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石审美
2020-12-15吴新民陈益byWuXinminChenYi
文/吴新民 陈益 by Wu Xinmin Chen Yi
昆石的美,以结构美为主体美,呈现在人们面前。当人们有机会接触昆石之时,在情感上产生的反应,是激动还是冷静?是精神上得到满足还是理智中得到启迪?或许因人而异,因石而异。必须通过读石入境、赏石悟理,不断挖掘昆石美的内涵,才能提升昆石美的价值。当然,恰当巧妙地给昆石题名,集中体现其人文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昆石文化,是人的情感与欣赏昆石的过程高度融合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昆石内在之美的发现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赏者的文化修养。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触摸到昆石所蕴含的石德之美。这种石德美,经过传播,能够感染给其他观赏者。
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视觉美的角度,来欣赏昆石。还必须把赏石艺术提升到更高的层面。通过联想、达境、悟理,也就是从感性审美,上升到理性审美,把昆石自然美的生态规律与人的思想美的社会规律融合在一起,实现人性与石性的融合,道德与石德的贯通,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进而懂得石德也正是做人的一种道德准则。
我们不妨再来谈谈审美与石德的关系,感性审美、理性审美与赏石题名之间的关系。
一、审美与石德
题名:【玉麒麟 】 石种:昆石
看人看人品,赏石赏石德,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先看看人品问题。常识告诉我们,社会上选拔人才时,在用人过程中,往往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总是要把“德”放在首位考察。在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也都讲究一个“德”字。例如在武术界,人们不单看一个人的武术水平如何,武艺是否高强,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武德。又如作为治病救人的医者,不仅要看他的诊疗水平,还得看他的医德是否高尚。古人说“悬壶济世”,其中就包含了医德的标准。各行各业,都追求社会公德、行业道德。所以说,看人看人品,就是讲看看这个人的品德如何。同样,我们如何评价一方昆石,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要分析这方昆石的德性高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讲是不是过于虚无?大部分人在鉴赏昆石的过程中,往往只看昆石的外表,不知道昆石的德性何在。事实上,德性好的昆石,一定会得到普遍喜爱。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昆石的美,美在晶莹洁白,玲珑剔透。这是昆石特性的体现。我们欣赏其晶莹洁白,不单欣赏昆石洁白的色泽美,更重要的是欣赏昆石晶莹的质感美。这两种美结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昆石具有纯洁美。人们从洁白的色泽、晶莹的质感这种感性审美,发展到理性的纯洁美,与人生的理想追求所契合——因为,做人总要做纯洁的人,是家长、老师自幼就教导的准则。昆石的纯洁美,一旦吻合观赏者的审美标准,石德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昆石的玲珑剔透也是同样。其实玲珑只是外貌,剔透才是本质。有的昆石,看起来虽然玲珑,但是石质不够晶莹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剔透。石质不佳,只能说石体结构是玲珑的,但无法抵达剔透之美。外貌重要,内质更重要。所以,昆石的石质必须晶莹,才能体现出内在结构美、缩景艺术美。通过联想、移情延伸到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这种心灵之美,就是石德的体现。
我们在对昆石的感性审美中,看到了昆石晶莹洁白、玲珑剔透。它具有色泽的美、结构的美,这些都是昆石的自然美。而对昆石进行的理性审美,得到的是纯洁的美、心灵的美。这种美,好比人的思想美、道德美。多种美的综合,就汇合成石德之美。所以,石德的美,不是单用肉眼能看出来的,一定是经过大脑的深层感悟,从感性审美上升到理性审美后,才能真正领略、真正感受到。可以想象,人们是在昆石特有的气质给人以高洁脱俗的美感中,感悟到昆石的高雅脱俗,联想到人亦应如昆石般纯洁无邪。因此,收藏研究者用“石德”一词来表述这种观石中得到的独特感受是可以理解的。
无疑,具有石德美的昆石,一定是一方精美的昆石。反之,不具备石德美的昆石,只是一方普通山石。
二、感性审美与题名
昆石的题名,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审美,包括感性审美与理性审美。这里要讨论的是建立在感性审美基础上,如何给昆石题名。所谓题名,不是一般意义上给昆石加上符号,赋予称呼,其目的是要展示昆石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特征。这是命名者出自对昆石的爱,抒发出的一种情感,用文字提炼出昆石的艺术形象。
