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歌润腔的美学分析
2020-12-14高京伟
高京伟
摘要:雷州歌是粤西雷州居民常见的“自娱”形式,其润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个体化特征。雷州歌旋中律润腔、语言音调的结构逻辑及其独特的发声方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为雷州歌一度创作和歌者即兴创作的基本语汇。
关键词:雷州歌 润腔 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40-03
雷州歌是我国粤西地区雷州半岛“俚话”方言诗歌体衍生出的带有鲜明语言韵律的音乐形式,是我国民族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株美丽奇葩,也是民歌艺术宝藏中的一颗明珠。雷州歌以其独特的调式和韵律组合而成旋律,丰富、直白的歌词表达以及婉转动听的语调和歌唱方式等诸要素相结合所构成的音乐润腔,带给欣赏者无限的美感。笔者认为,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文化自信的当下,有必要将广东省粤西地区的雷州歌传统艺术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的重点除了对民歌音乐进行本体的理性研究之外,更应注重民歌音乐带给欣赏者的美感体验,如此便可在多元文化的视域下,对处在文化生态当中的音乐事项做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
美学分析是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本质上说,“审美活动出自于人的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的需要,是为达到审美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作为审美客体的雷州歌艺术,其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所以,笔者在下文中结合雷州歌音乐的旋律、语调逻辑及演唱方法,对于雷州歌润腔美感谈几点看法。
一、雷州歌旋律润腔的美感体验
雷州歌是雷州人喜闻乐见的“自娱”形式。作为粤西民歌,其所包含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包括民谣、姑娘歌、劝世歌、童谣、榜歌以及表演唱和说唱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对雷歌的不同表现手法。雷州人喜爱歌唱,更善于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和针砭时弊。雷州歌的旋律和演唱方式随着歌词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歌曲内涵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雷州歌的演唱是在雷州戏曲艺术——雷剧表演之后的。在一般情况下,雷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是不加任何伴奏的,这样歌者便可自由清唱,根据现场的所见所感随意发挥。清朝末期,随着雷剧剧目数量的增加,产生了很多情节复杂、曲折且剧中人物冲突激烈的剧目,当演员在演出中认为表演不足以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时,就会自发地在原有的旋律框架下对曲调进行拖腔处理,并将原曲调的速度、力度和音高做即兴改编,以表其衷。直至20世纪60年代,徐闻县雷州歌剧团和粤西雷州歌剧团开始在雷州歌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加入伴奏乐曲,增加了印子和过门。自此,雷州歌有了相對规整、简单的板眼节奏,这种具有板眼节奏的新的创作方式被当地歌剧团纷纷效仿,广泛使用。为更多喜爱雷歌艺术的欣赏者所接受,因而迅速流行开来,并被称为“流行腔”。这种腔体在后来的表演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韵律和曲式结构模式。如谱例1:
谱例1
“流行腔”的曲式结构一般为四句一段体,曲调平和,节奏适中,旋律中少有急促的音程大跳和变化的板眼节奏。韵腔的主干音与过渡音均由“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组成,在全曲韵律行进的过程中,只在第11小节当中出现了一次偏音“清角”。从对谱例的分析和对于音响的感性听觉体验中可知:流行腔旋律的音关系间只有较为短促的经过音,而较少出现明显的拖腔。这样便使得旋律当中的基本节奏和节拍与歌词的词汇和歌词的音调走向对应、契合。这样的对应和契合使“流行腔”质朴的情感、接近口语化的表达更为凸显。
雷州歌多采用“口头即兴”的方式演唱,传统的雷州歌都源自于生活的口头创作,所以其表现形式多为自由清唱、依字生音,这样就使得唱出的旋律曲调没有严格的旋律范式,但是依据不同的表现内容,在不同的旋律中却隐含着一个内在的、相对一致的旋律框架,这个相对一致的框架就会使不同歌者在演唱某一类作品时让人感觉曲调非常相似。如谱例2:
谱例2
从对谱例2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旋律是以“商”音作为调式主音的,且没有出现偏音,也即此旋律的调式为商调式。而此旋律中第二句的调式主音“商”音和第四句的“商”音出现后,又都进行变化再次出现,这也就是其框架的相对固定的内在规律。这种内在规律在长期的演唱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为雷州歌一度创作和歌者即兴创作的基本语汇。
笔者从田野调查中发现,雷州歌在即兴演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雷州方言音调和语调组合内在逻辑的影响,其旋律多呈现为五声“商”调式的调性特征,偶尔也会出现以“宫”和“羽”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且雷歌的创作多以五声音阶为主干音,较少出现偏音,加之装饰音和倚音均以大二度音程关系依附于主干音前方,这就使得雷州歌在演唱的时候给人以平和温润、中规中矩的感觉。雷州歌创作中带有板眼韵律的“流行腔”的普遍应用和伴奏音乐的加入也使得雷州歌的表现形式更加富有特色,带给欣赏者更为丰富的听觉感性体验。
二、雷州歌语言韵律的音乐性美感体验
民歌的产生与人的生产、劳动、生活以及情感表达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民歌是文化生态当中重要的感性文化元素,是一个地区或族群性格和风俗的体现,也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风尚和精神风貌的直接外化。语言和民歌的产生几乎处于统一历史时期。《诗·大序》有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朱熹在《诗序》中曰“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叹之余者,有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可见,人内心的情感是需要自然表达出来的,情感表达最为适当的方式即是生活中“情动于衷”的自然的歌唱,这种源于生活且最为真切的、自然的心灵歌唱即可看作是民歌的初始形态。同时,其旋律的内在韵律和节奏也同语言节奏的内在韵律最为契合。当然,不同语言的韵律和音调也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当地民歌的曲调和韵律特征。