对美日等国推行供应链本土化、高端制造业撤离这一现象,高度警惕少数发达国家利用自身资源、关键设施、核心技术及其他优势,削弱中国对供应链的主导权和控制权,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深度推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供应链企业融合发展,系统提升和优化供应链管理能力,构建多源供应计划,提升应急系统组织与管理能力。(3)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中国具有世界最完备的制造行业门类和配套体系,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受制于全球产业链的原有分工,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切实落实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尽快补位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撤回的断链,优化供应链条,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3],提高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耦合,提升双循环的速率与效率。

(四)循环四大要素

经济循环是经济要素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流通和循环,要积极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四大要素的健康有序循环。当前,要素在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合理有序循环流动还存在诸多困难,必须破除行业壁垒,消除民营企业偏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推动劳动力要素循环。通过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倡议等创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推动劳动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东西循环、内外循环,助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2)推动土地要素循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土地要素投入,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破除城乡二元土地市场结构,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3)推动资本要素循环。加快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规范债券市场统一标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构建资本要素市场体系,提高资本要素循环效率。通过国企混改盘活存量资产、将地方政府的资产与债务进行资本化、利用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为推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注入活力。(4)推动技术要素循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补科技短板,實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破除“数据鸿沟”,推动数据要素循环加快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五)练好五大内功

围绕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等“五新”练好内循环五大内功,增进经济循环内力。(1)以新理念引领“双循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新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新和谐、推进经济发展新联动、实现发展成果共分享。(2)以新科技驱动“双循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机器人、3D 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基因工程、脑科学等生命科学技术,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为主的新科技为驱动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2],推动中国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3)以新经济延伸“双循环”。用新思维、新理念、新制度、新规则、新业态、新组织、新机制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虚拟经济、互联网经济、物联网经济、大数据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使“双循环”更具活力。(4)以新基建拉动“双循环”。推进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为驱动释放巨大需求,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并完善中国创新体系,推动并引领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浪潮。(5)以新机制激活“双循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部分行业政策性壁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勇于创新、责任担当、国际视野等,让他们“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4]。

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价值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以及国际与国内等不同视角来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境提供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指明新方向,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一)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局提供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显著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4]。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引领下,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稳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然而在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国内经济发展转型的内外多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难题、新困局。2020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3.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3%,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9.3%。生产、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各方面指标均显示问题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困局突围提出了新思路。这些思路包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清醒认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骄不躁,沉着应对中美冲突,坚定改革和发展目标不动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韧性,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結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提供循环新动能;兼顾效率和安全,平衡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搞自我封闭的“全能型”经济体系;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推动发展内外联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等。“双循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和人民持久战的角度,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根脉,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本质,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科技推动生产力、对外开放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时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指明了方向,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遵循[25]。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需要系统谋划、整体安排、统筹推进以及多方发力。从整体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归根结底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1)强练内功,着力解决好“内循环”问题。解决世界经济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一道首先解决好本国经济“内循环”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关键就是要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善的具有超强超大规模优势的内需体系,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老百姓敢于消费的信心问题、能够消费的收入问题和可供消费的选择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研究提出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提升货币政策灵活度,提高国家财政赤字率,降低贷款市场利率,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通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痛点堵点,释放投资,恢复国内消费市场;就是要恢复旅游、文化、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培育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2)紧盯外围,切实解决好“外循环”问题。从短期看,逆全球化已成事实,但是从长期看,全球化大势不会变,世界必将形成新的全球化。从理论上讲,要处理好“外循环”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好全球化的体制问题、平台问题和链条问题。从实践上看,中国当前就是要积极参与WTO改革,推动现代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构建,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加大“一带一路”共建力度,加紧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形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就是要加大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就是要推动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两端升级,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合作,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技术产业链,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构建“一带一路”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加强国内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构建“东部设计—中西部加工”产业链。

