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探析
2020-12-14冉勇陈天柱徐丽姗
冉勇 陈天柱 徐丽姗
摘 要:传统的思政课考试主要采用闭卷形式,以知识为基点,以理论为主体,以简单识记为方式进行,考试改革滞后,考试方式单一,教学实效性甚微,考试方式改革和教学实效性提高已成为地方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难点问题。本研究针对思政课考试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总体方案、考试指标体系、考试考核方式和操作流程等,从而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试考核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
思政课作为高校第一课,肩负着培养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过硬,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青年人才的光荣使命。但在旧有的思政课教学和考试制度及模式下,课堂教学,教师专注于理论传授,学生望理论而止步,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少,共鸣难成,往往是教师“青云独步上理论”,学生“江湖论剑于网络”的局面。课堂教学是教师创的“读幕剧”,唱的“独角戏”,教学实效性不显。如何通过“考试倒逼”方式,推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构建思想有深度,价值有维度,课堂有灵度,实践有效度的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地方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的重要意义
2004年,党和国家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随后实施了“05新方案”、“11课程建设标准(暂行)”和“15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党和国家提出了要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的目标,表明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必须突出思政课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情感联通作用,强化理论、实践育人的功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不断探索和改革思政课考試考核方法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势在必行,并通过思政课考试考核整体改革实践,力图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考试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增强教学实效性,从而让“别笑我是思修课”[2]的“脸色版”转化为思政课“活、火升级版”,让思政课教师能成为像人民大学王易教授那样场场爆满的“麻花老师”[3],也能成为把思政教育的“盐”融进传统文化的“汤”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施索华老师[4],还能成为把“最难讲”的思政课上得“最精彩”的,学子心中的“最美”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果老师[5],都能成为像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斌老师自豪的宣言一样:“我骄傲,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6]”从而使思政课成为能吸引人心,汇聚人气的优质课。
二、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主要问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不太注重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较为滞后,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环节太少,考试主要采用闭卷形式围绕知识的简单识记进行,重点考察基本知识点和重要理论。
各高校,在思政课考前,呈现一片盛况空前的局面,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寝室等地方成为“分外得宠”的主战场,凡是有一线光亮的地方,都有“挺进队”“通宵自习”“刷夜复习”的身影,一场场“挑灯夜战苦情片”在各大高校集中上映,“刷夜”真能成为大学生通关的“必杀技”?[7]。通常而言,学生考前只要肯下功夫,花大力气死记硬背,一般都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也就是常说的“背多分”,而不是“行多能”,修满相应的学分,学生往往是“考试之前什么都知道,考试之后连考了什么都不知道”,考试的分数与学生实际的情感态度、价值倾向和言行呈分离状态。
改革总体思路: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通过思政课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彻底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课程闭卷考试方式。积极建构以综合考核思想为指导,以理论考试为基础、实践考核为亮点、过程考核为关键,按照分类、分层、分比重、分阶段整体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工作,不断优化考试模式。总之,通过考试考核“倒逼”机制,使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教学各个环节,更加注重活学活用,从而,积极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8],逐步构建“接天气”、“接地气”和“接人气”的思政课教学,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和考试现存问题,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实效性,势必对旧有的考试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改革。
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二是知和行相统一的原则,三是科学性原则,四是适应性原则,五是导向性原则。
三、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新探索
(一)加强领导,深入调查,找准问题症结
地方高校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协同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各教学院等部门,积极、深入开展思政课考试考核的调研活动,找准问题症结,形成调研报告,指导思政课考试改革工作。主要的调查有:
一是按照分类原则,调查文科、理工科、艺体、医学、农林等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考试现状,了解学科和专业差别。
二是按照分层原则,一要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考试现状,了解年级差异;二要调查专科和本科学生的考试现状,了解层次差异。
三是根据需求导向原则,一要调研各学院对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的需求及态度,摸清教学院的看法和态度;二要调研思政课教师对考试考核改革的需求和想法,了解授课教师的态度,找准基点;三要调研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对思政课考试改革的需求及态度,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准突破点。
四是根据借鉴原则,调研兄弟院校探索的成功经验,把握同行们对思政课考核的最新认知,积极借鉴。
通过全面而综合的调查研究,总结地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的经验,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探索考试考核改革的路径和方向。
(二)制定和完善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方案,有效组织考试考核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本校思政课考试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思政课考试考核的方式、考试成绩构成比重、考试考核操作流程、考试指标体系、学科专业特点及层次的差异性等。
(1)构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可大体分为开卷和闭卷,具体形式有测试、作业、主题作品(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话剧、影像、自媒体、多媒体、微媒体等)、理论讲坛、主题讨论、演讲、辩论、读后感、观后感、主题活动策划、宣传教育、参观考察、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报告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考试考核指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层次差异性原则制定考试考核方案、需制定考试考核指标体系,从而确定考试形式、内容、并分阶段实施考试考核。考试考核指标主要有:一是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出勤、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二是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实践活动的次数,实践活动成果的质量。三是期末考核:主要通过课程论文,以开卷形式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理论的情况。通过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3)科學设置各门课程考试成绩构成比重
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各门思政课的学时与学分,考试成绩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学生成绩构成比重为:课程总成绩=3(平时成绩):3(实践成绩):4(期末成绩)。
(4)细化考试考核操作流程。一是确定考试考核工作小组,指导各课程考试考核工作。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方案、指标体系,设置多种考核形式。三是组织命题,确定课程考试主要内容。四是组织学生完成各种考核形式。五是评阅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成绩,并审定成绩。
(5)注重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层次差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设置考试方案时,要根据理工科、文科、艺体、医学、农林不同学科与专业特点,专科与本科,不同年级等差异,在大思政背景下,在全员育人环境中,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工作,从考察学生主观努力度、现实表现度、行为实践度和知识积累度四个维度出发,完善方案、明确指标,充实内容,创新形式,结合特点,考虑差异,分段实施,评价结果,才能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思政课考试考核体系。从而,反逼教学,激发活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总第138期).
[2] “别笑我是思修课”——看中国人民大学思修课怎么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618/c83083-27174780.html.
[3] 人大教授王易:让思修课场场爆满的“麻花老师”.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6-05/25/c_129013790.htm.
[4] 人物:一门课从11年前火到现在?交大有位“网红”思政课老师.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33666185_372526.
[5] “最难讲”的课上得“最精彩”!他们是学子心中的“最美”思政课教师.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90425464_391459.
[6] 我骄傲,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51754615_162758.
[7] 考试季:断电与刷夜的猫鼠大战.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366652.shtm?id=366652.
[8] 帅松林.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9月.第64页.
作者简介:冉勇(1975- ),男,重庆人,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