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溶度参数理论探究甘澜水的思考
2020-12-14李启泉马德宇
李启泉 马德宇
【摘要】甘澜水作为古代经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等所提及的重要特殊水溶剂之一,历来受到重视,其原理历代众多医家分别作了考究和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均未真正获得大家的认可,而现代学者通过自身研究进行了相关实验和解释,但其作用原理也一直未有定论。为此笔者通过自身所学引入溶度参数原理对其进行思考和研究,溶度参数为定量表达物质在溶剂的溶解能力的参数,该理论在高分子材料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在药学领域也开始作为药物的提取分离、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及药品包装等方面应用,因此笔者引入该理论用于假设甘澜水的科学原理可能为溶度参数的改变,可能完全解释甘澜水的作用原理,从而为完全科学解释甘澜水的研究拓宽相关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甘澜水;溶剂;溶度参数;定量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9..02
甘澜水,一作甘烂水,也称劳水、千杨水。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的半夏秫米汤[1][2],其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者八升, 扬之万遍, 取其清五升煮之”;而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正式提出“甘澜水”名并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3],其曰“取水二斗, 置大盆内, 以杓扬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但其功效和制备的原理并未叙述,以至于后代众医家对其作用原理多有争论。如今,现代科学理论被引入对其进行解释,众多学者参与研究并产生了很多种认识,但均未获得大家完全的认可。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所学拟以引入现代物理溶度参数理论对甘澜水根本作用原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1 历代医家对甘澜水的认识
自古以来在历代医家眼中,对于甘澜水的见解各有不同,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为熟水归土性论,此理论认为甘澜水制备后变为熟水。如庞安时在自己的《伤寒总病论》中叙述“澜...熟也,不击则生,击之则熟。水之味本咸,击熟之则归土性矣。然,土之味本甘故也。崖暴之水,击之而成沫,干而成土,水归土性,故谓之甘澜水”;二为不助肾气反益脾胃论,认为甘澜水水扬击之后改变了水性,不助肾气反而改为益脾胃。如李时珍就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认为“劳水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烂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扬之千万,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成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又如方有执言“甘澜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纯,不令其得以助党而长祸也”;三为甘澜水实为“动”水论,如李士材言“用甘谰水者 ,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又如温病大家吴鞠通所发明三仁汤使用甘澜水也为取其动意,从而以宣中通下[4]。此两人均认为甘澜水为“动”水,在制备过程中由静变动。
2 现代学者的研究
除上述古代医家对于甘澜水的见解,现代学者也使用科学方法开展相关实验来解释甘澜水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一是认为甘澜水为淘米水,这种认识主要是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澜”字通“灡”字,其义和泔等想通,并且通过现代研究认为淘米水中含有特定维生素B族,能有效治疗多种疾病;二是认为甘澜水为亚硝酸盐含量较低的水,其主要原理为通过研究发现运动的水比静止的水亚硝酸盐含量低。如王雅心就以自来水的亚硝酸盐含量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即对不同年代的住房的自然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清晨水管初放水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均比常流动水高很多,且部分甚至高出几百倍[5];三是认为甘澜水为含饱和状态溶解氧的水,此理解主要为甘澜水在制作过程中能增加空气中溶解氧达饱和状态[6]。闫妍等人即认为甘澜水的制作过程就是水的增加氧气过程,由于在制备过程中的水扬击产生了大量的微小泡沫,这些泡沫中含有大量的空气及氧气,水中溶解氧含量较普通水过多,且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在煎煮過程中过多的饱和氧参与发生氧化反应,所煎煮出有效成分与普通水煎煮的成分当然有所不同[7];四是认为甘澜水为水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这主要为在制作过程中使氢键断链,水分子由大团变小团,从而小分子水活性更强[7]。如姚有为根据运动可以改变液态水的化学结构,提出“以杓扬之”即为通过物理手段使水分氢键断裂,水分子改变结构分裂成许多小水分子团,小水分更能进入细胞膜参与新陈代谢,所以甘澜水由于含有更多的小分子团从而更易进入细胞膜发挥相关功能[7-8]。以上一些方法是现代学者以科学思路和方法对甘澜水作用原理进行的研究和解释,代表了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均未完全解释清楚甘澜水的根本作用原理,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展思考和研究。
3 溶度参数原理及其应用