(三)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是紧密连接世界经济的枢纽。据世界银行数据测算,2013—2017年,我國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6]。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长期以积极的姿态在全球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世界经济要走出困境、走向复苏,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必然会为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复苏产生重大影响。过去几个月来,为帮助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产业尽快恢复生产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经济措施,比如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这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间接贡献。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宣布2年内提供20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更是体现了大国担当。目前,随着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稳定,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对外国投资的需求正随之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也正一并修复,这已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引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建构,中国庞大的内需潜力会不断激活,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将彼此联通,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会相互补充,国家经济内循环将带动国际经济外循环,国际经济外循环会推动国家经济内循环,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将不断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健康发展;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地位作用不断凸显,“双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势必会成为其他越来越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新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经验将在更大范围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参考文献:

[1]黄群慧.畅通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N].光明日报,2020-07-28.

[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 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N].人民日报,2020-05-15.

[3]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

[4]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强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20-07-22.

[5]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07-31.

[6]汪毅霖.“逆全球化”的历史与逻辑[J].读书,2020(2):14-23.

[7]胡鞍钢,王蔚.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中国角色与世界作用[J].学术界,2017(3):5-17,322.

[8]周建军.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与应对:从防风险到补短板[J].学习与探索,2020(7):98-107.

[9]毕夫.世界经济2019年主线追踪与2020年趋势预测[J].对外经贸实务,2020(1):93-96.

[10]王勇,陆挺,贾珅,等.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政策选择与2020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20(1):124-160,8.

[11]郑东华.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挑战[N].学习时报,2020-05-13.

[12]李江静.全球战疫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破”与“立”[N].光明日报,2020-07-31.

[13]沈国兵,徐源晗.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及应对举措[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5-9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谈2020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情况[EB/OL].(2020-04-16).http://www.gov.cn/xinwen/2020-04/16/content_5503242.htm.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转正了!中国经济二季度同比增长3.2%[EB/OL].(2020-07-16).http://www.gov.cn/xinwen/2020-07/16/content_5527422.htm.

[16]光明日报网.世行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为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EB/OL].(2020-06-09).https://m.gmw.cn/2020- 06/09/content_1301272466.htm?source=sohu.

[17]环球时报网.美国二季度GDP下滑32.9%,为二战后最大季度衰退[EB/OL].(2020-07-31). https://3w.huanqiu.com/a/de583b/3zGvn29ukZf?agt=8/.

[18]国际劳工组织:全球超过1/6青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止工作[N].人民日报,2020-06-03.

[19]韩保江.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 经济方能“气血充盈”[N].光明日报,2020-07-28.

[20]郝寿义,曹清峰.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J].经济学动态,2019(9):26-38.

[21]王昌林,杨长湧.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N].经济日报,2020-08-05(11).

[22]李雪,刘传江.新冠疫情下的中国产业链风险及重构和现代化[J].经济评论,2020(4):54-60.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吴秋余,陆娅楠,王珂,等.推动高质量发展,“七个坚持”最重要[N].人民日报,2017-12-21(2).

[25]黄汉权.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经济日报,2020-07-15(11).

[26]侯露露,管克江.五年来中国经济贡献率超美国欧元区和日本总和[N].人民日报,2018-04-16.

Realisticlogic,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ra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PU Qingpinga, YANG Conglinb

(a. School of Marxism; b. Law School,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domestic large circulation as the main body and domestic-international double circulations mutually promoting each other is based on the realistic logic of responding to the counter-globalization trend,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its core meaning, open up the two ports of supply and demand, couple the three chains of industrial chain, suppl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recycle the four elements of labor, land,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practice the five internal skills of new concepts, new technologies, new economies, new infrastructure and new mechanisms. Its of great era value to construct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will provide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new dilemma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int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the worlds new round of economic recovery.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ual circulation; intern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COVID-19 epidemic; counter-globalization

(责任编辑 彭建国)

猜你喜欢

双循环经济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