据笔者对雷州歌音乐本体进行谱例分析和对于处在文化生态中的雷州歌进行田野调查后发现,不论是“老的”传统雷州歌亦或是新近创作的雷州歌,其旋律的进行和发展都与雷州本地方言的语音所形成的内在韵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雷州歌旋律的创作,讲求每个字唱出的音调,必须和雷州话中这个字发音的声调调值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倒字”的现象,听众就会感到不知歌中所云。雷州话有八个声调,不同声调的字,其音调的高度也不相同。例如雷州半岛的“徐闻”,用雷州话说出来这两个字是同音调的,在没有加入装饰音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两个字的旋律唱为相同音高的音。因此,在创作和演唱雷州歌时,曲调中每个字的音调和旋律,都是根据不同字的音调的调值逻辑进行创作的,即很多演唱雷州歌的老艺人常说的“见字生音”。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口头演唱的雷州歌中,经常会根据唱词的音调走向进行即兴的拖腔和转腔的处理,演唱的节奏和速度也会随着演唱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和情绪状态自由发挥。因此,雷州歌的旋律曲调和节奏韵律的呈现并不像西方艺术音乐完全按照谱面标记的那样去照本宣科的表演,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章法的随意演唱,而是按照雷州歌传统演唱方式长久传承所形成的内在曲式框架和歌词的语音语调的逻辑关系进行即兴演唱的。这样的框架即兴的演唱方式在尚未形成雷州歌乐感的局外人看来似乎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对于长期演唱雷州歌的土生土长的雷州局内人看来,这样的演唱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因此,根据雷州“俚语”语调、音调的走向和逻辑创作的雷州歌,其旋律具有很强的雷州当地语言的特性,因其声调的调值较之于普通话多四个声调,所以使得雷州歌的旋律更为婉转悠长,却不失雷州俚语质朴的语言特征。这种依据雷州方言音调特性创作和演唱的雷州歌,不仅从感性的层面展现出其音乐形象特有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雷州居民对于雷州歌热爱和对于雷州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雷州歌歌唱方式的美学分析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的创造性过程。因为“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从而促进和推动音乐创作的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歌者正是用自己的身体所发出的声音将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因此声音的美感对于作品的表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雷州歌作为雷州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菁华,其韵律美感的体现和润腔是否婉转流畅更是与歌者演唱的声音质量息息相关。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对雷州歌的演唱方式做技术和美学的分析。
从雷州方言的语言发音特征来看,雷州人在讲话时声音的位置比较高。在笔者看来,这与当地人的面部特征和讲话的发音方式有一定关系。为了能更为明晰的说明这个问题,下文将以我国中原地区居民和粤西雷州地区居民的面部特征和講话的不同发音方式做区别和探讨。我国中原地区居民面部普遍呈现眉骨和鼻梁较低,下颌较宽,脸型较平的特征,且体型较为高大,这就使得中原人说话时声音的位置比较低,比较散,不易集中。与中原地区居民面部特征不同的是,粤西雷州地区居民的面部较之于中原地区的居民而言普遍呈现眉骨和鼻梁骨较高,下颌教窄,上唇向前轻微突出,且身材相对偏瘦、偏矮的体貌特征。这样的体貌特征和长期海上劳作的生活方式就使得雷州人的声音位置普遍较高,发出的声音比较“尖”,比较“亮”,而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当然,这种响亮的说话声音与雷州人直爽豪放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当雷州人用天生带有极强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时,就会使雷州歌所蕴含的婉转的强调变得更为高亢,更具有韵味。同时,上文所提到的雷州方言本身所含有的优美韵律感与声音强烈的穿透力形成了雷州歌旋律的内在张力特征,这种内在的张力特征也使雷州歌的润腔更为质朴真切,别具特色。
雷州歌在演唱的发声技巧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关于雷州歌的演唱技巧,广东岭南师范学院的刘福瑞教授曾在他的学术论文《论雷州歌唱方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中做了较为详实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文章从雷州半岛与意大利地理环境的比较、雷州话(俚语)同意大利语语音因素的比较以及雷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歌唱方法三方面切入,探讨了雷州歌在演唱时的声音位置、语音特点、气息支持和共鸣腔体等诸多因素的特点。他指出雷州歌的演唱在声音的位置方面与美声唱法有共通之处,都比较靠前,声音偏亮;而在声音的运用方面相较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混声歌唱而言,雷州歌的声音则更为偏近自然,真声和自然声成分较多;从声音共鸣方面来看,雷州歌手更习惯于将共鸣腔集中在口咽腔一带。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真声、自然声偏多且注重口咽腔共鸣的歌唱方式,使得雷州歌艺人在演唱时的声音极具穿透力,这也正与上文所提出的观点相一致。
四、结语
雷州歌润腔优美婉转,质朴无华,铿锵有力且表现力强,深受粤西雷州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雷州歌手演唱过程当中的极具韵味润腔与其旋律的调式特征、语言的音调逻辑、日常说话和唱歌的发音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雷州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风貌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以雷州歌润腔的美感分析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以雷州歌为表征的文化事项,对于建立全球化多元文化生态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涛.雷歌大全(上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朱光潜.诗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5-63.
[3]林涛.雷歌大全(上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刘福瑞.论雷州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J].音乐时空,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