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20-12-14徐众侯静万书权刘黔蜀

科技风 2020年32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新能源课程体系

徐众 侯静 万书权 刘黔蜀

摘 要: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减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我国为了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于2010年比准开设与“新能源”相关的专业。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就随之增加,由于专业起步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不健全,所以各个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较大。本文以攀枝花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例,对专业发展性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特色等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become a hot spot of global concern with the reduction of fossil energy reserves.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n 2010 a major related to“new energy”had approved opening by our country.The number of colleges offering this major has increased.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the profession,the training mode,and the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s quite different.This paper takes Panzhihua College's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as an example,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ituation,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New Energy;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raining program;the curriculum system

隨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常规能源储量非常有限,且使用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固、气污染物,因此人们新能源的开发变得越发的迫切。最近几年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装机容量也迅速增加。为了响应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鼓励发展“新能源”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开设于“新能源”有关的新兴专业,于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两个专业也就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1],由于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每一个学校的培养方案及方向差异比较大。其中文献[1]~[6]就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过程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文献[8]~[12]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某一门特色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文献[13]~[19]则有针对性的解读专业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专业发展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这三个方面对攀枝花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介绍。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

1.1 专业的起源

2013年为响应国家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的号召,也为攀枝花市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及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开始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6年学校材料学院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面,申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成功获批招生。

1.2 专业招生就业情况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生259人,其中2014级38人,10人成功考研,其余均到相关企业就业;2105级49人,12人考研,其余到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工作;2016级42人,有2人参与上海大学联合培养班;2017级45人,5人参与中科院过程所培养班;2018级学校为了增加专业的建设,因此招收2个本二班共85人。

1.3 专业的发展情况

专业2014年~2017年之间在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因此2014级、2015级和2016级人才培养当中均匀以化工专业为基础,生物质能及太阳能为主的培养模式;2017年底学校为了响应地方特色发展需求,成立了钒钛学院,于是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也纳入新的学院,2017级和2018级的就开始以材料化学为基础,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钒钛功能材料为主。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本专业人才培养制订主要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要求,召开了新能源专业全体教师会议,讨论新能源科学院与工程专业当前发展状况,初步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内容;第二阶段:邀请其他高校专家教授级企业高工讨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第三阶段: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汇总资料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第四阶段:再次邀请企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就企业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修订意见;第五阶段: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修订意见,结合学校、学院新的要求,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召开专业全体教师会议,对相关修订内容进行解释并听取全体教师意见。并根据学校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再次修订;第六阶段:参加学校组织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并将人才培养方案经交教务处审核后,再教研室、教学科、专业负责人再次联合审查,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定稿。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2014级和2015级主要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6级和2017级培养具备新能源领域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018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了解本专业类前沿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能力,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等制约因素进行工程设计、运行控制、工程实践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在新能源相关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应用开发、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维护、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特别是钒钛相关的储能和能量转换体系的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实验、体育和大学英语等。

3.2 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理工)、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AutoCAD上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化学、应用电化学实验、金工实习(非机类)、传热学、流体力学、热与流体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等。

3.3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实验、工程热力学、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器件、光电与光化学转化原理、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综合实践、储能原理与技术综合实践、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等。

3.4 专业限选课程

专业限选课程包括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专业英语、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新能源热利用与热发电原理及系统、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生物质能转换原理与技术、能量转换技术与系统设计、工程力学、流体机械能转化原理与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技术、学科前沿、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环保与节能工程等,其中专业限选课程里面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生物质能转换原理与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技术三门课程为必选。

3.5 推荐通识选修课程

推荐通识选修课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两门,还需要从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目录中任选课程修读,通识选修课需要达到共16学分。

3.6 实践环节教学课程

实践环节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分析与检验职业技能实践、认识实习、虚拟仿真实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3.7 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以攀枝花优秀的太阳能资源、充沛风力资源、丰富的钒钛资源和生物质资源为基础;以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太阳能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太陽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3个实验室为平台;以攀枝花学院2.1MW屋顶光伏分布式发电站、攀枝花学院学府酒店100KW实验电站以及1MW光伏电池板组件生产线为校内实习、实践基地;以攀枝花西区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光伏提水项目、盐边县兴旺煤业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型煤干燥项目、攀枝花光伏扬水-钒电池储能调峰项目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太阳能集成技术应用为主的理论、模拟和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理论课以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新能源热利用与热发电原理及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技术3门课程为核心;模拟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采用“plyson”和“光伏宝”软件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太阳能供热工程和太阳能与其他能源多能源互补系统工程的设计和模拟;实践课程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主,开展新能源方面的系统和工程方面的设计。

4 结语

通过对其他高校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总结的基础之上,对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起源、发展、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建设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得出地方高等学校应本着服务地方的原则,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及利用来发展本专业。攀枝花学院应该以丰富的钒钛和石墨资源为依托开发新兴钒钛储能功能材料,以优秀的太阳能资源为基础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多样化的生物质资源为主发展新型生物质能源,以攀枝花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十三五”新能源发展规划为契机大力发展各种新能源。加强工程化设计方面的课程建设,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为辅助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满足对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忠江,张影微,王丽丽,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7):292-293.

[2]李松,刘春慧,尹慧敏,等.基于专业联盟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105-106.

[3]王莉,靳登超,吴楠,等.实践教学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79-180.

[4]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人才培养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236-237.

[5]杜文汉,赵宇,陈磊,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培养方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228-229.

[6]唐明珠,石阳春,何建军,等.一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38.

[7]戴彬婷,夏建军,吴婷婷,等.“新工科”理念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113-115.

[8]葛立超,许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8(25):103-104.

[9]李小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8(24):87-88.

[10]赵宇,杜文汉,陈磊,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林区教学,2016(05):11-12.

[11]麦毅,刘光辉,戴新义,等.太阳能光伏发电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10):184-185.

[12]黄增光,宋晓敏,史林兴,等.与行业标准相适应的本科光伏课程内容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8,16(08):184-186.

[13]黄志高,林应斌,陈水源,等.“一体两创三应用”新能源工科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7):72-76.

[14]刘春慧,李松,李锦生,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8(06):109-111.

[15]張兰红,何坚强.地方院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06):27-30+46.

[16]陈铁华.对接新能源专业岗位 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115-117.

[17]刘姝君,吴江波,李琪飞.风电机组监测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02):102-104.

[18]徐志祥,王谦.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19+221.

[19]王银玲,于磊,刘文富,等.基于新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黄淮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9):140-142.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J1840-2018)

作者简介:徐众(1985—),男,云南宣威人,讲师,研究方向:太阳能集成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新能源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