昆石的形式美,包括构成昆石的自然属性(形、纹、色、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瘦、皱、漏、透)等。昆石的艺术美,包括石体内部的结构美、缩景艺术美。只要抓住形式美和艺术美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生动的形态、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进行联想和移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能赞美昆石的自然美、艺术美,表达个人的审美情趣,发挥画龙点睛之妙的命题,就顺理成章了。
昆石不同的立座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同一个立座形式,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感觉。显然,随着不同的审美意识,联想会抵达不同的意境。这种意境一定是在人的思想情感与昆石之间高度和谐融合后产生的,它丰富深远,耐人寻味。也是一种能令人引发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
为了充分发挥题名的作用,还可以做简短的赏析,点明其深刻的寓意,帮助观赏者做进一步的理解。
这里介绍几方昆石。可以看到命名者是如何通过感性审美,着手命题的,又如何通过命题,抒发审美者思想情感的。
有一方山形昆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形似峻拔陡峭的孤峰,故取名《凌绝顶》。有诗赞美曰:“鸡鸣破晓雾,塔出半天云。相伴有良侣,风神与雨君。”由此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作者在对昆石作审美联想时,但见面前峻拔陡峭的孤峰上,一尊宝塔耸峙在云端之上。耳边有声,那是拂晓时的鸡鸣。眼中有色,那是即将弥散的白色云雾。心里有情,一对良侣相伴,那是风神与雨君。风神与雨君是良侣,意味着风调雨顺,抒发出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有一方象形昆石,石质晶莹洁白,形似雪山顶上的一朵雪莲,故取名《雪莲》。有诗曰:“薄暮湮松柏,寒山自古白。清晖怀愫情,伴尔依危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傍晚,长年积雪的山顶上,松柏慢慢地消失在视野中。一轮明月怀着真诚的情感,照射出洁白月光,陪伴危石旁的雪莲。这抒发出了一种向往宁静安谧、仰慕月光纯净的心情,同时也歌颂了雪莲洁身自好的品质。这样的命题,抓住了昆石色泽和形态的特征,借以抒写命名者纯洁的情怀。
有一方传统的造型石,一眼望去,晶莹洁白,玲珑剔透,造型生动,云头雨脚,故取名《冰姿玉骨》。有诗曰:“心时忐忑感生疑,洁白晶莹何以思。迟至今朝荆始识,请留一份靓才奇。”诗中讲述,在没有见到昆石之前,对昆石的晶莹洁白表示不可思议。但今日一见,发现昆石是如此奇妙,如此靓丽。从中不难体会出命名者对昆石的由衷赞美。
题名:【气宇轩昂】 石种:安徽琅琊昆石
还有一方昆石,它不是一方山形石,只能算是传统的造型石。但是在联想中,注意到上部形态特征,即命名其为《昂霄俯壑》。有诗曰:“耸壁倚天立,深渊松柏中。九微灯火灭,看取曙光东。”描述了该石既耸立于峭壁,又围拥于松柏,差落雄伟的气势。整块昆石透现的是仰视云霄、俯瞰深谷的浩然之气。“九微灯火灭,看取曙光东”这一句,表面上说的是灯火灭了,曙光出现在东方上空,其实抒发的是一个人志向宏大,有建功立业的决心。
通过以上几例昆石的题名,我们可以看出,感性审美与题名的关系,是通过对昆石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联想,同时抒发出对该石的情感,从中选择关键点,为其题名。
三、理性审美与题名
理性审美是感性审美的延续,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到想象、从直觉到情感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鉴赏者眼中所见到的昆石与心里感受到的情趣相遇,产生了美感,从而引发无穷想象而抵达的一种艺术境界。从客观的自然美感应到主观的心灵美的升华,这就是理性审美。
赏石悟理,是理性审美的最高层次。通过理性审美,可以得出一个审美结论。鉴赏者自身必然也有悟性,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这就是赏石悟理。所以,我们要谈理性审美与题名的关系,就必须明白赏石悟理与题名之间的关系。
赏石悟理是昆石文化中重要的组成之一。“赏石悟理”这句话,古人早已提出,流传很久,不过,我们一时还难以查明出自哪部著作,作者是谁。虽然不知其出典,但这个观点始终被人们所接受。到了今天,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赏石怎样悟理,该悟通怎样的人生哲理,必然跟古人有较大的不同。何况,不可能每一方昆石都能悟出一番道理,不同的人悟出的道理也有所不同。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站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点上,给昆石一个悟理的题名。
