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2020-12-15赵春梅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1期
关键词:临县原种薯块

赵春梅

(临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山西 临县 033200)

种好脱毒马铃薯,必须从总结应用农民传统栽培经验的同时,注重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

1 推广高级别脱毒马铃薯

脱毒马铃薯增产潜力很大,但不同级别的脱毒薯产量差别也很大。实践证实,微型薯(原原种)、原种增产最为显著。因此要想获取最高产量,就必须推广微型薯、原种或一级薯。但马铃薯从外表看很难分清是否已脱毒,也分不清级别。因此,选择清晰的原种、一级薯,唯一途径是推广微型薯,实现就近调种和自繁自用。

2 抗旱整地

干旱是影响山区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抗旱防旱首先要从整地抓起。抗旱整地要尽量秋深耕(20 cm以上),耕深如能达到30 cm,比耕深20 cm能增产50%左右。秋耕要立墒晒地,熟化土壤;春季雪融化后及时耙耱保墒,镇压提墒;春耕越早越好,春耕地要随耕随耱,做到上虚下实,地平土松,以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增殖。农谚说:“干耕湿种,顶如上粪”,总结的就是早春春耕的经验。秋、春耕都要同时施入农家肥和磷肥,以利于加快肥料分解。

3 轮作倒茬

农谚曰:“茬口倒顺,顶如上粪”。这就说明我们的祖辈早已懂得了倒茬的重要性。倒茬一是能避免残存在土壤中的病菌病毒累积传播,减少发病机会。二是避免单一养分连续消耗,造成养分失衡。倒茬最好能做到“三年轮作”,切不可重茬种植。

4 科学施肥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和需钾元素最多的作物。因此,讲科学施肥首先要说明两点:一是需肥比例氮磷钾约1∶0.4∶2.2;二是马铃薯需肥最多在块茎膨大期(即出苗后45~90 d)。由此可以看出,过去只施氮磷肥不施钾肥和一次性施入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是不科学的。

4.1 施足底肥

山区土壤瘠薄,土壤中腐殖质和氮磷钾等元素不能满足马铃薯高产需要。因此,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多施有机肥和适量化肥作基肥。农家肥每0.067 hm2要达到1 t,化肥以总施用量的2/3为宜(另1/3作追肥用)。如施用过磷酸钙,应预先与农家肥混合沤制1个月,提高利用率。秋耕地距播种时间太长,不宜施入氮钾(硫酸钾)肥,应先施磷肥(过磷酸钙)。氮钾肥应在播种时施入空犁沟内,尤其是碳酸氮胺,沟施能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增施追肥。

4.2 增加肥效

从马铃薯特性和生长周期图可看出,薯块膨大期需肥量最大,要及时增加肥效。追肥宜早不宜迟,尤其是含钾元素的化肥。追肥要以尿素为主,每0.067 hm2使用5 kg左右。生长旺盛的地块不宜多施肥,大日期品种和有贪长现象的地块不宜晚追,以防止徒长和贪青。追肥能防止后期缺肥早衰,促进地上茎叶生长,增加地下匍匐茎数量,提高单株结薯率和大薯率。

4.3 按需施肥

即按计划产量的需肥量施肥。计算方法是:

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自然供肥能力=需补充肥料用量

比如:计划每0.067 hm2产量2 500 kg,能产500 kg,那么就有2 000 kg产量需要用补充肥料来实现。马铃薯产500 kg鲜薯需氮素2.5 kg、磷素1 kg、钾素5.5 kg。增加2 000 kg产量就需要补充氮元素10 kg,磷元素4 kg,钾元素22 kg。也就是说每0.067 hm2应施尿素(44%~46%)22.5 kg或碳酸氢氨(17%)60 kg、过磷酸钙(12%~18%)35 kg、硫酸钾(48%~52%)40 kg。以上这些是理论数据,实际上肥料入土后当年不可能全部被吸收利用(尤其是过磷酸钙),一部分又不可避免地会因施肥方法不当、随水下渗等原因而流失,因此,实际施用量应略大于这一数字,尤其是氮肥。

临县土壤化验结果证实,目前大部分土壤肥力处在中下等水平,过去“缺氮、少磷、钾有余”的土壤养分状况经过连年增施氮磷肥,目前已出现氮磷养分略增、钾不足的状态,因此,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改变重氮磷不施钾的习惯,按照马铃薯需肥规律,合理搭配氮麟钾施肥比例。这也如同一只木桶,一块桶板低一截,其他桶板再高水也只能与低桶板持平。为了施肥方便和提高肥效,也可用马铃薯专用肥、复合肥代替单一氮磷钾肥,用缓释肥代替分期施肥。用生物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逐渐提高土壤肥力。

