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林区2种锐齿栎次生林林分的结构特征
2020-12-15杨振
杨振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江洛林场,甘肃 陇南 742305)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最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地区,作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四面众山环绕,地势平坦,是我国西北区域十分重要的天然林区,主要承担地区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在小陇山林区推广了“次生林综合培育”的技术推广,次生林主体是经过人为干扰恢复的锐齿栎次生林和辽东栎次生林,但是小陇山林区仍有一部分区域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生长着的锐齿栎次生林未经人为干扰恢复。
1 小陇山林区概况
小陇山林区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坐标为(104°22′-106°43′E,33°30′-34°49′N),横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西长约212km,南北长约146km。该林区兼具南北方气候特征,地属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区域,常年温热湿润,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水800mm,湿润度为0.36-0.45,无霜期185天,土地多为山地褐土和棕壤。鉴于小陇山林区地理位置的复杂性,该林区植物组成结构复杂多样,物种资源异常丰富。森林体系中主要植物有:油松、山杨、华山松、漆树、白桦、青榨槭、金榆、刺楸、山楂、山榆等乔木类树种。
小陇山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区,是“国家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点”之一,第一块目标样地位于百花林场王安沟营林区内,坐标海拔1880m,林区面积约为3600m2,样地林区主要植被是枯立木和朽倒木。灌木类主要有箭竹、胡枝子、绣线菊和青荚叶等,植被平均高度1.7m左右。根据林场历史资料记录可知,由于地处偏僻和交通不发达,该林场建立以后并未有人为经营的过程,未经人为干扰的时间长达百年。小陇山林区第二块目标样地选取在百花林场墁坪营林区小阳沟营内,林区海拔约为1720m,面积约为9800m2,其中灌木类植被主要有三叶木通、棣棠花、短柄小檗等,植被平均高度在0.71m左右。该林区在1975年依照政策“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规程”进行了采伐病、枯林木,留存经济树种和成熟林木母树,主要目的是在后续资源培育的同时采伐林木进行木材生产。
2 小陇山林区林分结构特征
林分结构本质是林木自然生产过程中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共同作用形成森林构成,林分结构会影响森林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丰度和生物栖息地的形成,是森林系统功能服务的直接影响因素。
基于2种锐齿栎样地林木种类结构进行分析,统计样地种胸径在5cm以上的林木,分析各胸径林木占森林总数的比例构成。对比发现,王安沟样地是以锐齿栎、青榨槭为主的多树种混交次生林,小阳沟样地是以锐齿栎和山榆为主的多树种混交次生林,王安沟样地林分密度大于小阳沟样地。从横断面积和林木株数的丰富性与均匀性来看,王安沟的树种株数丰富性和断面积多样性小于小阳沟样地林分。统计发现小阳沟样地林木胸径极值为70cm,王安沟样地林胸径极值为55cm,小阳沟样地和王安沟样地主体林木径阶都在5~7cm,其次为7~9cm径阶的林木;随着径级的增大,林木株数逐渐减少,但王安沟样地相邻径阶减少的幅度更小。
对2种锐齿栎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将样地的林分混交度与运用角尺度林分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统计发现小阳沟样地林区与王安沟样地林区的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789和0.807,隶属于高度混交的林分。小阳沟样地混交度为0和0.25的林木比例仅分别为2.3%和4.4%。王安沟林分混交度为0和0.25的林木比例仅分别为0.9%和5.0%。对比结果证明小阳沟样地与王安沟样地的混交度分布差异区别不大。统计林分角尺度发现,小阳沟林分角尺度为0.5的林木比例高达58.9%,而王安沟林分则为54.8%,结果表明小阳沟样地与王安沟样地角尺度分布差异不显著。2个样地林木树种的混交度也较高,同树种在小尺度上有聚集的趋势,符合林区锐齿栎群落演替后期的结构特征。
3 结语
对比小陇山林区2种锐齿栎次林发现,两个样地林分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小阳沟林分平均胸径和断面积更大,但其林分密度更小,究其原因应是抚育采伐降低了小阳沟林分密度。同时2个样地林分树种的混交度较高,符合林区锐齿栎群落演替后期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