赏石,从感性审美上升到理性审美,这个途径已经很清楚了。对昆石而言,往往带有共性的美,由此能悟出一个共同的理。例如纯洁美、心灵美等。鉴赏者往往借用不同的成语,加以命名。这里重点探讨的是昆石的个性之美。个性美是千变万化的,从中可以悟出不同的理。探讨昆石个性美的悟理问题,是理性审美与题名关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弘扬昆石文化的一个关键。
首先来谈谈共性美的悟理问题。昆石的共性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有关色和质方面。例如,上文谈到的晶莹洁白、玲珑剔透的悟理问题,这里不再讨论。还有一类有关形与纹方面。例如“瘦、皱、漏、透”之类的悟理。举一个例子,对于瘦形昆石,能悟出什么道理呢?通过联想,进入意境,可以得出具有亭亭玉立、苗条挺秀、赏心悦目的优雅美。或者是壁立当空、孤峭无倚、惊心动魄的崇高美。在这基础上进行理性审美,可以发现瘦形昆石具有去腐存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弘、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刚正不阿的骨气。这种精神和骨气,就是理性审美的结果。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做人之道。
昆石个性美的赏石悟理,与之相比,难度更大,却更引人入胜。
所谓昆石的个性美,是由于昆石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各自具有不同的魅力。问题是各人有各人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引发不同的想象,必然会悟出不同的道理。有些昆石具有鲜明的主题内容,有些昆石主题内容却比较模糊,还有些昆石则根本找不到主题内容。那么,对于许多不同类型的昆石,该怎样进行赏石悟理呢?
我们不妨分成四种类型,通过实例来介绍。即有主题内容的,没有明确主题内容的,暂时找不到主题内容的,具有多个主题内容的。
第一类,有主题内容的昆石。
有这样一方昆石,其外形似一尊神兽卧伏在山石上。假如以这个形态命名,则是《神兽镇山》。然而,这个命题尚未表达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没有令人悟出什么道理。这就有必要对它的形态特征做进一步的观察。该石形如神兽卧伏,表现出的特征是安静地伏在上面,那么它为什么静卧不动?原因何在?意欲何为?通过对该形态的联想,这种静卧不动,与佛家的一句咒语“八风”有关联。其含义指的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八件事。“四顺”指的是“利、誉、称、乐”,“四逆”指的是“衰、毁、讥、苦”。由此可以联想到做人之道。在人生经历中,要不畏强权,不贪财宝,不屑毁誉,不管是进入顺境,还是遇到逆境,都要坚持做人的准则。故考虑选择“八风不动”比较合适。这是一个从审美联想到审美悟理的过程。不是停留在艺术形象的感受阶段,而是深入到审美对象的意蕴中去,由外及内,由表及里,也就能得到一个具有理性审美的命题了。
另有一方昆石,形状表现的是抬头仰望苍天。单从形态看,主题内容已经很明确了,可以取名《仰望》或《渴望》。但是这个命题并没有将思想内容表达体现出来。细想,假如一个人品行端正,没有做过令内心惭愧的事,那么它抬头仰望苍天,肯定是问心无愧的。从这个角度来赏石悟理,给它题名为《仰不愧天》是合适的,因为它既把抬头的形态特征作了表述,又将欣赏者的思想情感,融入了高尚的道德境界,表达了做人必须品行正直,才能问心无愧的这一层意思。这正如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所言:“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再有一方昆石,是卧石。它似两片扁薄而瘦长的石片,笔直地耸立在石体中央,形态少见。犹如一条帆船出现在眼前按照常理、可以命名为《帆船》,但是显得单薄。那么选用《一帆风顺》《前程万里》如何?这在表面上看,是有了动感,有了意境,但进一步思考,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的,难免会出现曲折磨难。帆船在大海中航行,如果偏离航道,很可能会触礁。所以,这样的悟理,还是失之肤浅了。想一想帆船在航行中,作深入思考,就应该在“行”字上做文章。行,可以有多种理解:在航行中只代表移动,但在思想道德的范畴,就引申出了走正道、讲规矩,不走歪门邪路的含意。因此,最后决定命名为《行不逾方》。逾即超越,方即方正,行为不超越正道。运用这种思考方式来题名,便体现出赏石悟理的深层价值了。
题名:【福地洞天】 石种:龙岩昆石
题名:【福地洞天】 石种:龙岩昆石
第二类,没有明确主题内容的昆石。
有这样一方昆石,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其外形既不是象形石,又不是观赏石。称它是意象石,不具备云头雨脚的姿态。又不是条杆立石。石质和色泽也不突出。石表突兀,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所以,一时不知道该属于什么小品种。它唯一具有明显特征的,是石体内外布满了细小的洞穴,看起来显得空灵。按照常规的审美看,确实属于没有明确主题内容,只是空灵度高一点而已。因此,就在这一点上做思考。一个小洞,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石体内外贯穿着许多小洞,它的独特性就体现出来,因为样子确实玲珑而与众不同,惹人喜爱,由此悟得:看来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引人瞩目。因此,决定给它命名为《积微致著》。
