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略阳乌鸡八种常见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

2020-12-14刘金笔

家禽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球虫病病鸡雏鸡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10-0029-06

1  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又叫亚洲鸡瘟、伪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Ol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

1.1  流行病学  鸡最易感,各种鸡和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幼鸡和中鸡更易感染。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多发。

1.2  临床症状

1.2.1  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死亡,无明显症状,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

1.2.2  急性型  最常见,病鸡高度沉郁,体温高達43~44℃,嗜睡;食欲废绝,严重下痢,粪便多呈黄绿色或灰褐色,有时混有少量血液、粘液或脱落的粘膜;嗉囊膨胀,有积液,常有嗉囊液从口鼻流出;甩头,呼吸时发出特殊的“咕噜”声;咳嗽,呼吸困难,有神经症状。

1.2.3  亚急性(慢性型)  瘫痪鸡出现,神经症状明显,翅膀和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一侧扭转,转圈,偏头伸颈呈直线前行或退后。1.3  病理变化  全身粘膜、浆膜出血,呼吸道和消化道最严重;腺胃粘膜水肿,乳头或乳头间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十二指肠和直肠粘膜出血,有的可见纤维素性坏死病变;脑膜充血和出血;鼻道、喉、气管粘膜充血,偶有出血,肺淤血和水肿[1]。

1.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诊断。

1.5  治疗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1.6  预防  严格按照略阳乌鸡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7日龄,使用新城疫-传支二联多价苗(含肾型株),滴鼻、点眼1.5羽份或饮水2羽份; 20日龄,颈部皮下注射0.5 mL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联苗;30日龄,使用新城疫-传支二联活疫苗,(La sota+H52)滴鼻、点眼1.5羽份或饮水2羽份;60日龄,使用新城疫活疫苗(CS2),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1 mL。

2  禽巴氏杆菌病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型主要表现突然发病、剧烈下痢和败血症;慢性型主要表现冠、肉髯水肿和关节炎。

2.1  流行病学  各种家禽都易感染,鸡、鸭最易感染。在鸡群中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成年鸡。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禽的各种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各种动物、人和机械、某些昆虫、寄生虫等都可以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等。该病发病季节不明显。

2.2  临床症状

2.2.1  最急性型  流行初期,鸡群突然死亡,有时病禽沉郁不安,倒地拍翅、抽搐而死。病程短者数分钟内死亡。

2.2.2  急性型  病鸡体温升高到43~44 ℃,精神不振,缩头闭眼,离群呆立,羽毛松乱。冠、肉髯青紫,口、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张口吸气时发出“咯、咯”声;常见腹泻,排出污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甚至混有血液的腥臭稀粪。最终衰竭死亡,病程仅1~3 d。

2.2.3  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或由急性病例转变而来。口流涎,鼻有粘性分泌物,鼻窦肿大,呼吸困难。经常腹泄,逐渐消瘦,鸡冠苍白。局部关节发炎,关节肿大,疼痛,跛行。有些鸡的肉髯、耳片或其它部位肿胀,随后坏死、脱落。病程达1月以上。

2.3  病理变化

2.3.1  最急性型  剖检常无特征性变化,有时仅见心外膜有小出血点,肝脏有少量针尖大的灰黄色坏死点。

2.3.2  急性型  主要是出血和坏死,全身性充血和出血。肝脏肿胀、充血,有许多小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处有出血斑点,心包内积有渗出液。肺淤血、水肿或出血。出血性肠炎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心包液和腹腔液体增加。

2.3.3  慢性型  鼻腔、气管呈卡他性炎,肺脏硬变。鼻腔、上呼吸道内积有粘稠分泌物,关节、腱鞘、肉髯、卵巢等发生肿胀部切开有黄灰色或黄红色浓稠的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

2.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取肝、脾及心血等组织涂片镜检,并分离、培养、鉴定病原和动物接种试验。

2.5  治疗

2.5.1  磺胺类  磺胺嘧啶(SP)或磺胺二甲嘧啶(SM2),给饲料中添加0.4%~0.5%,饮水加入0.1~0.2%,每日2次。

2.5.2  抗生素类  链霉素,成年鸡每只肌肉注射3万~5万单位,2~3次/d,连用2 d。

2.6  预防

2.6.1  加强饲养管理和平时净化消毒工作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死鸡要进行焚烧或深埋无害化处理。

2.6.2  免疫接种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苗,2月龄以上鸡肌肉注射2 mL。另外,也可用禽霍乱弱毒菌苗和禽霍乱蜂胶苗进行免疫。

3  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呼吸困难、发出啰音、咳嗽、张口呼吸、打喷嚏,产蛋鸡产蛋量下降。

3.1  流行病学  本病感染鸡,无明显的品种差异。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但5周龄内的鸡症状较明显。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是主要传染源。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多发。冷、热、拥挤、通风不良、免疫接种、转群等都可诱发该病。

3.2  临床症状

3.2.1  呼吸道型  雏鸡突然发病,食欲减退、垂翅、扎堆,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流泪、流鼻涕。气管啰音、喘气。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畸形蛋。

3.2.2  肾病变型  主要侵害3~26周龄的幼鸡,3~10周龄的鸡症状典型。主要表现肾炎及肠炎,排白色或水样粪便、消瘦、饮水增加,冠髯发绀。

3.2.3  腺胃型  病初不食或少食,个别拉稀、呼吸困难、消瘦、陆续死亡。

3.3  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主要在呼吸道、泌尿和生殖系统。

3.3.1  呼吸道型  在鼻腔、气管、支气管内,可见有粘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气囊浑浊,有渗出物;支气管周围可见局灶性炎症。

