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术语借用
2020-12-14梁春雪
摘要:术语借用是术语构成方式之一。无论是自然学科领域还是人文学科领域,其中一些术语的形成难免要采用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借用术语的方式。本文通过分析俄语中不同领域术语借用的现象,旨在从外来术语的特征、术语借用原因及对外来术语的评价三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术语借用;外来术语;特征;原因;
1.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日益增强的趋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一是对语言的冲击。俄语也不可必免地受到了影响,采用或直接借用或仿造的方式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如计算机领域:чат (英语chat,闲谈),онлайн (英语online,在线);科技领域:нано(拉丁语nanos,纳米),ген (古希腊语γ?νο?,基因);政治领域:рейтинг (英语rating,支持率),импечмент (英语impeachment,弹劾);大众传媒领域:токшоу (英语talk show, 脱口秀);艺术领域:мюзикл (英语Musical,音乐剧),скетч (英语sketch,滑稽剧)等。由此可见,术语借用这种术语构词方式涉及领域范围广,无论在自然学科领域还是人文学科领域均有从英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中借用的外来术语。
借用有两种方式,除了上述的是从其他语言中跨语言借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是从本族语中其他领域的术语系统中借用。俄语语言学中从其他术语词汇系统中借用的例子不少。如банк在俄语银行术语中表示金融机构,而俄语语言学中的术语банк就是从银行术语中借用而来表“库”的意思,如банк данных (数据库)。我们本文仅关注术语借用的一种情况,即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外来术语。
2.外来术语特征
阿赫玛诺娃(О.С. Ахманова)在《语言学术语词典》中定义“借用”(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е)为:“利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表达新概念,区分已有的事物以及表示从前未知的事物”1。 由此可见,术语借用这种术语构词方式,势必会产生来源于其他民族语言的外来术语。这样一来,外来术语一定会有区别于本民族固有术语的一些特征。根据分析俄语多个不同领域的外来术语,归纳总结了外来术语与本民族固有术语相比较,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区别特征,其中包括语音特征、形态特征、构词特征。
语音特征。指借用术语具有俄语固有术语所没有的一些语音外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俄语语言学领域中的本民族固有術语和外来术语,可以总结归纳出外来术语所具有的特征一般在语音层面表现为以下5点:1.以元音?а?为首字母;2.带有?ф?、?э?;3.对偶型硬音+ ?е?的组合;4.词根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5.词根上相同辅音连缀。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外来术语的语音层面可能仅具有上述5种特征之一,也有可能同时具有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特点。
形态特征,指不遵循俄语语法规范,表现为:外来术语通常不具有数和格变化,且不能根据俄语词尾来判定其性。如атташе是以е结尾,但是由于它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而来,所以不能按照俄语名词性的判别标准,断定该术语以е结尾就是中性(实际上атташе是阳性名词)。通常来说外来术语及外来词的性的判别有以下规律:1.表示非动物名称的通常属中性(кофе例外),例如радио(广播), меню(菜单)等;2.表示职务、身份的属阳性,例如кули(苦力),атташе(随员)等:3.表示女人的属阴性,例如мадам(女士), мисс(小姐)等。
构词特征。指借用术语会使用俄语固有术语所没有的一些构词特征来构造术语。比如后缀是-инг的单词通常是外来术语,因为这个后缀来源于英文-ing:брэйнринг(电视竞技比赛),лизинг(租赁)等;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外来的构词成分和本民族语中固有构词成分一样均在俄语中都具有极大的能产性。
3.术语借用原因:
笔者通过全面分析俄语语言学术语中的外来术语和本民族固有术语2,并结合俄语其他多个领域中的外来术语,归纳总结了术语借用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1.等值术语缺乏。本族语中缺少表示新概念的等值术语,出于称名的需要,引进外国事物的同时引进相应的外来术语。例如,计算机术语интернет(因特网),由于计算机技术起源于英语国家,因此大量的计算机术语最初都是以英语命名,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及俄罗斯人命名的需要,而在俄语的本民族语中又缺少表示该等值概念的术语,因此就需要从英语中借用术语。俄语语言学术语аблаут/абляут的出现,同样是出于等值术语的缺乏,因而从德语中借用ablaut,表示相同语言学,即概念元音交替。