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0-12-14周丽莉
周丽莉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首次检测心电图时发病时间(VT)不同分为甲(0~2 h)、乙(2~4 h)、丙(4~6 h)、丁(>6 h)四组,比较四组心电图特点。结果 甲、乙、丙、丁四组的心电图阳性率分别为23.80%、65.51%、29.63%、29.41%,乙组心电图阳性率较甲组、丙组、丁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存在改变,且以发病后2~4 h发生率最高,以T波改变为主。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非典型改变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9..0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严重心脏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死率的特点,早期明确诊断对于缓解病情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价值。心电图为心脏疾病的首个检查项目,能够通过典型心电图表现评价心肌缺血或损伤程度。以往多数研究认为[1],心肌梗死发病后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一般比较微小,但近期有学者提出,超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仍存在心电图非典型改变,总结此阶段心电图改变特点对于辅助临床诊疗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2]。以此为前提,下文实验中主要就心肌梗死病发后各阶段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进一步探究了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是否发生非典型改变,现报道为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总计94份,则取自2019年4月~2019年12月。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需排除继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包括:男71例,女23例,年龄35~79(57.85±2.74)岁。依据首次检测心电图时发病时间(VT)不同,将患者分为甲组21例(0~2 h)、乙组19例(2~4 h)、丙组8例(4~6 h)、丁组5例(>6 h),四组间的资料数据值已明确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分析研究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对心电图改变特点展开对比与分析,记录各组患者心电图资料中的Q波、R波、ST段、T波改变情况,各波形改变特点如下:(1)Q波改变:包括进展性Q波与小Q波两种,其中小Q波指的是左室去极化起始40 ms位置产生小Q波形,未出现典型病理性Q波,胸前导联Q波较下个胸前导联Q波波形更宽且更深[3];进展性Q波:动态观察发现,患者原有Q波导联上的Q波出现进行性增宽、加深表现。(2)R波改变:多数呈现QRS波的改变,包括:QRS波幅的加大亦或是限时加宽,胸前导联提示持续两个QRS波的振幅差异超过50%,动态观察可见,同一导联QRS波为进行性的丢失状。(3)ST段改变:ST段出现不典型下移或抬高;(4)T波改变:可见有显像为高耸状或是倒置状。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工具为SPSS 24.0,使用(n/%)的形式来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x2检验,检验值P<0.05时,表示组间检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心电图各部分阳性改变的分布
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经心电图检查呈阳性的37例,阳性率39.36%,其中Q波改变5例,占5.32%,R波改变8例,占8.51%,ST段改变9例,占9.57%,T波改变15例,占15.96%。
2.2 组间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对比
甲、乙、丙、丁四组的心电检查阳性率分别为23.80%、65.51%、29.63%、29.41%,乙组心电图阳性率较甲组、丙组、丁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多数于冠状动脉阻塞后几十分钟内发作,由于病程较短,往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4]。近年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多数心电图仍存在T波高耸、宽大,ST段上斜型抬高等特征,能够早期反应心肌损伤程度。
随着心肌供血的减少,细胞相应的会发生缺血、缺氧、酸中毒以及细胞膜透通性增加的情况,促使细胞中的钾离子外流,复极延缓,使心电图相应的表现出面向缺血区的导联上高耸、宽大T波改变状。当心肌缺血严重、缺氧加重,心肌细胞发生严重性坏死,便会表现出正常心肌和受损心肌间的电位差,发生损伤电流,使ST段向量方向从缺血心肌指向正常心肌。主要在体表心电图中有如下状:当心外膜发生了心肌缺血损伤,有关缺血区域导联上ST段升高;若心内膜下存在心肌缺血问题,相应缺血区域的导联上ST段则降低;急性损伤阻滞系除级过程当中通过急性损伤的心肌组织时、所发生的传导延迟现象,有除极波也就是QRS波群波幅增高、时限增宽的主要表现。
一直以来,及早实现AMI的诊断,都是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致力于追逐的目标、也是及时行PCI的关键依据。目前大都认为:肌钙蛋白在AMI诊断中,是检测速度快、特异性高的一种标志酶,但仅依据于此,只能明确心肌受损的实际,而无法明确心肌受损是何原因造成的。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在AMI病发之后的两个小时以内,这时可以早期监测到心脏型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有很高的特异性,诊断前景广阔。但是检测技术非常严格、而且价格较贵,这也是其推广应用的局限性因素。找到一种实用性高、便捷又方便,更对临床抢救有指导意义的诊断指标,对早期诊断AMI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发现,缺血性J波作为AMI的一种超级性期心电图改变,和室性心律有很大关联。为进一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的改变情况,本次研究分析了心肌梗死发病不同时期心电图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组的心电图阳性率分别为23.80%、65.51%、29.63%、29.41%,乙组心电图阳性率较甲组、丙组、丁组明显升高(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处于超急性期下的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典型心电图改变表现。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发病之后的2~4h时间段,是其心电图异常改变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心电图常表现出T波异常改变,因此指导临床医生,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特点表现,有利于对其病情做出有效且正确的诊断和预判。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有非典型改变,且以发病后2~4 h发生率最高,以T波改变为主,临床需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静娟,李国德,许佐航,等.卒中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癫痫发作1例报道[J].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173-1176.
[2] 卢小伟,刘亚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8):41-45
[3] 苏 兵,刘 娟,李 硕,等.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对超急性期心肌梗死诊断意义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28):3659-3662.
[4] 尹 岚,徐 昕.心电图N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及 心功能判断价值[J].臨床军医杂志,2019,47(10):1095-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