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关爱之名履行对高中生德育的职责

2020-12-15景晓娟江苏海安市曲塘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1期
关键词:学科德育班级

景晓娟 (江苏海安市曲塘中学)

“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好”,这是作为班主任实施某项管理措施或德育教育工作的依据,但有时也往往成为个别班主任为管理失败辩解的理由。可以说,班主任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致使教师违背自己的初衷。站在教育至高点上的教师,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将教育理解为班主任角色的独断专权,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甚至敬而远之,从而背离教师所期望的发展方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以理解学生的需求作为实施德育的手段。但是,为了保护自己,学生又很容易伪装和隐藏自己。这就需要教师以爱之名靠近学生并打破隔阂,重新树立信任关系;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想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在课堂教学中,看到自己双重身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学科特殊性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给予学生关爱,使课堂教学轻松进行。此外,在课外活动中,班主任也要渗透关爱教育,使爱成为美德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怀,再由学生播撒到人间。

一、以关爱之名打破隔阂,重新树立信任关系

在德育中,学生很容易通过班主任的行为、言语捕捉到其情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如果班主任关爱学生,学生必定也能够感受得到,并用积极的行动予以回应,来表明自己对班主任的信任态度。所以,作为班主任只有一种途径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那就是关爱。也只有关爱,才能重获学生的信任,进而有效开展德育。但是,班主任普遍认为,只有严肃的态度能够让学生认真对待某件事,而向学生抛出关爱的橄榄枝,只会助长他们任性的气焰。因此,这一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方向的判断,德育成为以教师个人意志为指导方向的压制教育。在这里,班主任将关爱藏匿在严厉态度的背后,甚至抑制这种情感的显现,使得学生无法感受班主任的情感温度,也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班主任的德育。所以,为了重新树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班主任应重视“关爱”教育,将个性压制教育变为个性引导教育。

犯错是每个高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方法。所以从积极的方面而言,学生犯错对其发展是有益的。但是个别班主任便会过于激动,甚至用极端的方式,诸如体罚、讽刺、挖苦等方法试图避免学生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便无法将犯错作为对自己成长受用的经历看待,会自怨自艾、否定自我,甚至与教师对立,出现“破罐破摔”的内心冲动。虽然教师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极有可能致使学生无法挽救的地步。所以,教师要将关爱教育重视起来,对于犯错的学生进行个性的引导教育。例如,有些学生个人意识比较强烈,甚至出现逃课等叛逆的行为,这些往往容易激怒班主任。如果教师言语过激或是采取处罚的行为,他们往往是口服心不服,一旦处理不当还可能发生肢体冲突。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关爱教育,首先了解他们的想法,洞悉这样做的内在因素之后再采取相应行动。如教师可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让他们分享校外的见闻,当获得学生足够的信任之后,教师再了解学生为什么总是逃课。又如有些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差,不能引起教师、同学的关注,而在校外能获得认同感。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细心教导,或者可以让这样的学生担任比较惹人注意的班级职位。一旦委于“重任”,他们一定会非常珍惜这个职位,也会看重教师交办的每项任务。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理解、尊重、信任是德育教育展开的前奏曲,而德育会成为一曲学生难忘的歌。

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原则,在班级环境中渗透关爱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提升自我修养的最基本原则,对于班主任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自己是班级的主导,而对学生“颐指气使”随意支配他们。否则,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等级差异”的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以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班主任要了解和关爱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以学生所需作为前提,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依据。担负起班主任的职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教师也要将这种原则推行到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中,使他们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尤其是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教师要注重关爱内容的渗透,使学生承担自己职责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互帮互助,友善团结的重要性。在这里,班主任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实现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可以说,从学生的行为中可以推测出班主任的行为,班主任的行为如阳光,必在学生的身上留下影子。

班级的卫生和班级的纪律同等重要,都代表班级的形象,是整个班级学生具有卫生素养的证明,也是班主任需要倾注耐心的领域。但是很多班主任将搞好班级卫生的责任推诿到学生的身上,在班级良好环境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带头作用,常常是以上级指示下级的方式指挥学生去做,包括自己讲课的区域也是由学生负责。这样一来,学生之间也会进行责任的推诿,这既不利于班级团结,也不利于班级卫生环境的建设。所以,教师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带领学生管好自己的区域,共同携手搞好卫生环境。由于班主任身先士卒进行环境管理,学生自然也能够做好自己并履行责任。当然,师生的职责履行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团体劳动中能够互帮互助。所以,作为班主任还要带头关爱每个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受此熏陶,在彼此融合、互帮互助中建立团结的班集体。为了提升班级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班主任还可以联合学生进行班级环境氛围的设计,并将关爱的元素渗透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如班主任可将学生对自己的希望做成标语挂在班级的墙壁,也可将自己对学生的寄语做成条幅画挂在墙上,师生间互相寄托希望,实现关爱的教育。

三、将关爱的种子播撒课堂,令课堂教学体现关爱

大部分班主任都是身兼数职的,如既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又是某一学科的教育者。所以,学生对待班主任的感觉会与其他一些学科教师有所区别。可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卫生、纪律、成绩、性格、表现、习惯等,对学生个体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职责。所以,相对而言班主任的教学课堂并不轻松,学生的压力也会相对增大。因此,学生面对班主任所教学科就会格外地努力,当然这种努力也伴随着拘谨和恐惧。受拘谨和恐惧等心理的主导,学生常常在班主任的课上感觉到压力比较大。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不怒自威的形象,将关爱的种子播撒课堂,令课堂教学体现关爱的情怀。

以教英语学科的班主任为例。英语学科是比较难学的学科,再加之英语学科的教师也是学生的班主任,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可想而知基础薄弱的学生心理负担会有多重。所以,为了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学好英语,作为学科教师的班主任一定要实行关爱教育,以此缓解学生的内心压力。例如,班主任可以放下对学生的吹毛求疵,管理好自己的表情,将微笑带给学生,不吝啬赞美的语言,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注,多些激励与鼓励兼备的评价。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在这里班主任即使了解眼前学生的所有事情,也要在课堂教学中用理智控制作为班主任的想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让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现英语知识的规律,能够对适用于自己的想法进行概括总结。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时,也会卸下班主任身份对自己情绪影响的重担。

有人说:“没有一种服装比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更迷人”。爱是人间最美的一种语言,冠以关爱的教育也是学生在内心呼唤的美的教育。所以,为了使德育顺利实施,班主任应以爱之名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重新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另外,也应把这种关爱渗透在班级学习生活的各处,带领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由于作为班主任又是英语学科教师,特殊的身份决定班主任更应该倡导实行“关爱教育”,缓解学生学科学习的紧张程度,以及面临教师双重身份的心理压力。当然,以上都是关于班主任在学习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关爱教育方式。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也应该弘扬关爱教育,以此提升课外活动的质量,以及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水平。

猜你喜欢

学科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班级英雄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