5 抓好播种

5.1 适时播种

马铃薯生育短只有60~70 d,ta的有120 d。马铃薯又是喜冷凉湿润作物。因此,适宜的播种期应该根据生育期和无霜期而定。根据临县的气候特点,中日期品种(如克新1号)应在5月下旬—6月初(小满后)播种,大日期品种(如晋薯7号)应在5月10日前(立夏后)播种。这样可使薯块膨大期躲过高温,赶上雨季,避免冻害。播种后要轻耱1次(墒湿不耱),减轻水分蒸发,降低失墒对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影响。

5.2 合理密植

采用隔犁点籽、隔犁施化肥的播种方式。行距47 cm,株距40 cm,0.067 hm2点籽3 500块。或行距50 cm、株距40 cm,0.067 hm2点籽3 300块。薯块不小于30 g,每0.067 hm2用种量约100 kg,机械播种150 kg(指整薯)。

5.3 种薯切块

播种前1~2 d切块,不用尾芽,切口靠近芽眼,促早发。种薯切块后应进行拌种灭菌(拌种方法参照微型薯生产原种技术),防止从切口处感染病菌,人为造成病害蔓延。

6 种薯催芽

据报道,种薯催大芽可增产10%以上。催芽要在播种前25~30 d进行,方法是将种薯放在室内或露地避光处,室温15℃~18℃,在散射光下平放2~3层(下垫湿土或湿物与水泥地隔开),3~5 d翻动1次,使之发芽均匀粗壮。待芽长出3~5 mm,平铺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变绿,即可切块播种。催芽能增产的原因:一是幼芽发根快,出苗早而齐;二是经过催芽,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黑胫病等病薯均可暴露,便于播种前淘汰;三是便于剔除感染病毒后的线状幼苗病薯。

7 选用优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高产的关键。良种在同等肥料、同等管理条件下有的就能成倍增产,因此也称“傻瓜技术”。目前适应性强、退化慢、产量稳、推广面积大的品种还数克新一号(东北白、紫花白)。近年陆续引进了冀张薯8号(2191),冀张薯5号、坝薯十号、同薯23、晋薯16、彩薯A29、费乌瑞它、垄薯3号等品种,这些品种有的高于克新一号(如冀张薯8号),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表现不一,仍然不能取代克新一号,有待于进一步试验,探索其高产稳产规律。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外销市场的不断扩大,还须引进试验高淀粉品种、加工型品种、适合城市消费的菜用型品种、适合临县当地百姓消费的食用型品种和能满足淡季市场供应的小日期品种(夏山药)、让品种适应市场,满足消费。

8 精细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良种能增产。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如下。

8.1 中耕培土

出齐苗浅锄1次,开花期要培土。培土能疏松土壤,增加结薯层土壤厚度,防止浅层匍匐茎露出地面使薯块变绿,提高鲜薯品质。

8.2 打花蕾

马铃薯开花不消耗养分,但结蕾(浆果)会消耗大量养分。试验证实,浆果多的品种减产5%~10%,最多20%。要注重摘蕾,对只开花不结蕾的品种则不必打花。

8.3 生长素应用

花期喷膨大素、磷酸二氢钾(初花1次,隔15 d喷第2次),可促进薯块膨大,提高产量和商品率。对于有徒长趋势的地块要在现蕾初花期喷施0.1%矮状素或50~100 ppm的多效唑控上促下,促进薯块膨大。试验证明,徒长田喷多效唑可增产20%。

9 收获

茎叶由绿变黄即可收获,天气允许要尽量晚收。收获时要尽量减少人为损伤块茎,剔除病烂薯,吹晾3~5 d再入窖。

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因品种、生长环境和投入不同而不同,各地应因地制宜,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尤其是脱毒种薯,级别不同产量差别很大。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买低级别种薯,也不能为了省钱而连续种植已退化的种薯,或减少肥料投人和田间作业工序。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必须用合理的投入来实现,高级别种薯增产的效益远大于买种薯增加的成本。

猜你喜欢

临县原种薯块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山西临县举办电商峰会助力乡村振兴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