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在助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0-12-15刘汉梅张咏梅曾芬莲陈凌云徐永素
刘汉梅,张咏梅,陶 明,曾芬莲,陈凌云,徐永素,汪 晨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分娩前、分娩中和分娩后提供优质的助产照护可有效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1]。助产士作为孕产妇、新生儿的主要照护者,其助产照护能力与母婴健康水平紧密相关[2]。而助产学课程作为助产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助产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核心胜任能力。科学、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有一定正面导向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3]。形成性评价(FA)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地获取相关教学反馈信息,并以此改进或完善教学手段,是一种动态、系统化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过程[4-6]。其精髓在于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反思,让学生及时、准确地知道自己处在所有学生中的什么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7]。为此,我们在助产学课程中尝试应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探讨其在助产本科学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校2017级助产专业本科生54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 53人,男生 1人;年龄 19~23岁,平均(20.73±0.69)岁。
1.2 方法
1.2.1 授课前准备 课程组在文献检索基础上,根据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思想和构成要素,拟定助产学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开学第1周,由课程负责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期助产学的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课后作业、考核形式与成绩组成等事项,让学生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有一定了解,并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同时,建立2017级助产学QQ学习交流群,开通学生超星学习通平台登录权限并发放教师、学生应用指南,以便授课教师与学生在QQ群或网络平台上及时交流和反馈教学信息。
1.2.2 形成性评价项目(1)课堂考勤。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5分钟,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活动—签到”板块设置签到时间(10分钟),满分为100分,缺旷1次扣10分。(2)课后作业。各授课教师讲授完章节理论课后及时上传作业至超星学习通平台,待学生完成后,授课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结果给学生。题型为A型题、X型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分析能力。总次数不少于6次,每次作业按100分计算,学生必须按时完成,未完成者按0分计算。(3)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实训课开展过程中,在常规理论讲授、示教练习实训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让学生在校园任何地方(有电脑或手机即可)均可以进入虚拟仿真实训室页面,选择相关技能操作项目(胎心电子监护技术、会阴切开及缝合术、正常产接产技术等)进行练习,系统记录并反馈学生技能操作练习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满分按100分计算,学生必须按时完成规定练习项目,缺旷1次扣10分。(4)早期临床见习。包括见习考勤和见习报告,其中出勤成绩、见习报告成绩各占50%,每位学生出勤情况由见习带教教师记录,满分按100分计算,缺旷1次扣10分。(5)阶段性测验。为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情况,在期末考试前每月进行1次阶段性测验,测验内容需要涵盖所测试月份各教学章节相应知识点,测试时间为60分钟,共3次。试题形式参考助产专业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题型 (即以 A1、A2、A3、A4、B 型题等客观题为主),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2.3 终结性评价项目 期末考试:即在学期结束时,采用闭卷机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试,试题分客观题(50%~70%)和主观题(30%~50%),试题题型多样(参考执业准入考试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及应用能力。成绩评定:按分数段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差(60~69分)4个等级。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双人录入Excel、交叉核对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形成性评价成绩情况
共完成考勤27次,出勤成绩为80~100分,平均(93.30±3.15)分;学生完成平时作业10次,作业成绩为72.85~97.40分,平均(87.43±5.48)分;完成见习3次,临床见习成绩为85.33~97.00分,平均(93.05±2.48)分;参加虚拟仿真实训 11次,实训成绩为 74~95分,平均(85.20±4.63)分;阶段性测验 3次,阶段性测验成绩为67.5~92.5分,平均(78.25分±4.53)分。学生形成性评价各指标成绩分布见表1。
表1 学生形成性评价各指标成绩分布[n(%)]
2.2 终结性评价成绩情况
本学期助产学理论课期末闭卷考试(机考)1次,期末闭卷机考成绩为60.5~91.5分,平均(77.12分±8.61)分。其中优秀3人(5.56%)、良好 26人(48.15%)、中等23人(42.59%)、差 2人(3.70%)。
2.3 助产专业本科生对形成性评价方法运用效果的评价
期末结束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54名助产专业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见表2。
表2 助产本科生对形成性评价方法运用效果的评价[n(%)]
3 讨论
3.1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由美国教育家Michael Scfiven最先提出,是指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反馈而做出的过程性评价[8-9]。本研究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FA理论指导下,既在期末结束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由表1可知,学习过程中,学生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出勤成绩:98.15%的学生为优秀,1.85%的学生为良好;作业成绩:35.19%的学生为优秀,55.56%的学生为良好;见习成绩:92.59%的学生为优秀,7.41%的学生为良好;实训成绩:14.81%的学生为优秀,72.22%的学生为良好;阶段性测验成绩:55.56%的学生为良好,35.19%的学生为中等;期末闭卷机考成绩:48.15%的学生为良好,42.59%的学生为中等。表明基于网络平台的形成性评价能激发助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阶段性测验和期末闭卷机考成绩中出现了“差”,这可能由于受传统题型结构、纸质版考核形式的影响,对个别学生B型题、A3型题、A4型题、病例分析题以及计算机网络考核形式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正向的认识倾向与积极的情绪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赫尔巴特等认为,兴趣可引起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各种事物,对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加强学习[10]。53名助产本科生认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54名助产本科生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分析原因,可能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涉及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近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有效调控自身学习过程,逐步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3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加深助产本科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临床实用型助产士的基础。本研究利用阶段性测验和期末闭卷机考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加平时测评次数,学生花更多时间专注于复习,可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并将其内化,同时在阶段性测验中引入护士、助产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既参考了国家护士、助产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其今后参加护士与助产士执业资格准入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3.4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
52名助产本科生认为,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超星学习通及QQ群交流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动态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助产本科生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强难理解、易错知识点的学习,或寻求同学、任课教师的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5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更紧密,可提高学生助产实践操作能力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护理教育要坚持培养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临床实用型人才,保障护理人才培养高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行业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进而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中,100.00%的学生认为,通过3次临床见习、11次虚拟仿真实训,学生对产房、产科病房、辅助生殖中心、新生儿室等科室孕妇保健管理与分娩合并症的助产要点和助产操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观摩了静脉输液、吸氧、无菌技术、皮试液配置等基础操作以及正常产接产技术、胎心电子监护技术、会阴切开及缝合术等专科操作,让学生再一次巩固了助产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助产本科生的助产操作能力,进而促进其核心胜任能力的提升。
3.6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助产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护理教育的重要工作,通过阶段性测验可以使助产本科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同时在平时作业中设置病例分析题,可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分析能力的目的。本研究中98.15%的助产学生认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具备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