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40年(1978—2018):回顾与展望
2020-12-15姚绩伟祝慧雯刘延康
潘 怡,姚绩伟,祝慧雯,刘延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场馆数量呈迅猛增长之势。据2014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体育场地数量为169.46万个,场地面积高达19.92亿平方米,其中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高等院校4.98万个、中小学58.489万个、其他教育系统2.59 万个),占38.98%;场地面积10.56亿平方米,占53.01% 。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体育场馆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2019年国务院印发《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推动竞技体育科学训练中心场馆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智能化科学训练基地。诚然,学校体育场馆成为了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及热点研究的议题。有鉴于此,笔者运用CiteSpace V(版本号5.5.R2.8.12.2019)引文空间软件计量分析CNKI收录自1978年以来有关学校体育场馆1 738篇相关文献,梳理、剖析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核心内容并绘制知识图谱,以期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未来趋势,冀望为研究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在合理满足教育教学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借鉴。
1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
表1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
关键词代表着一篇文章中的核心观点,高频次关键词能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1];高中心性关键词则为连接某一领域的关键节点[2]。绘制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领域关键词的共线网络,并计算其中心性,可以使研究者更容易辨认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研究热点。
从表1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以“体育场馆(661次)”为中心,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于学校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及其对外开放、现状、对策、管理等问题开展研究;高中心关键词以“资源”为代表,进一步说明当前学校体育场馆可作为社会资源,并具有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共享”“经营管理”“开放”等高中心关键词呈现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热衷与关注;通过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热点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现象和规律。
图1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演进历程
绘制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Burst Term)图谱(如图2所示),可以了解自1978年以来相关领域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段对于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热点及其知识演变趋势。突变词的突现度越高和研究时区跨度越长表明该词语学术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越强。学校体育场馆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研究的重大议题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发展历程,涌现了一大批体育学学者,如雷厉、刘昕、刘静、陈元欣、王健、谭仲秋、杨毅、刘勇等。他们对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现状(研究持续年限:4年)、经营管理(研究持续年限:7年)、社会开放(研究持续年限:3年)等问题从多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体育场馆研究领域,并呈现出学校体育场馆作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场地所发挥的独特价值。
3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
3.1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场馆数量迅猛增长,其运营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思想、安全、体制、供给、收益等方面。如徐磊[3]认为当前学校体育场馆长期受到政府包办思想制约,同时存在运营成本高、分配失衡等问题;由文华等[4]指出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不愿对外运营是因为可以规避诸多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孙竞波等[5]认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单一,运营方式以场地租赁为主;刘晶等[6]指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与财政部门拨款;邵荣[7]认为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仅满足于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或校内其他活动,其运营收益较低。
学校体育场馆运营面临着诸多困境。近年来我国学者尤为注重结合经济学相关知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多元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围绕跨界(校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数字化运营、场馆冠名权等方面展开。有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应朝多元化运营模式发展并提高运营管理的机制,引入PPP模式,深化改革体育场馆的经营权,通过校企合作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资本[8]。有研究对京津地区8所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实证分析,建构了定位职能、确立管理主体、制定财务制度以及构建多功能综合服务体系这四个维度场馆的运营模式模型,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9]。有学者指出高校体育场馆应建立联盟、通过运营数字化管理、委托管理以及保险制度等新运营策略来提高其经营收入[10]。赵子建等[11]指出学校负责建筑用地,社会投资方负责修建,企业应负责监管以及对社会开放运营的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跨界合作模式。有研究采用帕拉休拉曼五差距模型,认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需要从顾客需求出发,提升服务理念,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完善设备设施[12]。有学者指出国内外高校体育场馆冠名权隐藏巨大的商业价值。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开发可采用冠名权的新模式,使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向市场化运行道路前行[13]。学者殷亮等[14]运用 SWOT(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法对黑龙江高校体育场馆的环境以及条件进行论证,认为场馆的运营手段面临同质化现象、运营资金不足、运营专业人才缺乏等瓶颈,应注重发挥场馆的价值,运用内部优势来规避风险,从而实现多元化运营。
图2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突变词共现图谱
3.2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张强等[15]通过分析日本学校体育场地的管理特点,指出通过管理者或民间营利法人导入来转变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何斌等[16]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历程规划、资金筹集,探寻其商业化的运行模式(赛事、彩票、赞助、媒体转播、冠名权、租赁等),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提供参考;王菁[17]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学校体育设施融入公共体育设施、加强立法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有学者对比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利弊,构建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指出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的情况并融合外部条件,通过场馆的利用率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8]。有研究借助委托代理理论论证我国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应走市场化路线,加强对代理方的监督管理,以此来平衡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益,实现社会福利服务[19]。也有学者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探讨高校体育场馆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指出学校体育场馆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开发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解决经费问题为其量身定做“责任险”[20]。学者刘学谦等[21]研究发现广州大学体育城场馆在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人才储备、运营效能等方面存在弊端,并采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设计出BSC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框架及标准。
3.3 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评析
从我国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及管理服务主要满足于实现教学(校内服务)与产生经济效益(校外服务),其管理水平与运营机制进步空间较大。众多学者借助经济学理论并结合实践,广泛开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困境研究,借鉴国外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验构建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对策与路径。其中,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存在运营模式单一、管理模式机制落后以及建设规划依托于国家财政拨款等“盲区”,未能掌握其运营管理的主动权。加之国家颁布系列方针政策对体育场馆进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进一步加大了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成本,同时受到诸多安全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运营水平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不断追寻其多元化、现代化、科学化、智能化运营管理可持续道路,引进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团队,最终实现学校体育场馆教学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
