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20-12-15张清安
张清安,张 宁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众所周知,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国家不断走向强大有着重要及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发展,新工科领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新兴产业学科的建设是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基础;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新兴产业学科可以推动新科技革新,培养具备更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单导师制度为主,但这种单导师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新工科下创新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想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研究人才的要求,就要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作为与研究生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导师指导模式的改革应是当务之急。
1 研究生单导师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以传统的单导师制度为主。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仅能通过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或查阅文献自行掌握知识,而单一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十分有限、学术交流也相对较少,对于科研、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的科研道路将会受挫,同时也会削弱他们对研究工作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学校也会对导师的科研成果有明确要求,并且科研成果也会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为满足自身科研及考核标准的需求,大多数导师会按照个人意愿去支配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领域,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综合能力素养较差以及个人创新能力不强,不利于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从而制约社会对高层人才培养的需求。
最后,传统的单导师培养制度对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也有一定的制约。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关乎学生对企业及社会的认识,同时对学生以后就业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来自高校本身,主要从事单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传统理论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其难以胜任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而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往往缺乏工厂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不能相辅相成,研究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传统的单导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 新型导师团队式培养模式的优点
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方向相关的导师之间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新型培养方式。目前,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在我国尚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但是,相对于传统的单导师模式而言,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存在许多优点。
首先,新型导师团队的建立可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存在性格、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各种差异,因而新型导师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发挥团队的互补优势,去帮助研究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为研究生提供多方面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条件,有助于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爱好。
二是新型导师团队之间可以分工合作,事半功倍。单个导师来完成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会存在指导经历不足、知识层次不同等问题,而通过整个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可以充分发挥导师团队成员的个人特长从而对每个研究生进行指导交流;研究生导师成员之间不仅可以达到有明确分工,又可以达到通力合作的效果。
三是新型导师团队之间也可以培养研究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每个研究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课题,针对不同课题之间,导师团队和研究生之间可以寻找到研究课题的兴趣点,以及想要共同完成的工作目标,两者之间可以通力合作、共同研讨和决策。在团队的学术交流中展现出个人的想法,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团队之间也可在合作中分享资源,进行专业层面上的交流、拓展成员之间的思想和观念。这种培养模式对促进导师团队与研究生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增强导师素质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研究生新型导师团队的构建模式
新型导师团队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构建,金子塔型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形式主要是以学院已有的师资力量为基础,选取有责任心、学术造诣深、较有权威的教授作为新型导师团队的总负责人,然后再把研究方向相近和互补的年轻导师结合在一起。这种培养模式的总负责人对整个团队的大方向起到指引作用,年轻的导师可以开拓相关研究领域的视野与创新性。以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可以尝试以学院的粮油学科、果蔬加工学科、发酵学科、功能食品创制等学科方向为试点,构建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第二种构建模式是多边形。该模式是以不同学术方向、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组成,这种模式下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同,因此导师们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研究课题提出要求和建议,从而促进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和交叉性。如以本学院的食品物理加工学科为基础,可以联合学校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系的关联学科导师,组成跨学科的“多边形”食品工程硕士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第三种构建模式是“哑铃型”。这种模式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合作;校内导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导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两者结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例如,我院可以与省内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关系,并以此为依托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技术骨干为食品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从而构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哑铃型”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4 研究生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导师团队形成后,需要制定明确的培养方案去指导研究生,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导师团队中按照个人特长的不同,可以将导师分为责任导师、项目导师、论文导师以及会议导师,这种分配模式可以使研究生在科研学术领域、项目洽谈论文和写作领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有益发展。其次,新型导师团队也需要一定的工作模式。例如,一是小组例会制度,团队导师与研究生可以每周开展研讨会议,研究生汇报研究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讨论解决方案,及时解决研究生们的困惑并明确进一步的任务。二是项目阶段进展汇报,导师团队可以项目的研究进展阶段为导向,定期进行科研工作汇报和科学问题研讨,从而跟踪大项目的进度,并督促检查研究生课题完成情况。三是学术报告,导师和学生可参加专题的学术报告,或者利用学校和国家对学术交流的资助,请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这不仅能够使研究生在内容表达、PPT演示以及口语交流等方面得到锻炼,并且也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最后,新型导师团队培养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导师团队之间应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使用原则,协调团队成员的关系,调动成员之间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坚决杜绝导师团队成员因个人教学、科研或社交等原因而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导师团队定期打卡或进行学术交流,从而避免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化。
5 研究生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的单导师培养制度与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科研奖项、学术成果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例如,本学院采取单导师制度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其科研方向较为单一、思考方式局限性大,并且研究科研成果也较少;而本学院采取新型导师团队制度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思考方式发散,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科研能力也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很好地将在学校实验室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达到理论成功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单以2018年食品学院所取得的成果来说,采取单导师制的导师取得的最好成果为:获取科研项目1项、发表高端学术论文与教改3篇;而采取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团队,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达5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团队中的导师获奖荣誉也较多。
从上述采取研究生单导师培养制与导师团队合作模式培养制的实践对比,可以发现导师团队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对于参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发表文章数量和等级、获奖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是大势所趋。
6 结语
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是当今社会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这种新型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的单导师制度对研究生指导知识层次和专业领域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开拓研究生学术生涯视野、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意识。该院部分老师采用新型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之后,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通力合作,在项目洽谈、论文发表、荣誉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改善研究生教育理论实践知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