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2020-12-14吉礼浩
吉礼浩
摘要: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精准扶贫以及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指示,中央以及省委对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决定进行全面的落实,推动“非遗+扶贫”的实施、开展。要使用传统化的技术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有效的结合,保障扶贫以及文化建设具备针对性,使得文化扶贫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本篇文章主要对于“非遗+扶贫”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做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目前,文化扶贫属于扶贫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都需要使得其文化自信心得到增强,始终坚持使用文化对人民造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与基本国策相呼应。因此,所有的地区都在响应国家的呼吁,积极的开展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文化人才培养,使得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充分的利用非遗资源的优势,和农村战略相结合,始终坚持文化扶贫及智慧、艺术等相互结合,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的创造力以及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文化自信心得到增强,进一步促进文化自立性的树立。
社会一直在非常迅速的发展,部分地区的非遗文化正在消失。一方面,由于缺乏“有用性”,这些民间艺术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其属于一种较为罕见的传统技艺,这些非遗项目迫切需要有人进行继承。因此,不管是从扶贫效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非遗保护、研究的角度出发,都属于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全新的途径。
当然,观察各地的具体习俗,“非遗+扶贫”不仅指的是村民集体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都需要对传统手工艺重视起来,在一些贫困地区要强化非遗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那些从业人员比较多,面比较广泛的传统技艺,可以大大的提升就业率。在对传统品牌工艺项目进行打造的过程当中,政府一定要制定关于传承人群的培训计划,高校实施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扶持计划,可以为贫困地区当中存在意愿以及具备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免费的培训,辅助他们加强基础以及开拓眼界。与此同时,要组织团队(由专家、设计师、高校教师以及非遗传承人等组成),辅助贫困地区完成传统工艺产品的发展以及提升。引进有渠道、平台的相关企业以及知名电商企业,使用订单生产以及以销定产等模式,使得之前传统化的工艺产品得到进一步的销售,鼓励以及支持贫困地区举办关于传统技艺的具体交流活动。当然,实施非遗项目的广大从业者要具备主动意识,在核心制作技艺保留的过程中,使得其审美、使用、消费以及时尚等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提升产品的品质,进而加大市场的竞争力。
国务院扶贫办、文化以及旅游部实施通知:对各地贫困县(特别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的传统技艺非常的重视,在目前拥有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创办一批具备带动作用以及特色鲜明的就业工坊,辅助贫困人群学习传统技艺,使得就业得到大大的提升,保障脱贫成果得到巩固。
传统化的非遗工艺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其在整个城镇村庄得到了遍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以及生活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具备较大的优势,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部门一定要对县市以及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扶贫创新重视起来,在各种各样非遗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的吸引贫困户以及收入较低人群加入到其中,保障“非遗+扶贫”对于就业增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需要不断的强化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辅助贫困人口学习相应的传统技艺,辅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保障发展能力得到可持续的提升,使得非遗保护、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化,辅助贫困地区的传统技艺的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得从业者的技艺难题得到解决,提升产品质量以及设计水平,进一步的巩固脱贫成果。
2020年属于脱贫攻坚的重要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投入大规模的扶贫资金进行对口援建、实施合作共建,鼓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推动非遗扶贫就业的工坊建设,这样具备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一些地区可以脱贫,但是这种脱贫成果需要持续性的进行巩固、提升,需要对产业形态进行不断的更新,设置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之下,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相互结合,一些利用口授以及行为传承的非遗文化在经济效益方面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了非常多因素的阻碍,甚至正在逐渐的消失。然而,在“非遗+扶贫”的基础上,可以把两项工作进行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完成各自短板的补充。比如:纵观彝族的皮胎漆器制作技艺,其属于比较传统化的一种技艺类,关于此非遗项目在一定的群体中存在传承人,可以完成彝族皮胎漆器的制作以及后续的售卖,但是其需要利用纯手工完成制作,产量比较低,工期非常长,制作的过程中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并且其售卖形式单一、传统,无法更好的满足“非遗+扶贫”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彝族建筑技艺,虽然具备此项目的传承人,但是传承人的年纪较大,体力较差,想要承接大量的建筑制作,想必是难以实现的。
想要使得上述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就需要使得贫困人口自身的就业能力得到大大的强化,使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想要使得非遗事业得到重大的发展,同样需要对这一点进行重视起来。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非常多的政策,比如:税收优惠、财政奖补、发放传承人补助等,促使贫困地区出现了非常多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等优势,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脱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的交通路网一直在持续的改善,在線销售以及网络直播等方式逐渐普及,进而为脱贫攻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纵观互联网时代,其具备跨界融合的具体特征,为非遗项目以及贫困地区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动力。一些地方会搭建宣传平台,创新实践模式,进一步使得传统技艺以及民众生活相结合。这样“非遗”项目在市场当中就会具备全新的生机,最终会使得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保障“非遗+扶贫”的具体乘积效应得到大大的提升,要不断的强化“非遗+创意”以及“非遗+网络”的发展,积极的和互联网经济等新渠道以及新行业相互结合,为市场运营以及文化历史资源的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使得地方及部门在实施扶贫以及发展非遗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为了进一步对“非遗+扶贫”工作进行推动,一定要突出特色,深入到实际当中。非遗项目中存在比较独特的地方特色,技艺的传承也有一定的门槛,有关地区以及部门在实施脱贫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目标对象以及个人特长进行详细的了解,综合的考虑地区的资源特征以及非遗项目的独特属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的讨论、评估。不断的强化人员的培训、宣传推广,使得政府的保障以及引导作用得到大大的发挥。要逐步的设置长效以及稳定的非遗工坊运行机制、建设机制、管理机制,保障“非遗+扶贫”得到长远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佳,王翠玉.基于纺织类"非遗+"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00(024):P.48-50.
[2]张之红.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推普脱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20,000(001):64-71.
[3]王钰,喻晓玲.农户非遗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的相关分析[J].可持续发展,2019,009(002):P.280-288.
[4]张旭东.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困境及对策——以唯品会贵州Z县"非遗"公益扶贫项目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9(1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