另有一方昆石,同样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唯一与众不同之处,是石体外表可见的洞穴相当稀少,它不属于鸡骨峰。可是石身捧在手中时,发现它相当轻。这说明石体内部是非常空灵的,它的艺术美,一定深深地隐藏在石体里面,尚未被人发觉,故而给它题名《深藏若虚》,表示它的美深藏不露。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低调收敛,不露锋芒,因此,这一命名是比较恰当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身。”讲的正是这番道理。
还有一方昆石,从形态、石质、空灵度等各方面去观察,确实找不出个性特征,一时难以确定主题。唯一的差异,就是它与其他昆石相比,显得格外小。那么,不妨将“小”作为主题内容。所以给它命名为《物微志信》。这句成语,出自《后汉书·襄楷传》所载东汉延熹九年(166 年)襄楷上疏:“臣闻布谷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贱而言忠。”这说明,一些生物形态虽小,却不能小视,因为他们犹如布谷鸟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准确及时。石小如此,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微志信,比喻人的身份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内心诚实,这是人该有的做人之道。
题名:【福地洞天】 石种:龙岩昆石
题名:【福地洞天】 石种:龙岩昆石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方昆石同样没有明显的特征,很难进行联想。千头万绪,无从着手,该怎么办?一时想不出明确的主题内容,是否等同于没有主题内容?回答是否定的。这不过意味着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清晰的、确切的特性罢了。美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如何去发现?有待于我们拭亮发现美的眼睛,提高赏石艺术水平。把不清晰、不确定的主题内容化解为可以命题的主题内容,正是面临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昆石文化,任重而道远。再回到这方昆石的命名。千头万绪,无从着手,该怎么办?必须理出头绪来,才能发现它的主题内容。石体空灵、洞穴多窍的特点是普遍的,它有没有独特之处呢?经过仔细地观察,发现它有一个小洞,与其他洞穴有不同之处。它稍大,并能透光,能够见到石体后面的物体。既然如此,主题内容就来了。“穿壁引光”这句成语,符合这方昆石命名的要求。所表达的意境,是古人透过墙壁缝隙,借邻居的灯光看书。可见,命名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认真地观察体会。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没有明确主题内容的昆石,不是绝对没有主题内容,只要反复仔细地观察,总能发现一部分昆石具有细微的独特之处。因此,对昆石命名的过程,不仅是赏石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赏石艺术水平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和鉴评的水平。昆石审美水平的高低,与昆石题名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第三类,暂时找不到主题内容的昆石。
对于这类昆石,我们只能通过昆石的共性来悟理,给予恰当题名。暂时找不到主题内容,不等于今后依然找不到,不妨暂时给它找个命题。犹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取一个“毛毛”“小弟”“宝贝”之类的乳名。具体来说,可以用感性审美的方法。
先从色泽方面来观察。此类昆石一般石质和色泽极佳,晶莹洁白,玉质感强,纯净度高。如命名为《冰清玉洁》的昆石,石质如冰一般清澄,如玉一般纯洁,联想到一个人的品质,应该高尚纯洁,处世要光明磊落。昆石与人,就有了相通之处。
再如命名为《冰壶玉尺》的昆石。选择这样的主题,并非只是说它的形态如冰做成的壶、玉做成的尺,而是重在赞美昆石的石质冰清玉洁。同时借石抒情,倡导一个人要具有高尚的品质、清白的操行,犹如冰壶玉尺,纤尘不染。
再从形、纹方面来举例。这类昆石的形态和纹理较为特殊。我们的审美,重在欣赏它的气质。如命名为《高山景行》的昆石,石片洁白晶莹,石体剔透空灵,给人以形如高山挺拔的印象,故取名《高山景行》。令人联想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话。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也正可以从中悟出一个做人之道:一个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一个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一定会有人效仿。
另有一方昆石,石体特别细长挺拔,很有气势,是少见的立石。取名《清风峻节》,正是象征它具有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再有一方昆石,色质洁白晶莹,远远望去,壁立当空,孤峭无倚,具有惊心动魄的崇高美。这好比一个人的品行,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故取名《高风苦节》。此语出自清归庄《跋徐绍法临曹娥碑》:“徐绍法孝廉,高风苦节,余甚重之。”