溶度参数,又称为溶解度参数,该理论于1936年由Hidebrand和Scoff最早在正规溶液理论中提出,其是表征聚合物-溶剂相互作用的物理参数。物质的内聚性质可由内聚能予以定量表征,单位体积的内聚能称为内聚物密度,其平方根称为溶度参数,是表征简单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特征的重要参数。溶度参数可以定量表达物质在溶剂的溶解能力,物质与溶剂的溶度参数越相近,化合物其也越能共溶。溶度参数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为衡量物质之间相容性的重要参数而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聚物溶解性的预测与研究、乳化体系稳定性研究及高聚物共混物相溶剂等研究方面使用较普遍[10]。随着药学领域发展,也引入了溶度参数理论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应用于药物的提取分离、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及药品包装等方面,而对于中医药而言目前主要应用于指导中药的提取研究,如学者吴德智[11]等利用溶度参数理论进行表征中药复方溶解性能的研究,段晓鹏[12]等利用溶度参数理论开展补阳还五汤不同极性段成分群的研究,这些都展现了溶度参数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4 引入溶度参数理论解释甘澜水作用原理及实验设计
由前述可知当前溶度参数在中医药方面应用逐渐广泛,笔者曾参与从事相关中药复方的溶度参数的实验研究,对溶度参数理论有所了解,因此通过思考认为甘澜水在制作过程中其实是通过水扬击使水分子内聚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相应的溶度参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此可能为甘澜水的根本原理所在。同时认为甘澜水与普通水溶剂由于溶度参数不同,按照物质与溶剂的溶度参数越相近越共溶理论,在中药煎煮时溶解药物的能力及有效成分群也不同,煎煮出来的药物汤剂所产生的药效作用必然发生改变,故古代先贤在特殊情况下选用甘澜水。
利用溶度参数来解释甘澜水作用原理为作者的假设,该理论在实验上笔者认为可有三个实验方案:一是直接利用溶度参数的测定方法如气相色谱法对普通水和甘澜水的溶度参数进行测定,通过比对所测定计算出的溶度参数数值进行研究;二是引入标准化合物,通过测定加入化合物后的甘澜水和普通水所共溶后的复合溶液的溶度参数进行测定,通过比对测定计算出的复合溶液的溶度参数数值进行研究;三是利用传统使用甘澜水的方剂,如测定使用甘澜水和普通水煎煮的茯苓桂枝大枣汤的溶度参数,通过比对测定计算出的汤剂溶度参数数值进行研究。通过上述三种实验比较溶度参数的数值可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5 甘澜水后续开发
甘澜水在传统中医方剂中作为特殊溶剂而被使用,如半夏秫米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仁汤等方剂的煎煮,在使用甘澜水煎煮后方剂的药效或药性应有所改变,不管是按照古代名医李时珍所言的益脾胃,还是现代学者对甘澜水的种种认识,其均是有利于人体且具有药用或保健的实用开发价值。因此若能通过实验证实作者关于甘澜水实为溶度参数改变的假设成立,那么就可以将溶度参数设定作为一个定量指标进行相关研究和开发。既可以通过测定度参数而制备出合格的甘澜水用于指导使用甘澜水的经典方剂的煎煮,发挥好传统该类方剂的药效;又可以以溶度参数作为定量数值设计研发出相关甘澜水制备器械,开发甘澜水的相关保健养生或药用制剂功能价值,从而拓展甘澜水的使用范围,社会价值与产业价值值得期待。
6 结论及展望
甘澜水作为古代使用的特殊溶剂之一,被医学巨匠张仲景、吴鞠通分别在方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和三仁汤中采用,按照张、吴两名医方剂组方的严谨程度,他们使用甘澜水必有特殊的缘由,后代的众多医学名家根据自身认识对甘澜水的使用原因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再加上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认识,对于甘澜水作用原理解释较多,但一直存在争论和未被彻底研究证实,再加上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人工制备不易,半夏秫米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和三仁汤等方剂在临床上的使用基本已不使用甘澜水进行煎煮。本着响应国家对于中医药的大力扶持,开展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所学,引入溶度参数原理对甘澜水本质作用原理进行假设性解释,认为甘澜水其实即为溶度参数的改变,并设计提出相关实验,且在后续开展实验研究。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民的健康意识和需求也日益增多,水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保健市场,虽然甘澜水作为古代药用的特殊溶剂,但其本身依然是水,若完全弄明白其作用原理,就可进行甘澜水保健和药用功能的开发,市场前景比较广阔。同时假如本文假设被实验所证实,那么就可以建立一个古代药用水溶剂的研究平台,后续可以继续拓展性的开展对其他中医传统特殊水溶剂如泉水、井花水、东流水、撩水、麻沸水等水溶剂的实验研究,从根本上将古代特殊水溶剂的原理搞明白,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特殊水溶剂的使用,研究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 丁慧登,范永升.从甘澜水之古今观浅谈汤药煎服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425-426.
[2] 朱中书,李春霖,孙钦然,等.《灵枢》半夏汤浅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11),72-73.
[3] 王海兰,周湘乐,谭 婷.浅析《金匮要略》之煎药用水[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6),105-106.
[4] 李宇涛.由甘澜水引发的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4-5.
[5] 王雅心.饮用水中亚硝酸盐产生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3,6(1):44-46.
[6] 田海艳,林晓玲,容伟明,等.《伤寒论》甘澜水之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0),54-55.
[7] 闫 妍.浅谈《伤寒论》煎药溶剂的选择[J].北京中医,2006,25(5):278-280.
[8] 张玲玉.《伤寒论》中特殊用水功用浅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4),306-308.
[9] 姚有为.水·生命·健康[M].上海:东華大学出版社,2006:35-36.
[10] 孙志娟,张心亚,黄 洪,等.溶解度参数的发展和应用[J].橡胶工业,2007,54(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