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仰:用镜头寻找老去的真相
2020-12-14忠忠
忠忠
漫长的告别
周仰小时候是由外婆带大的,直到上大学之后,她和外婆见面的时间才日渐稀少。2009 年,她考上了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暑假的时候来到外婆家,她突然就被外婆衰老的状况震惊了——她几乎每天都要问周仰,你是哪天的飞机?有没有小伙伴跟你一起去?
外婆其实早已经老去,从印染厂退休后,因为腿脚不便很少出门。外婆曾将年轻时做高级工艺美术师设计的花样交给周仰,厚厚两大本,每一页都用硫酸纸小心保护。那时,外婆设计的很多图样获得过全国大奖,产品远销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但她晚年的全部生活,都局限在几十平方米的家中。再后来,家人突然发现外婆的记性越来越差,她认不出子女,眼神越来越茫然,吃饭时忘记嘴里已经嚼着一口饭,或者反复洗脸。
周仰的外婆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确诊阿尔茨海默病,这种脑部的缓慢退化是不可逆的过程,任何药剂都无济于事。她的家庭也不知处理病症的正确方式。相当长的时间里,周仰的母亲都陷在无力感中,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失去生活的能力。有一天晚上外婆从床上摔下来,因为家里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去照料她,母亲只好将外婆送到养老院。
直到现在,周仰还可以回忆起去外婆居住的养老院探望时的那种空洞感。作为外公外婆的独女,母亲必然每日探访,周仰则隔天去看她。她们会把带去的香蕉或蛋糕一口一口喂给外婆,然后用刻意的欢快的语气说些家常。而外婆大多时候并不会回应。
每次去看外婆,周仰都坐立不安,无力感几乎把她吞噬,于是她开始在每次探望时带上相机。相机成了她忍受不安的法宝。不久之后,母亲也开始在周仰不去的日子里为外婆拍照。某种程度上,她们把摄影當成一个疗法,一个让她们逃离无力感的出口。至少,带着相机,或者母亲的手机,她们便有理由可以去吸引外婆的注意。有时候外婆甚至足够清醒,能给她们一个微笑。
外婆卧床两年了,尽管除了失去的记忆,健康并无大碍,周仰的潜意识中却总是担忧,如果在国外待得太久,很可能被家中急事召回。2013 年夏天,当她终于决定离开上海几个月,戏剧化的情况便真的发生了。一个月中,她不得不两次飞越欧亚大陆。她看到外婆在特护病房中,身体承受着痛苦,更加剧了笼罩家庭的沉重感。最后,外婆病情反复而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
直到外婆走后很久,周仰才开始整理外婆的照片。整理也是回忆的过程,周仰好像重新经历了一次和外婆漫长的告别。这本《漫长的告别》的摄影集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于 2018 年 3 月出版。书稿整理完毕的那一天,周仰始终有一个疑问在心中难以释怀:“难道我老了也是这个样子吗?”
告别的另一种可能
当周仰将镜头对准更多的老人,她发现告别还有不一样的可能。
在英国读书时,她就看到,有些老年人的生活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他们穿着时髦,还会上街游行。英国有一个“退休人士议会”,其实就是退休人士自己组织起来,每年到英国的一个叫作布莱克浦的地方去开会。在大会之前,来自英国各地的老年人团队,会带着旗帜过来,然后汇聚到一个大厅当中,去表达各种各样的诉求。当时英国也在考虑推迟退休年龄,所以他们也在讨论推迟退休是好还是不好。他们也会讨论养老院虐待老人该怎么办等等。这些议题都是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周仰在英国读的是报道摄影专业,毕业作品她自然地想到了用影像去探讨“衰老”这个话题。她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些不一样的生活。周仰把其中一组照片取名为《如何变老》。她期待的老年生活应该像哲学家伯纳德·罗素所写:“人最后就像小河进入大海一样,非常平静,没有痛苦。”
她在伦敦一幢老年公寓找到大部分拍摄对象。在那里,她一不小心就会扑空。她发现每一位老人的生活都排得满满当当,有的经营着玩具店,有的书架上贴满了写有待做事项的便签条,她必须提前约好拍摄和访谈的时间。
一位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曾经是BBC一位有名的演员,虽然她不再出镜演出,但还是会去做很多配音工作。她说:“只要BBC打电话来说‘我们派车来接你了,我就会立刻跳上车,因为我随时准备去接受新的冒险。”
周仰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她最关心的一个就是他们是否害怕老去,她很迫切地希望找到心中的那个答案。当周仰问:“你们恐惧吗?” 86 岁的玛格丽特说了一句话:“恐惧不能改变我们都要变老的事实,所以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去。”
这些老人毫不忌讳地谈论死亡。周仰的镜头里,选择和年轻人一起读大学的 76 岁老人说,年龄意味着智慧。岁月让她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也让她更能享受生活。
88 岁仍在工作的精神科医生,把年龄看作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她告诉周仰,年龄让她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人们普遍对年轻人有质疑,更愿意对老年人打开心扉。
这都是周仰过去从未想到的状况,“原来老可以是一件好事。”
如何优雅地老去
回国后,周仰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的外聘摄影课程教师。没课的时候,她在上海的日托中心、老年大学、公园、咖啡馆和酒吧找到了更多老人,希望用镜头打破人们对衰老的固有认识,至少能意识到老去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一座城市,上海老人的生态也非常多样。周仰延续了英国的做法,希望到一些老人家中去进行一对一的采访。这个叫《如何变老》的项目受到了腾讯“谷雨”计划的支持,2017年重阳节的时候在“活着”栏目发布。
周仰发现,很多人在退休之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乐趣。比如 80 岁的邵津骅老人,年轻的时候是船舶工程师,退休之后不能再造真正的大轮船了,所以他开始改造船模。所有材料都是自己做的,包括马达。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去公园的小河里放他的船模。
85 岁的顾如梅老人,年轻的时候在工厂当女工。她一直很喜欢文艺,等到退休之后就去报了老年大学的写作班,然后写了自传出版,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她每星期还会在家里办写作沙龙。
有一些人在退休后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也有一些人过着一种退而不休的生活。94岁的指挥家曹鹏说,退休之后能更加投入到音乐中了,因为之前还必须做一些行政工作,而现在则可以更加专心于音乐。他目前是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指挥,也致力于“天使之音”沙龙,用音乐帮助自闭症儿童。不久前,曹鹏带领交响乐团从罗马回来的飞机遇到了延误,他们在罗马机场进行了快闪演出,演奏的是《我的祖国》。这段视频走红网络,他也成了红人。曹鹏说,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和音乐在一起”。
周仰对于老年的状态有了更多了解。她觉得,过去媒体对老年群体的描述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贫困”“留守”的苦情报道,要么是七八十岁还在跑马拉松、做极限运动的特例。真正多数的、每天可能遇到的情况,却鲜少被呈现。她不打算给出老年人应该如何的结论,而是给出各种可能性。她也希望和她一样的年轻人看过之后,能够减少一些对于老去的恐惧。
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