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勤工俭学的日子
2020-12-14卢瑞昌
卢瑞昌
岁月悠悠,往事如昨。
三十年前,我正读小学。说起这个小学,那实在是可怜之至。几间平房,低矮简陋,潮湿昏暗。倘若下雨,真应了杜甫的那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倘若刮风,五柳先生又来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学生们呢,整日瑟缩双手叫苦连天。
于是“勤工俭学”来了。
先是去山上摘“芒草”。家乡的山山岭岭,一到秋天,漫山遍野尽是芒草。远远望去,芒草花絮柔和地随风摇曳,仿如银白的波浪在原野中起伏舞动。成片成片的芒花占据了各个山头,陆续伸出婀娜的腰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三五一群,两人一伙,在山头上展开“摘芒花”竞赛。每一个人都热情洋溢地投入战斗,扬起娇嫩的小手折断那脆弱的芒杆,就这样一根根收拾,摞成一捆又一捆。摘得多的,扬起自己的劳动成果向大家炫耀,那胜利的笑脸就像芒花一样在空中绽放。因为急功近利,我们不知多少回被芒草锋利的锯齿在娇嫩的皮肤上嵌上一道道血红的口子;不知多少回,我们掉进了别人埋棺的深坑惊叫连连;不知多少回,我们又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跌得皮开肉绽浑身生疼。可我们毫无惧色,依然兴致极高,精神抖擞。芒草做何用?也许你会问。别看这平常的芒草,用处可大着呢!做能源材料,编制工艺品。它又是制作掸子的最好材料。在学校附近的供销社,专门有一个掸子加工厂。他们收购芒草花,制作精美的掸子,远销县内外、省内外,走进千家万户,成了人们拂尘去污的优良工具。
因为摘芒花,我们给学校增加了财富,让学校有了钱添砖加瓦造门做窗,免除了我们顶风冒雨之苦;
因为摘芒花,我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锻就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季节的变换,芒草也逐渐消逝。没有了芒草的季节,我们就摘“梧桐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梧桐树碧叶青干,桐阴婆娑,在我的家乡也是随处可见。家乡有句俗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其实,“引来金凤凰”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梧桐子可以榨油食用,还可以做药用,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化瘀,于是被大量栽种,那真是“村南村北梧桐树,山后山前白菜花”。可是,摘梧桐子不像摘芒草那样容易。摘梧桐子需要爬樹,那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幸好,那时的我个子矮小却身子灵活,不敢说“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动作也是敏捷得很。你看,大家纷纷来到山上,首先隆重推荐我这个“大内一等一的高手”率先垂范。我毫不谦虚,往手心吐了口唾沫,双腿夹紧光滑的树干,两手奋力往上攀爬,“蹭蹭蹭”,一口气就上去了,底下是一片欢呼声、呐喊声和尖叫声。得到他们的鼓励,我这个打头阵的急先锋大展身手,或直接摘低处的够得着的梧桐子,或接过他们手中的长竹竿,学山东人打枣一样,把它们一个个击落,同学们则在树根底下像群鸭争食般疯抢。真的是“桐子落,童子乐”,场面热闹非凡。
我们把摘回来的梧桐子统一放在学校操场上翻晒,学校有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待梧桐子晒干了,瘪瘪的,像一颗颗黑枣一样,就搬到收购站销售。因为卖梧桐子,学校有了钱修葺校舍,建造厕所,铺设校道,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同学们慢慢地过上了舒适的日子。
在整个勤工俭学的日子里,除了芒草和梧桐子,我们还捡过稻穗,扎过稻草,种过松树,植过桑麻……我们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充实又艰辛的劳作中度过了五年的小学时光。
如今,那段日子已然过去。如今的芒草,只成为大自然的点缀之物,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在岁月的更迭中一茬又一茬地新陈代谢。至于梧桐树呢,原来那“桐花万里丹山路”的景象也已经很难再寻其芳容了。但是,那段与芒草、梧桐子相伴的岁月却是刻骨铭心的。每每走进母校,旧貌早已荡然无存,代之以外观洁白如雪内部宽敞明亮的“平顶楼”,令人感叹不已。问及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何谓“勤工俭学”,更是令人唏嘘!明宋濂先生有言: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是的,他们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衣食无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