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以句式优化议论文语言表达

2020-12-15季晓燕江苏南通市金沙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1期
关键词:复句短句长句

季晓燕 (江苏南通市金沙中学)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也是考纲明确规定的写作发展等级的一项标准。而一提到文采,大家普遍的认识是要用些修辞、雅言,但正如《尚书》所言:“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会用。其实对于大部分语言功底一般的学生而言,通过句式优化议论文语言表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一、多用语气句,使文势更起伏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奇峰,只有平坦的山是引不起观者兴趣的,以此来讲写作非常恰当。就语言而言,通篇的陈述句,除了表达明确之外,难免有呆滞之感。如果能适当运用感叹句、祈使句、问句,那么语言表达就有了起伏。创作者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思考,能产生共鸣,学生在议论时多用些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感叹句,这样既可以让文势更起伏,又能激发读者的深思,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六国论》就善于运用问句和叹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以及最后以“呜呼!…悲夫!…”引发抒情。这些插于文中的语气句,不难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因而使得文本有了起伏,并且操作上难度不大,容易掌握。

二、多用对称句,使语言更整齐

众所周知,语言表达华美的文体当属骈文,虽因重形式轻内容而被人诟病,但不可否认,读之,音律和谐,易上口;观之,字数相同、结构对称,美观。作文中如果能局部使用这种对称句,那么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则是显而易见的。

1.词句式对称

对称即同一部分内容有规律的重复。基础性的对称可以分为词或短语的对称、句子的对称、段落的对称;还可以分为表意上的简单相似对称和相反对称。

以《六国论》为例:“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小”与“大”“胜”与“亡”“大欲”与“大患”是相反词;“获邑”与“得城”是同义词;“其实……,其实……”构成了句子的对称。这样的对称句读起来很有气势,使情感表达更为充沛。而且对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很自然地增加了不少字数,使得800 字不再遥远。

这种词句式对称句写法在《过秦论》中也有大量运用,学生熟读后能学以致用。一位学生在接受指导后便深受启发,在《最后之处,奋斗为上》一文中,写到“我们都曾失败过,处于世界的最后;我们也曾自怨自艾过,躲在人生的角落。直到努力后才发现,最后不是绝望与沮丧的无穷深渊,而是奋斗与绝地反击的开始。”

2.具象式对称

“词句式对称”的写法操作起来不难,相较于平实表达的语言还是具有可读性的。但是若只停留在这种对称写法上还是不够的,若能掌握“具象式对称法”的话除了提升语言,还能丰富内容,着实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所谓“具象”即具体的形象,包括人象、物象、事象,也就是平时积累素材中所有的自然、人事。“具象式对称”通俗而言,即举几个相似或相反的形象,以对称的写法表达,来共同说明道理。

高中必背篇目《劝学》就是很好的“具象式对称”写法的典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通过“青、蓝”色彩之象、“土、山、风雨、水”这些自然之象、“骐骥、驽马”这些物象很好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其中“青、水”相似性对称,“骐骥、驽马”相反性对称,共同强化出“积累”的意义。这种“具象式对称”法写出来的效果特别震撼,不只是形式上具有对称的美感,更在于内容上的充实带来的论证效力。

以“最后”为核心词的材料作文中就出现了很多用此写法的优秀片段。

片段一(事象):“最后”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期待感,像是,压轴的表演总是最精彩的;杯底的酒总是最甘醇的;文章的结尾总是最耐人寻味的……

可是,竞争激烈如现代社会,越来越焦躁的人们,越来越快的变更速度,谁会耐心等到最后呢?若是,演出到一半就想离场;酒喝了一半便打翻在地;文章写到一半却匆匆结尾……那些还没来得及发挥到它价值的“最后”,谁又能听到哀鸣,或是悲呼?