以上这些实例说明,某些昆石虽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主题内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观察与思索,寻找出共性美中的一点,然后通过联想、感悟,选择一个合适的命题,体现出赏石悟理的结果。
第四类,具有多个主题内容的昆石。
由于昆石立座的不同,带来的观察思考角度也不同。同一方昆石,也可以有不同的主题,然后悟出不同的道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的也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欣赏中由于意境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命题往往是不同的。
一是有主题内容的山形石。同一方山形石,可以有不同的意境,选择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悟理效果。
有一种情景,是面前出现的一座高山,但见壁立当空、气势雄伟。若要登高远望,不知路在何方。想决定选择哪一条路比较便捷,就必须向熟悉地情的人问讯,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故取名《行成于思》。意在正确的行动决策,有赖于事前进行周密的思考。这句话出自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另一种情景,是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产生堰塞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开一个口子,引导水流畅通。不然的话,湖水猛涨,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故取名《小决使导》。“小决”,即开一个小口子,开通水道。“使导”,即引导水流畅通。比喻善于经常听取批评意见,改正缺点,就可以避免犯大错误。
再有一种情景,是山上的水滴,日夜不停地滴落,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把石头滴穿,于是给昆石取名《山溜穿石》,从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最终能把事情做成功。
二是没有明确主题内容的昆石。由于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见解,说明不同的道理。例如,有一个类型的昆石,石体内外布满了细小的洞穴。第一种取名《积微致著》。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引人瞩目。第二种取名《贯微洞密》。意在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非常深入透彻。第三种取名《见微知著》。意在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要注意防范。或者发现苗头性问题的存在,就要考虑发展下去其后果将会如何。第四种取名《芥子须弥》。芥子即芥菜子,须弥即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大山。佛家用语,指微小的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比喻小中有大的哲理。
以上这些实例说明一个问题:同一类型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由于审美联想和意境的不同,审美见解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觉,得到不同的命题,但结果都是一样赏石悟理。
赏石悟理,是昆石文化活动的核心,涉及感性审美上升到理性审美,也是提高赏石艺术水平的过程。如何来衡量赏石悟理的水平?从昆石命名质量如何,可以客观地反映其高低,显现其透彻度。这里,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其次才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在这基础上,通过审美观察,进行联想、悟境,达到审美感应。然后借石抒情,托石言志,表达出石有石德、人如其石的思想境界。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典故、成语,得到命名,进入赏析过程,表达出赏石悟理的情怀。
赏石悟理的目的就是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情操。然后通过宣传媒体等途径,影响、引导、教育别人。我们把昆石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其蕴含的道德文化,传播开来,推广出去,使大家懂得昆石的核心价值,重在敬石明德、爱石惟馨,以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我们探讨昆石文化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