这种外来术语的出现是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能够便于使用不同语言的术语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2.避免俄语中的多义或同音异义现象。如俄语中固有词汇“обмен”可在多个领域中表示“交换,交流”的意义,也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表示“交换技术”这一概念,出于意义细化的需要,并避免一词多义现象,从英语中借用术语swapping,那么借用而来的术语свопин,就专门指计算机术语中的“交换技术”这一概念,从而避免了一词多义现象。再比如术语реципиент既表示“接收液体或气体的容器(化学)”,又表示“器官移植的受体(医学)”,还表示“受话者、信息接受者(语言学、信息学)”,而当我们从德语中借用术语адресат时,则可以避免用一个语言形式表示多个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只表示第三个概念,即俄语语言学领域中“话语受话人”的概念。由此可见,通过术语借用这种术语构词方式,可以保证术语通过其指称功能在语言之外的现实和符号之间建立起一种单义性的一成不变的关系,从而保证术语最基本的特点,即单义性。
3.俄语固有术语结构冗长,用借用术语来替代描写性术语。比如,用俄语语言学外来术语антецедент来代替предыдущий член表达“先行词”。这同时反映了术语的一种发展趋势,即用单个词表达的名称逐渐取代词组表达的名称。因为固有术语结构冗长,不便使用,同时又不符合语言学中的省略原则,也不具备派生能力。当出现新的概念的时候,或者通过借用的方式从源语言中引入新概念的同时,把相对应的术语按照仿照或音译的方式一同借入到俄语中,或者直接用本民族语创造一个和源语言概念相对应的一个新术语,但显然在俄语语言学术语创立时更加倾向于前者,例如придыхательный звук – аспират 就是一组同义术语,意思都是“送气音”,由于人们力求术语简洁、高度概括,所以在语言学领域表示“送气音”这一概念的时候,往往使用的是外来术语аспират,而不是解释说明性的词组术语придыхательный звук。
4.对外来术语的评价
纵观历史,俄语对借用词总是呈开放性的态度。而借用一直是词汇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不同研究者对借用词的态度分为批评和赞同两大阵营。
4.1.批评派
反对者对借用词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借用词大量涌入到俄语会“污染”本族语。众所周知,在现代俄语中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现象,在诸如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中均伴随着大量外来术语。并且除了外来术语,即使是外来通用词,都在俄语中的占有极大的使用比例。通常人们在接受这些领域的新事物的同时,也一同接受了相应的外来词或外来术语。如гамбургер 汉堡包,супермаркет超级市场,шоппинг购物等。
2)并非所有的借用词都能被他人理解,尤其是没有相关外语知识背景的人是很难理解其中一些借用词。当一些借用词,尤其是“新鲜”借用词广泛应用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于不懂相关外语的人来说,搞清楚它们的意思的確很困难。如果大众传媒领域中一味地追求这样新颖的,“漂亮”的外来词,有时会使不了解相应源语言的人不能理解,例如:крестьянин-единоличник(农民个体户)或арендатор(租户)被称为фермер(英语farmer);行为轻浮,漂亮又神秘的女性被称为путана(意大利语 puttana,妓女)等。对于那些不了解相应这些借用词的来源语的人,即使借用词是使用俄语进行发音和书写,但仍然是不知其所云。
3)借用到俄语中的外来词在使用时有时会曲解源语本来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修辞色彩上。如тинэйджер 来源于英语teenager,原意是13到19岁的青少年。而在俄语中该词除了表示本来的意义之外(类似俄语词подросток),而且经常还带有其他的修辞色彩称呼那些“像朋克或者嬉皮士的青少年”。再比如,外来词киллер借用于英语 killer,与俄语固有词убийца是同义词,但与之相比有明显的修辞层面的差异。如果跟一个人说?Ты убийца?,表达的是一种消极评价,是在严厉谴责对方。而当我们说?Ты киллер?时,则没有这种情感在里面,而相当于仅是指出对方的职业。
4.2. 赞同派
肯定者对借用词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外来术语能够丰富俄语语言系统。如戈卢布(И.Б. Голуб)认为,俄语对外来词总是呈开放的态度。从古老语言(希腊语、拉丁语)、突厥语、法语、荷兰语、德语、英语、波兰语、乌克兰语等语言中借用到俄语中的词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并没有给民族独特性带来损失,而是丰富了俄语并扩宽了它的范围。尤其是在词汇派生方面可以表达这一点,经过时间的推移,出于新词构造的需要,借用来的构词词素在俄语中往往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往往不会低频使用。由此可见,外来术语一方面确实是丰富了俄语词汇。