片段二(物象):排在最后的飞鸟,不免有落单的危险;走得最慢的羚羊,可能就要落入虎口。故而,飞鸟振翅,羚羊加蹄,身处弱势,奋力向前,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片段三(人象):当一国之君勾践沦为夫差的阶下囚后,“卧薪尝胆”是他奋勇向前的最好写照;当胜利者夫差享受着战败国进献的财宝美女时,可曾料想到“身死国灭”是他最后的结局。可见不论是“令人沮丧的最后”,还是“令人欢欣的首位”都是暂时的,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奔向渴求的未来。

这种“具象化对称法”的价值还在于使一些本该抛弃的俗套例子重新焕发出生机,因为大部分学生素材积累有限,将俗例以对称式句式盘活,对时间紧张的考场作文尤其重要。

三、多用长句,使表意更丰富

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表达上普遍显得简单、空洞,读起来议论感不强,美感不够。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喜欢用短句而很少用长句。

长句是相对短句而言的,往往结构相对复杂、使用较多词语。这种句子相较于语素较少、成分简单的短句而言,往往内容更为丰富,表意更加严密。就议论文而言,追求的是思维的严谨性,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议论文的语言尤其需要严谨,应该将一些限定要素放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这样重点内容才得以凸显。具体可以用添加定语、状语这类修饰语来强化,还可以用并列词语、短语的形式,来丰富句子的表意。

还是以“最后”为核心词的材料作文为例,学生原来的表述句是:身居最后令人沮丧,只有奋勇向前才是人生真谛。而后添加了修饰语和并列词句扩展成长句:身居遭人厌弃的末位确实是件令人沮丧、让人糟心的事。面对如此窘境,我们唯有不畏惧退却、不怨天尤人、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方能走出泥淖,获得精彩人生。不难发现,原先的短句表述内容比较简单,修改后的长句内容丰富,可读性得以大大增强。

四、多用复句,使逻辑更严密

学生普遍反映写议论文不会说理,语言表达苍白、空洞,不懂该如何分析,不知道如何让说理的语言丰富起来,很多时候800 字很难完成,于是便用事例来堆砌。这就是老师反复强调举例不可堆砌,却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其实,说理语言之所以空洞是学生思维没有逻辑性。逻辑性强的学生议论才有深度,议论的语言自然就显得丰富。但对于大部分不太会说理的学生而言,提升说理语言的丰富性显得较为困难。其实,如果让他们多使用复句,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有关联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八种类型。

复句的八大类型及关联词语分别是:①并列复句,既…又,有的…有的②递进复句,不但…而且,尚且…何况③选择复句,与其…不如,宁可…也不④转折复句,虽然…但是,然而,不过⑤假设复句,即使(纵然)…也(还是)⑥因果复句,之所以…是因为,由于…因而⑦条件复句,只要…就,除非…才,不论…都⑧目的复句,为了,以便,免得等。

只要让学生将这八种类型掌握牢固,在议论段落中用上两三种类型,说理的逻辑感自然就上升了,说理的内容自然就丰富了。

在以“最后”为核心词的材料作文中指导学生运用复句,以“身处最后令人沮丧,唯有奋勇向前才是人生真谛”为中心,写一个议论性片段。学生呈现出来的成果还是很令人欣慰的。

片段一:虽说各行各业总会有处于最后的人、最后的位置,但真正轮到自己身处其中时,总不免尴尬、令人沮丧。但凡有点上进心、羞耻心的人,必然不会甘心于此,因为“是否处于最后”常常反映着一个人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

该生使用了转折复句、条件复句与因果复句来成段,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跳跃性。

片段二:为了不落在“最后”,有的人常常铆足了劲,一路狂奔,毫不回头。即便错过了烟霞、错失了山泉,也浑然不惜,直至狂奔到最后,竟不知奔跑的意义。而有的人,知道“最后”是当下的未来,稳步行走在当下的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思考着前方的路径,适时地调整方向,他的“最后”从伊始就已注定。我们与其说憧憬“最后”,不如说关注好“当下”。

该生使用了目的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进行说理,道理阐述清楚,思维有深度。并且适当采用对称法组织语言,这样的文段读上去就有了思想、有了文采。

议论文写作语言上的指导一向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有心无力。从句式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最易操作的是语气句,难度稍大的是长句,而实用性最强的是对称句和复句。

当然,比了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做事的恒心。古语有言:“为之须恒,不恒则不成”,任何的方法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如果在平日的写作中多加练习,学生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复句短句长句
短句,让表达更丰富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哈汉复合句对比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科技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