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游憩行为与需求建议
2020-12-14刘兵
刘兵
随着城镇化进程,物质的丰富和闲暇时间的充裕使得民众的游憩需求不断发展,呈现多样化,现有的乡村游憩供给和居民需求之间出现了供需矛盾。居民游憩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游憩的方式趋于“内向化”,现有的乡村游憩空间、设施未能充分满足居民游憩的身体和精神需求。乡村游憩事业的发展应注重打造多样化、“外向化”的游憩方式,提倡科学的休闲游憩观念,引导合理健康的休闲游憩行为。
游憩,即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能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愉悦,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的活动。在《近十年国内休闲与游憩研究综述》中,周常春等将游憩定义为“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包括室内和室外、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各种日常休闲和娱乐活动”。国外游憩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展开。
现有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市场和产业的发展规律,游憩产品的规划、设计和营销等方面,也有对于游憩者行为特征的探讨,但关注的空间范围主要是旅游景区和城市游憩空间,关注的人群也多是城镇居民。相比之下,对于乡村游憩的研究较少,乡村居民的游憩行为与需求被长期忽视了。实际上,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乡村居民的游憩需求也伴随着生活的改善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在不断增长。因此,关注他们的游憩行为选择、需求反馈,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对于推进乡村游憩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将成都市郊县部分乡村集镇和村落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研范围为龙泉、双流、新津和大邑几个区县的乡村社区,采用了参与观察、个人访谈以及问卷调查获得研究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对乡村居民游憩行为的选择及需求反馈进行了研究。
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乡村居民游憩现状
1、游憩行为选择
从游憩活动场所来看,除了居家,广场、街道和绿道等公共空间是居民的主要选择。结合乡村居民闲暇时间的利用特点来看,游憩活动的选择主要有上网、看电视、打牌、逛街、散步和运动等。其中,上网、看电视和打牌占据了绝大多数闲暇时间。
一直以来,棋牌都是四川地区居民钟爱的娱乐活动,人员聚集的地方总会有茶馆、棋牌室的出现。喜欢棋牌活动的居民将超过一半的闲暇时间投入其中。通过看电视来消遣也是我国居民惯有的方式,当下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为喜欢居家的人群提供了主要的消遣方式。伴随手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世界的新奇牢牢抓住了乡村居民的注意力,他们足不出户即可看社会新闻,玩手机游戏,例如抖音、火山、西瓜等短视频平台在乡村居民群体中的使用率非常高,甚至让部分能说会道、才艺傍身的人成了远近有闻的“乡村网红”,但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也让部分人沉迷其中。对于室外的游憩活动,居民常有的选择是在白天去逛街、购物;到了傍晚,乡镇广场成为主要的游憩人群聚集地,有的带小孩活动、闲聊,更多的是加入到大大小小、有老有少的广场舞队伍,一来可以娱乐身心,二来可以锻炼身体,还有部分则是在广场闲聊,观看热闹的广场舞;乡村的河边、绿道等近些年新兴打造的公共空间也快速成为居民主要的游憩场所,居民一般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的饭后去散步、消暑。
2、游憩群体特征
乡村居民的游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体性,游憩的方式则表现出多样性。调研结果显示:总体上看,乡村居民居家活动的时间远大于外出游憩的时间;以性别来划分群体,女性参与游憩活动的频度略高于男性,尤其是对户外游憩活动的参与,女性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男性。主要原因是乡村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生产劳动中,而女性更多负责家务劳动,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支配。比如逛街、跳广场舞这类户外游憩活动,女性人数占到了接近九成;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是外出游憩的主要群体,老年人虽然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受到身体机能减弱的限制,更倾向于居家活动,例如看电视、聚众闲聊。从游憩的目的来看,乡村居民多以消磨时间为最主要目的,以放松身心次之,而以满足爱好、提升自我为目的的相对比例较小,这一点上跟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
3、游憩的认知和态度
在本次调研范围内,居民对“游憩”几乎是毫无概念的,当笔者将之解释作“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放松、娱乐和消遣的活动”时,受访者才恍然大悟。俨然,放松和娱乐人人知晓,但游憩的文化在乡村地区还未形成。乡村居民还习慣于被动地消磨时间,缺乏主动地支配、利用时间,对于活动的形式,他们倾向于不费脑力、体力的活动。
对于现有的乡村游憩空间、设施,乡村居民表现得比较知足,但也表达了一些遗憾和期许。例如,会有很多中年人感叹:“你看现在河里的水,脏兮兮的还有股臭味,我们小时候可常在这河里洗衣服、洗澡,现在都被污染啦!”对于乡村广场、绿道等公共空间,不少受访者表示:晚上的时候缺乏足够的照明,对于女性、老人和小孩来说不太安全;广场上人多热闹,就是垃圾随地可见,影响了卫生和美观;长长的绿道没有设置方便停留的座椅、板凳,走累了也没地方休息,也找不见厕所,真的不敢走太远。总的来看,乡村居民对游憩空间中树木、花草、座椅和亭廊等设施比较看重,而对地面的硬化和铺装的要求不高。
