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思考
2020-12-15王锦艳
王锦艳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抓喜秀龙镇农技农经站,甘肃 武威 733200)
1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先破后立、集中整治,突出特色、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探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考察学习甘南“全域无垃圾”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大力推进全域无垃圾、拆违拆临行动,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群众生活卫生习惯得到较大转变[1]。
2 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和不足
一是认识上不深刻,思想上不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没有从心底里认识到现阶段乡镇农民人居生活环境需要马上改善,并建设美丽乡村。乡镇和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未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所参与部门太多,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较差,工作重点有差距。改善和建设美丽乡村是需要各县、乡、村形成合力、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完成这项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一项持久项目我县在协调指挥、政策指导、带动社会力量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工作推进方式单一、力度不够。
三是市场机制发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政府唱独角戏的情况较多,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导致一些农村设施(如垃圾处理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场等)高标准建成,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社会力量作用发挥明显不足,群众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存在偏差,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在整治工作上,依然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导致政府既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主导者,又是环境卫生整治的主体。
四是注重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不够。在农村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投入资金人力较多,保护农耕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方面措施不多,效果不够明显,没有把乡村“形象美”和“内在美”有机结合。
3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启示和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突出地域特色。政府要以美丽乡村改善和建设做文章。按每个县区的各自的特点,各村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地区文化特点,依托县域内群山、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藏土文化元素,注重村庄与环境、文化相互融合,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建设一批整体和谐、个性突出的示范村落,打造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2)深化乡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确权土地经营权颁证工作。在条件较好的村庄示范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机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3)培育特色产业,筑牢振兴根本。把产业培育当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利用国家“三区三州”、省上“两州一县”政策扶持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设施畜牧业、乡村旅游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依托藜麦、食用菌、中药材等县域新型产业,突出品牌优势,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景观,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4)突出生态优先,加强综合治理。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以村为单元,建立村书记为一级网格长和村民小组长为二级网格长的环卫网格区,并按户分片划区,明确村组、农户“三包”责任制。同时,将村组巷道、文化广场、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划片分段,确定保洁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实行分片包干管理,引导农户开展环境清扫、保洁、垃圾分类收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探索制定农民群众和社会量积极参与的村庄环境治理长效管理体制机制。
(5)坚持党建引领,调动党员力量。健全队伍,明确责任,让各级党组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书记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局面。通过党组织有针对性地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贤人、发展产业的能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汇集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打造一支振兴乡村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