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风格影视作品对西藏形象对外传播的启示
2020-12-14于林涛
于林涛
中国西藏自治区一直是西方社会涉华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偏重于宗教自由、民族压迫以及所谓人权等角度。受限于西方民众对西藏地区情况的信息源以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的偏见,大部分西方民众不能对该地区实际情况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强化了其对中国民族政策和中国政府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在目前国内媒体在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国际话语权较为弱势的背景下,通过影视作品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藏区社会,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西藏形象在西方社会的呈现
历史上,由于西藏高寒的地理环境和闭锁的社会环境,西方社会对西藏的了解有限而模糊。西方公众早期主要通过欧洲一些传教士、探险家的片段性描述而对西藏形成一种神秘主义幻象,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藏区想象成一个纯洁、自由的世外桃源。事实上,这一想象的西藏社会与解放前农奴制下普通藏民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但其却构成了西方社会对西藏原始形象建构的基础。
近现代以来,由于大部分人没有机会亲临西藏真实体验该地区现代化发展,国际社会对西藏解放后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媒体。西方媒体机构和以十四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流亡势力成为西方公众了解西藏的主要信息来源。这就意味着,现代西藏在西方的形象主要由西方媒体塑造。
整体而言,许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事务时,往往存在意识形态压倒客观公正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涉及报道诸如西藏等中国边疆民族问题时更为普遍,如以中国正在毁灭藏语、中国试图用新民族团结法灭绝藏族文化、中国针对“流亡藏人”实施网络攻击等为主题的报道时常见诸西方媒体。虽然报道来源以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反华媒体为主,但其中也不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洛杉矶时报》等欧美主流媒体。
此类报道刻意扭曲事实,很容易误导西方民众,加深他们对西藏和中国政府涉藏政策的误解与偏见,进而强化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负面情绪,不利于中国对外交往。
二、国内媒体涉藏报道对于西藏形象对外传播的局限性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西方媒体机构掌握着强势国际话语权,而国内媒体涉藏报道内容和形式存在局限,这对中国在国际社会构建西藏形象形成阻碍。
当前,国内对西藏的国际形象建构主要以媒体报道为主,但国内媒体涉藏报道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多元等问题,对外接受度不强,且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在形式上,国内媒体报道更重视文本内容,要求一丝不苟,而国外受众更关注图片设计和视觉效果;在内容上,国内媒体过多强调时政性内容报道,强调民族和谐、经济发展、民众安乐等,过于模式化的信息容易对外形成不真实感,容易在国外受众中形成为了宣传而报道的印象。
此外,中国部分政府官员在涉及西藏等所谓敏感问题时过于谨慎,容易产生“失声”现象。尤其是在接受外媒关于涉藏议题采访时,常采取回避态度,不能有效发声,更容易让人产生心虚、刻意隐瞒等印象。
三、写实影视作品在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的独特效果
西方媒体较为普遍性的涉藏扭曲报道反映了西方社会精英阶层通过话语霸权操弄议题、误导民众以实现自身利益这一普遍现象。因而,西藏形象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对象主体应为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了解西藏的真实情况,才能抵制西方媒体或机构的舆论操弄。鉴于国内媒体涉藏报道对于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的局限性,有必要进行西藏形象对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探索,让真实、具体、鲜活的西藏形象在西方社会得到有效认知。
以普通大众为目标、以西藏社会为背景的写实风格影视作品在此过程中可发挥如同植入式广告效果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西藏现状,打破西方媒体对西藏刻意而为的负面形塑。
首先,此类影视作品更容易引起西方关注西藏话题的读者和观众的兴趣。以西藏为背景的写实风格影视能够展现该地区最真实的人文风情和生活场景,可以作为其了解藏区的第一手材料,对于大多数没到过西藏地区的关注者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二,以商业化形式运作的西藏背景写实风格影视作品没有刻意宣传的痕迹,不会让观众产生反感。从形式上来讲,观众只是出于兴趣来观赏一部电影,是一种纯粹消费体验。在观影过程中,观众通常会对影片所展现的场景产生的印象,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见微知著,用细节呈现微小事物,体现大原则方向。比如道路边汉藏双语的指示牌,藏区孩子在学校的藏语课,都能呈现中国的涉藏政策,写实风格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场景往往要胜过媒体中的千言万语。
此外,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作品进行对外意识形态渗透也是普遍现象。许多好莱坞影视作品会通过塑造特定人物形象促使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外渗透,这也可以成为中国对外传播机构学习的经验。
四、电影《转山》片段与真实西藏的呈现
由中国大陆导演杜家毅执导,大陆和台湾地区制作公司联合出品的影片《转山》就是这样一部以西藏为背景创作的写实风格电影。电影讲述了大学刚毕业的台湾青年书豪,为完成意外身亡哥哥的遗愿,从丽江沿滇藏线一路骑行至拉萨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主人公为了热爱、信仰,战胜一切困难骑行去拉萨,因而也不会留给观众任何“宣传”“说教”的感觉。
从整部影片来看,伴随影片主人公一路骑行去拉萨的行程,观众可以感受西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秀丽与险峻。一路上,从滇藏线、雄伟的跨河大桥等基础设施和时常出现的建设场面的呈现,可以看到西藏社会的现代发展;而野外时而出现的雁群、牦牛群、藏獒群以及广阔的牧场和林海,也体现出西藏自然生态并没有因现代发展受到太大影响。这些电影镜头不需要添加语言描述,就让西方媒体炒作的中国政府掠夺西藏资源、破坏西藏环境之说不攻自破。
以下再来关注影片中几个特定场景:
第一个是两位主人公在骑行途中借宿两个藏民家庭的情节。第一次是在一位独居的藏族老人家中,老人生活虽然简单却很祥和,其对来自内地省份和台湾的陌生旅行者的热情招待和祈福,体现出汉藏民族之间的和谐。第二次是在一个藏民村落,漂亮的藏式住宅和简朴的屋舍并存,体现出藏民生活的富足和藏族文化的完好传承。第二个是片中多次出现的藏族宗教场所、设施、藏族老人转经、年轻朝圣者朝圣修行的镜头,如实展现了藏人的宗教虔诚和完整的宗教生活。第三个是藏区孩子的藏语课堂、老藏医为高原反应强烈的主人公进行医治等场景,很好地体现出藏族文化得到了良好保护和传承。
以上所述影片中各处场景虽并非该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却很好地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及藏民生活的常态。
五、小结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转山》一片比较成功,豆瓣评分达到8.0,并获得包括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奖项。
从本片可以看到,在西藏對外传播中,只要故事得当、角度适宜,通过写实风格商业电影等非宣传手法也可达到较好对外传播效果。建议对外传播机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发力:第一,从已有国内影视作品中发掘符合对外传播的标的,通过商业方式进行包装并推向各种国际平台;第二,对外传播机构自身也可以找准故事角度、挖掘好故事,进行影视产品制作,并对外推广;第三,参与商业化影视作品投资,以植入式广告形式,在商业影视作品中实现对外传播目标。在上述几种形式中,并不需要通过影视作品的主题来进行对外传播,而是让受众去感悟故事背景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其中遵循商业化原则非常必要,有助于避免给受众留下宣传的印象,从而提高对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