(二)乡村游憩现状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部分乡村居民已经从零散的村落搬迁至新建的安置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生产劳动的束缚,但旧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依旧影响着居民的闲暇活动。乡村居民游憩、休闲的质量普遍较差,他们更倾向于“内向型”活动,而这些活动既不能增进人与自然的接触,又不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诸如低头族、电视迷、牌瘾和网瘾等已司空见惯,肥胖现象也愈发常见。究其原因,是居民在体力劳动减少,物质充足的同时缺乏合理的膳食和锻炼,不知道如何科学利用闲暇而被动消磨时间。
人们选择的游憩方式,参与活动的种类和频度与年龄、职业、收入和教育程度等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参与游憩活动的频度和总体质量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地区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对居民的游憩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游憩资源系统(游憩产品和设施)的完善程度。相比城市多样化的游憩资源,居民利用非工作时间休息、锻炼、学习提升,乡村社会的游憩资源匮乏,游憩文化发展迟滞,居民尚未培养起健康游憩的习惯。
对策建议
(一)完善游憩设施,填补需求空白
游憩资源系统的合理配置对完善乡村社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对于游憩空间和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对乡村游憩方面的研究,以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供给的类型和规模,解决供需矛盾,力求供给和需求相协调。例如,乡村广场、绿地和绿道是一种颇受乡村居民喜爱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是不可替代的公共服务产品,需要根据乡村实际和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打造。对于街道、广场等人群聚集地,要整顿卫生和交通,设置足够的垃圾桶,合理规划停车位;在绿地、绿道等活动空间,可以增添休息座椅、移动卫生间和照明设施。
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落实有关指导政策意见,推动生态修复,打造地域文化。例如,根据《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意见要求: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绿化应体现川西地域特色风貌和良好的生态效益,社区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可适当设置集中绿地,应利用不宜建设的场地改造成小型绿地。
(二)提倡健康游憩,打造游憩文化
休闲游憩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精神的、社会的、审美的和生理的多种需要,其状况直接反映了整個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乡村居民受限于文化程度低,旧有生活模式的影响,对游憩缺乏科学的认知,存在不良的游憩习惯。对此,要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文明规范。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和公共宣传栏等途径宣传健康的游憩行为方式。例如,提倡“学习型”游憩,鼓励通过手机网络学习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知识和各类生活技能;鼓励培养外向型业余爱好,加强体育锻炼,增进人与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完善卫生管理制度,提高乡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
结 语
总而言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乡村居民的游憩行为和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了推动乡村游憩资源和文化发展,相关人员还需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健康的游憩方式,以提升居民素质,改善乡村公共空间,助力乡村振兴。只有使居民乐于参加户外活动,才能增进交往,发展游憩文明。否则,我们或将面临闲暇时间利用不当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的社会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54-61.
[2]周娴,胡雨霞.城市地域特色的游憩设施设计及其社会学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1):51-55.
[3]周常春,董武亮.近十年国内休闲与游憩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5-10.
[4]成春花,刘晶晶,孙婷,顾紫娟,范恩川.城市综合体游憩者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以南京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3):74-77.
[5]史久西,王小明,程飞龙,黄一青,沈强.浙江省乡村居民的游憩行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04):54-58.
[6]张河清,曹学文.城市化与休闲游憩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J].管理观察,2009(10):210-211.
[7]张园.浅议乡村游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316-320.
[8]赵飞,龚金红,李艳丽.乡村游憩型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满意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05):110-114.
作者简介
刘 兵 成都大学旅游社会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