4.1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及相关政策
21世纪初期,学者雷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国内著名体育期刊上发表有关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影响因素、优势、盈利效果等系列文章[22~25]。2006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实施,随之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系列政策方针相继出台,例如《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等。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与激励。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26],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场馆开放的条件、时间、对象以及收费标准等系列办法和对外开放的范围,并为其开放提供系列保障措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27]。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还可以解决当今社会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为全民健身事业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4.2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虽有国家政策激励,但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仍然受到思想、经济效益、安全、管理制度、治理机制、政策约束力等方面的束缚。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受到经济基础(硬环境)和思想意识(软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场馆经费投入大、场馆规模多,其有偿开放比例高;另一方面高校主管支持意愿高且高水平运动队多,其有偿开放比例高[25]。梁慧超等[28]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受自身条件及经济制约;黄群林[29]指出自《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以来,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着安全、管理(人员、场地、活动)、物耗问题;杨震等[30]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受到产权制度、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收费标准、服务对象等因素制约;郝海亭等指出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经费风险及多方协调机制落后等困境[31];钱学峰等[32]认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存在开放数量低、比例低、效能低的尴尬局面,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治理机制;刘璐等[33]认为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存在政策约束力低、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偿服务全责模糊等困境。因此,众多学者面对当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问题及其路径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需要整合城市资源,加强投入和管理,在使用中注重与城市大型活动相结合、规避风险、加强管理与完善运营以及建立共享资源平台[34]。我国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可以通过第三方参与管理并明确其责任、改造教学区与运动区及政府财政补贴等对策,将体育社会组织引入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运营管理,形成长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地方立法,确保其具体化实施[31,32,35]。有学者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强调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应实现制度创新、增强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可操作性、完善实施机制以及强化意识形态[36]。学者方东胜等[37]通过市民、企业及政府的满意度来探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慈溪模式”效果,并认为该模式对于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存在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托管以及信息化管理等可复制要素。有研究指出学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开放应加强宣传、三方融合(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加强政策扶持与完善监督机制[38]。有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可采用“半自管半租赁式”管理模式既可以满足对外开放的政策要求,又可以解决少部分场馆经费问题[39]。学者杨成伟等[40]认为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政策上可以加大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未执行的处罚力度,提升学校主体对国家政策颁布的认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思想,解决经费、人力以及健身文化宣传力度。
4.3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评析
综合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成果,国家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给予明确政策支持导向,国内学者也指出了当前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做了大量对策分析,对未来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给予了理论指引。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从不同层次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研究,各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即管理困境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的致病源。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监管手段,政府增强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资金投入、管理人员配备以及安全风险制度保障,可以使得学校应对场馆对外开放包袱变得更加自如。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也同时存在内容及视角重复现象,尤其是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这样的议题多达30余篇。国内学者研究总体呈现出“问题—主题—路径”的理论脉络,然而大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的延续性以及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研究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和新视角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以解决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教育系统所管理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难题。
5 小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学校体育场馆议题开展了多维度研究,其研究成果上呈现出绰约多姿事态,探索的层次和深度也不尽相同。它们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为未来学校体育场馆研究领域阔步向前贡献了中国智慧。
但是,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研究领域仍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丰富学校体育场馆的研究视角。多学科交叉属性是体育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学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及对外开放研究进程中需要不断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夯实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借鉴西方国家学校体育场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构建,扩宽学术研究视野以及发散学术思维,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领域进一步发展。第二,拓展学校体育场馆的研究领域。如学校体育场馆产权交易模式研究、体育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转变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公共安全服务评价体系研究、深化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学校体育场馆税费改革研究、人工智能+学校体育场馆研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掘。第三,改进学校体育场馆研究方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校体育场馆领域研究更多的是基于逻辑分析推理、文献资料调研以及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解读。其理论色彩较为浓重,缺乏实证资料,主观性较强。近年来,国内学者基于学校体育场馆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如对各个省份及地州市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精准度有所提高,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而需要综合运用工具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断点回归、主成分分析、倾向值匹配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其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以及动态评价,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