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戏曲进校园”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

2020-12-14潘汉秋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昆曲进校园戏曲

潘汉秋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传承的途径有哪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传播,而且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一、“戏曲进校园”现状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基地,有深厚的学术基础、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高校大学生能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精华,并且热爱戏曲,这将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下发了促进戏曲发展的重要文件,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办发〔2015〕52 号)、《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中宣发〔2017〕26 号)等。这些重要文件把“戏曲进校园”工作提上了日程,并针对“戏曲进校园”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一)“戏曲进校园”的推进情况

自国家提出“戏曲进校园”的号召以来,作为国家第一批“戏曲进校园”试点的河南省就积极开展了此项工作。河南作为中原大省,其戏曲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16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开展了“戏曲进校园”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已有5年,在这5年中,河南省豫剧团和多地市豫剧团及表演团体,选拔了戏曲梅花奖获得者等优秀戏曲演员进入校园,为学生们表演了《 花木兰 》《 清风亭 》《 红灯记 》等百十部经典的传统和现代豫剧。河南高校里,河南学子占比大,他们对豫剧有一种天生的亲切和熟悉,所以易于接受“戏曲进校园”这项活动的开展。2018年,河南大学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豫剧传承基地”。

(二)戏曲在校园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戏曲文化在高校内的传播情况并不乐观。第一,大学生对戏曲的接触少。当今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微信、游戏、歌曲、网络文学等内容占据,加之戏曲的节奏和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不太匹配,学生很少愿意花时间去接触戏曲。第二,高校没有形成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戏曲文化活动在高校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很小,比如“戏曲进校园”这项活动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次数很少,从2018年以来就举行了一次,虽然从表演效果上来说很成功,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很高,但是依然很难形成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第三,某些戏曲曲目选择不太适当。这个不太适当主要是指曲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戏曲知识衔接度很低,以及剧目的戏文内容不够高雅等。

二、“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性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高校大学生对传统的戏曲艺术接触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对戏曲艺术的保存和传承来说非常不利,更不要说促进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了。我国有很多小剧种已经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中共中央下达文件制定政策,意在挽救戏曲艺术。只有通过政策的刺激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戏曲种类里,最高雅的曲种就是昆曲。昆曲至今已流传了600余年,其高雅之处突出表现为它的戏词优美、文学性强。昆曲代表曲目《 牡丹亭 》中有这样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似这般良辰美景,都付与断壁颓垣”,这种优美的戏词让人听了禁不住心神摇荡。昆曲在传播的同时,也传播了我国传统诗词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汉语的音乐性。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产生对戏曲的兴趣,了解关于戏曲的文化知识,比如“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手眼身法步”等,以及角色更细致的分类、戏服图案的含义、脸谱颜色代表的意义、经典曲种的代表性曲目,等等。戏曲知识是戏曲文化接受的基础,没有相关的知识会使大学生在欣赏戏曲的时候感到一种文化上的隔阂和精神上的陌生。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知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戏曲欣赏水平,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和戏曲文化传播都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二)传承戏曲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凝聚着这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在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戏曲吸收并保存了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历史政治、道德观念等内容。戏曲除了娱乐性,还表现出强烈的教育性。比如豫剧的经典曲目《 清风亭 》,讲的就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因贪恋富贵而抛弃自己的养父母,最后被雷劈死在清风亭的故事,宣扬了人要知恩图报的道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程派的代表性曲目《 锁麟囊 》講的是:因为躲雨,两个陌生的新嫁娘在同一个亭子下相遇,有感于贫家新嫁娘的伤心,富家新嫁娘将自己装满珠宝的陪嫁锁麟囊匿名相赠。多年后,富家新嫁娘因家乡遇到水灾而家破人散,巧遇贫家新嫁娘,被报恩相助,最终家人团圆。路见不平、伸手相助,但行好事、不问回报,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此外,《 程婴救孤 》蕴含了一个“信”字,《 四郎探母 》唱出了一个“孝”字,《  卷席筒  》哭出了一个“爱”字,《 七品芝麻官 》喊出了“当官要为民做主”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世界所依靠的民族精神。青年大学生在观赏戏曲的时候自然会接受这些民族精神,并受其感动、鼓舞,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成分。

三、“戏曲进校园”的推进途径

(一)把握青年人审美习惯,有效传播戏曲文化

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时代形成的艺术产物,旋律节奏相对于现代的流行歌曲来说是比较缓慢的,戏曲的故事情节也不如现代小说和电影电视作品那样跌宕起伏。从各方面说,戏曲都不太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吸收当今社会的文化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戏曲也不例外,戏曲必须以传承与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发展。

我国戏曲一直在改革着、变化着、前进着、发展着。最近10年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地年轻人热衷于穿汉服,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对戏曲发展来说是一个好机会。戏曲如果能根据年轻人的审美喜好做出适当的改变,是完全可以得到年轻人喜爱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春版《 牡丹亭 》的成功。十几年前,“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出于对昆曲的喜爱,也出于对年轻人不接受昆曲的痛惜,发愿要推广昆曲,“十年磨一剑”改编出了一部青春版的《 牡丹亭 》。青春版的意思就是根据青年人的审美喜好,选用年轻的昆曲演员来担纲主演,戏曲的服饰也选用鲜艳亮丽具有青春气息色彩的服饰,舞台布景也采用现代化灯光、道具等进行布景。这部戏得到了中国很多青年人的喜爱,在北京大学大礼堂出演了“百场纪念演出”,北京高校的大学生纷纷赶去观看,连续3天的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戏还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宝岛台湾以及海外的美国进行表演,所到之处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二)多种形式开展戏曲文化活动

戏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可以有多种形式,“戏曲进校园”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由官方发起的。高校内部完全可以发起更多形式的活动来传播戏曲文化。比如,高校可以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选择用何种形式传播戏曲文化,从而让大学生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主角。这种主动传播的效果肯定会比“戏曲进校园”这种被动接受的传播效果要好。又如,高校可以举办戏曲文化节,从音乐、舞蹈、服装、杂技多个方面来传播戏曲文化,可以让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联合举办戏曲服装展览会,也可以由音乐学院吸收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排演简单、熟悉的折子戏。高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当作戏曲课程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可以组织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开展脸谱绘画体验活动,组织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戏曲动作的学习和训练。

(三)开设相关课程,系统普及戏曲文化

为了调查大学生对戏曲的喜爱程度及接受难度,笔者在课余时间走访了200名不同院系的学生,并制作了简单的调查问卷。问卷数据表明,10%的大学生喜爱戏曲,因为他们愿意欣赏戏曲的服装、动作;5%的大学生非常喜爱戏曲,因为他们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听戏,有着长期的欣赏戏曲的经历;16%的大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但也不排斥,因为他们很少听戏曲;69%的大学生对戏曲完全没有好感,因为他们觉得戏曲节奏缓慢,而且也听不懂戏曲内容。

根据这个走访情况,笔者认为,阻碍大学生欣赏戏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戏曲内容听不懂,因此大学生需要接受更多的戏曲常识。对戏曲常识进行系统了解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课堂教育了,课堂教授知识的特点就是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可以让大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戏曲文化。“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还会受到剧团演出时间、演出费用、演出场地、演出频次等方面的限制,而戏曲课堂的开设无论从时间、地点还是连续性方面都有更好的保证。

四、結语

复兴中华民族必然首先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文化养分和精神支持。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促进了戏曲文化知识在高校的传播和传承,更为繁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 郑州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戏剧学院)

猜你喜欢

昆曲进校园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