2)一些外来单词术语由于形式简洁的特点,可以代替一些俄语中固有的词组术语。以компьютер为例,该词是借用英语术语computer,表示计算机。俄语中虽然存在同义结构?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但是词组与单词相比较而言,结构冗长,不便于人们的使用。虽然在表示计算机时,有时人们还会用到该词组的缩略词ЭВМ,但是缩略词与外来术语比较而言,使用时不利于人们快速理解其义。因此出于使用便利及交流的需要,我们发现外来术语компьютер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于俄语固有词组以及缩略语形式。俄语中由于外来术语结构简洁而代替俄语固有词组术语的例子有很多,如外来术语пресс-релиз,表示指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等。由此可见,新现象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同时,相应的外来术语也同样随之而来,没有理由阻止当今的外来术语进入到俄语中。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借用词还在多个领域呈现不断扩充的现象,虽然对于这一现象评判不一,但是现代语言学文献中对借用外来词这一现象的总的看法是:借用不会污染语言,只有过分借用外来词才是有害无益的。因此,从俄语不断向前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阻止外来词的借用。
5.总结
术语是语言的一个词层。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与其他词层相比较,术语与其他语言的接触更为密切。科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术语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有旧术语的消亡和新术语的产生。而术语借用就是新术语产生的一种方式。与其他术语构成方式相比较,术语借用构词手段是从其他语言中通过整体借用外语词的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直接借用)或者借用它的意义或语义结构(仿造)的手段来扩充词汇量。
借用术语是增加词汇的一种特殊方式,从而在本民族术语中产生外来术语。外来术语一定会有区别于本民族固有术语的一些特征,主要是有语音特征、形态特征、构词特征。
外来术语涉及众多领域,广泛地出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一方面,外来术语能够简洁精确地传达信息,为相应领域工作人员所理解;另一方面,作为词汇单位,外来术语极大地丰富本民族术语。因此术语借用的原因主要是有:1.本族语中缺少表示新概念的等值术语,出于称名的需要,引进外国事物的同时引进相应的外语词;2. 出于意义细化的需要,并避免一词多义现象3. 俄语固有术语结构冗长,用借用术语来替代描写性术语。
对语术语借用现象,不同专家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借用术语数量的增长是不正常现象,它会污染语言,阻止语言构词能力的发展。另一些人认为,借用会扩展词汇组成,不仅不会阻碍语言的发展,相反,有助于扩展并完善借入语的自身资源。这体现在利用借用手段构词,出现新的借用构词手段以及借入语的非能产构词手段在仿造过程中得以积极使用等。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外来术语还在多个领域俄呈现不断扩充的现象,并且无论是从哪种语言,出于什么原因借用,势必都需要经过被俄语同化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融入到俄语中。因此现代语言学文献中对借用外来词这一现象的总的看法是:借用不会污染语言,只有过分借用外来词才是有害无益的。
参考文献
[1] Ахманова О.С. Словарь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 терминов[Z]. М.: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4.
[2] Белый В.В. Структурная и 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 терминов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й терминологии [M]. М., 1982.
[3] Гринев-Гриневич С. В.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M]. М: Академия, 2008.
[4] Лотте. Д.С. Основы построения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й терминологии[M]. АНСССР, 1961.
[5]程家钧. 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富蜻妹. 俄语经济术语隐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7]梁春雪. 俄语语言学外来术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
[8]田宝新.外来词借入俄语的过程研究[J]. 外语学刊, 1997, (4).
[9]王鹏娇. 俄语语言学术语的语义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6.
[10]吴丽坤. 俄语术语研究:术语的性质、语义与构成[D].黑龙江大学,2005.
[11]信德麟.张会森.华邵. 俄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2]徐曼璐. 当代俄语外来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13]楊春虹. 俄语中的外来词与外来文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14]杨衍松. 术语的移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15]叶其松. 术语研究关键词[M].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16]郑述谱.从术语学角度说“进化”及其泛化[J].求是学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