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梵净山中蜂“活框土养”技术的实践与感言
2020-12-15雷永强徐光坤
雷永强,徐光坤
(1.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江口554400;2.贵仁中蜂养殖基地,贵州 松桃554113)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于“生态王国,梵天净土”。2015年,笔者有幸来到梵净山从事保护管理、社区发展工作,初来乍到,感触颇深。梵净山有原始的森林植被资源,物种极为丰富,是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18年7月2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梵净山中蜂饲养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的养蜂可追溯到人类最早采集野生蜂蜜的时代。2010年以前梵净山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在那种“通信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中蜂养殖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当地原住民仍使用“棒棒巢”养蜂和“毁巢取蜜”的传统生产方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到如今当地依然有采集野生蜂蜜的习惯和春凿枯木、招蜂筑巢、秋收野蜜的习惯。可见传统养殖方式在梵净山原住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梵净山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葱木、玉兰、五倍子、木姜子等轮番绽放,为中蜂饲养提供有利的蜜源条件。据统计,2018年梵净山保护区有中蜂养殖户317户,饲养蜂群4 101群,其中传统养殖户310户饲养蜂群3 424群,占总养殖户的97.8%、总养殖规模的83.5%。活框养殖户46户饲养蜂群677群,占总养殖户的14.5%、总养殖规模的16.5%,蜂蜜年产量约9 000 kg,年均群产蜜2.25 kg。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中蜂的产品主要是蜂蜜,正常年景1箱中蜂1年的蜂蜜产量为5~10 kg,在有技术支撑、气候适宜且蜜源丰富时1群1年产蜜能达到15 kg,多数定地饲养的中蜂1群年产蜂蜜为7.5 kg左右,遇到气候不好甚至可能不足5 kg。因此,梵净山中蜂蜂蜜平均产量低,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饲养技术缺乏关系甚大。
梵净山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为中蜂饲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保障梵净山原住民的权益,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制约关系,促进中蜂饲养产业结构合理和助力脱贫攻坚,笔者探索出了中蜂“活框土养”的发展模式并着手推广。通过“活框土养”技术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养殖不便于管理、产量低等缺陷,使养蜂变得简单易学,既能提升产量、增加收入,又能迎合消费者喜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什么是“活框土养”?活框土养是指利用活框蜂箱便于管理的特点,在只放2脾的情况下,在2脾中间放置5~10 cm宽的框板,让蜜蜂在框板上自由造脾产蜜的养殖方法(图1)。
图1 活框蜂箱采用“活框土养”示意图
图2 活框土养法的实践
在实践中,通过与活框饲养和传统饲养对比,我们发现“活框土养”养殖模式的优势凸显。一是技术要求低,利于管理。特别是在春繁后,很多蜂群开始自然分蜂,只要在此时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把1个强群分成2群,利用“活框土养”的养殖模式在2片巢础之间加1块框板,然后将其放置在背风向阳、遮风避雨的地方,让其自由筑巢产蜜。不用更多的人为干预和开箱检查,只需要适当的清理巢门处环境卫生和提供干净水源即可。二是人为干扰少,利于培育强群。尽量少的管理和人为干扰,能有效减少因开箱导致蜂箱内温度的突变及蜜蜂的应急反应,增强箱内温度的稳定性,为蜜蜂繁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让蜂王多产快产,达到促强群的目的。三是强群繁殖,利于增产增效。强者恒强的道理谁都懂,强群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会有足够多的工蜂去参与生产,增产增效便成水到渠成的事了。四是活框蜂箱,利于取蜜和消费者认可。传统饲养法在取蜜的时候很不方便,1年取1次,开1次箱的程序很烦琐。在农村,很多消费者有上门买蜂蜜的习惯,只要是在取蜜的季节,我们随时可以开箱为消费者现割巢蜜,消费者见了晶莹剔透、香味浓郁的蜂蜜惊喜万分、很是满意。五是便于成团、利于越冬。我们都知道,蜜蜂越冬是一个让蜂农很头疼的问题,许多蜂农在取蜜的时候不给蜜蜂留足过冬口粮或留得过少,导致蜜蜂在过冬期间饿死,等不到来年的春天,给蜂农造成很大损失。如果是活框饲养,即使有的蜂农给蜜蜂留足了口粮,但在管理上缺乏技术支撑,没有对蜂群进行缩脾、紧路等管理,使蜂路过宽,脾多于蜂,蜂群无法进行自我调节进入冬眠状态,无法达到蜂群越冬的理想条件,导致蜜蜂难以越冬。而“活框土养”模式就能有效避免以上尴尬处境,蜂群能够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自我主导、自我调节进入冬眠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火热,“活框土养”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吸引更多消费者上门求购“原生”蜂蜜,促进中蜂养殖向产业化纵深发展。因此,研究“活框土养”技术有利于帮助蜂农越过产业发展瓶颈,对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提高蜂农中蜂养殖水平与生产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