3.3.2  肾病变型  雏鸡肾肿大,肾小管、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肾脏呈灰白色花纹状,俗称“花斑肾”。心、肝表面及泄殖腔内可见尿酸盐沉积。产蛋母鸡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输卵管萎缩、变短、变细或成囊状。

3.3.3  腺胃型  腺胃高度肿胀似糖葫芦状或球状,切开后腺胃乳头肿胀、出血,切面有粘脓性分泌物。

3.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实验室诊断。

3.5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可采用利巴韦林、黄芪多糖、维生素A、氨茶碱进行治疗。

3.6  预防

3.6.1  采取综合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减少诱发因素,鸡舍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于拥挤,注意保温。

3.6.2  免疫  目前用于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种类很多,可分为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类,可按疫苗说明进行免疫。

4  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侵害2~3周龄的雏鸡。

4.1  流行病学  各种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2~3周龄的雏鸡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病鸡、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染,主要经过消化道感染。

4.2  临床症状  成年鸡一般不表现症状,只是产蛋率和受精率降低,部分鸡可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冠髯苍白、垂腹现象、下痢,病鸡逐渐衰弱死亡。

4.2.1  雏鸡  雏鸡出壳后2~3日龄开始发病、死亡,病雏精神不振、怕冷、寒颤;羽毛逆立,食欲废绝;排白色粘稠粪便,肛门周围和羽毛有石灰样粪便粘污。

4.2.2  育成鸡  病鸡食欲差,下痢,突然死亡,死亡持续不断,可延续20~30 d。

4.2.3  成年鸡  常为无症状感染,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排白色稀粪,死淘率明显高于正常鸡群。

4.3  病理变化

4.3.1  雏鸡  病死鸡脱水,眼球下陷,脚趾干枯;肝肿大、充血,其上可见许多黄白色小坏死点。卵黄吸收不良,呈黄绿色液化,或呈棕黄色奶酪样。在心肌、肌胃、肠管等到部位可见隆起的白色白痢结节。

4.3.2  育成鸡  肝脏显著肿大,质脆易碎,被膜有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灶。腹腔有血水或血凝块。

4.3.3  成年鸡  腹水,心包炎,卵巢炎, 卵泡萎缩、变形、变色,呈三角形、梨形、不规则形,呈黄绿色、灰色、黄灰色、灰黑色等异常色彩,有的卵泡内容物呈水样、油状或干酪样。公鸡辜丸发炎,睾丸萎缩变硬、变小。

4.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4.5  治疗  可选用氟哌酸、痢特灵、青霉素、庆大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4.6  预防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检疫,及时清除和淘汰鸡群中的带菌鸡,严格消毒,认真做好鸡群净化。

5  鸡球虫病[2]

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

5.1  流行病学  本病在温热潮湿条件下易暴发,4~9月为流行季节,7~8月最为严重。多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鸡,其中15~50日龄最易感,10日龄内雏鸡很少发病,成年鸡感染多无明显症状而成为带虫者。一月龄左右的鸡多发生盲肠球虫病,2月龄以上的鸡主要发生小肠球虫病。鸡舍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都可成为本病暴发流行的诱因。本病为接触感染,凡被患球虫病鸡含卵囊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以及用具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5.2  临床症状

5.2.1  盲肠球虫病  3~6周龄鸡多发,病鸡翅膀下垂,羽毛蓬乱,嗜睡,食欲不振,鸡冠苍白;病鸡下痢,排出带有血液的稀粪或血便,病死鸡肛门处可挤出血凝块糊状血水。

5.2.2  小肠球虫病  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鸡,病鸡消瘦,鸡冠苍白,精神萎顿,两脚无力,瘫倒不起;小肠肠壁肿胀,下痢,排出大量粘液样棕褐色血便。

5.2.3  慢性球虫病  常见于1~3月龄的雏鸡或成鸡;病鸡逐渐消瘦,贫血,间歇性下痢,排水样乳白色或砖红色的粪便,往往夹杂有未消化饲料,饮欲增加;病程长,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尾毛粘有粪便,体重偏低。

5.3  病理变化

5.3.1  盲肠球虫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盲肠缩短,肿胀;肠壁增厚,有出血斑点;肠内充满血液或血凝块以及坏死的肠粘膜,有许多出血斑并发生糜烂。

5.3.2  小肠球虫病  病变多发生在小肠中部,肠壁呈暗红色肿胀,浆膜面可见白斑和出血点。切开肠管,可见粘膜面有许多出血点,内容物中常有粘液和血凝块。

5.3.3  慢性球虫病  主要表现为肠道苍白,失去弹性,肠壁增厚。

5.4  诊断

5.4.1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粪便中的球虫卵囊。

5.4.2  病死鸡可刮取肠粘膜,镜检有无各发育阶段的球虫体。

5.4.3  要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病原学检查进行确诊。

5.5  治疗

5.5.1  球痢灵  每100 g兑水200 kg,连用3 d。

5.5.2  氯苯胍  每100 kg饲料用3~5 g拌料,连用3~5 d。

5.5.3  百球清  按25~30 mg/kg浓度饮水,连用2 d。

5.5.4  氨丙啉  按1.25万~2.5万浓度混料或0.6万~2.4万浓度饮水,连用7 d,以后半量喂14 d。

5.6  预防

5.6.1  堅持每天清除鸡场中的粪便或采用网上平养育雏,尽可能避开鸡雏与粪便的直接接触。

5.6.2  要保持鸡舍的干燥,通风,清洁。鸡舍、地面、饲槽、饮水器、鸡笼等要定期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5.6.3  在多雨潮湿和温暖的季节,要加强对幼鸡的饲养管理,鸡群饲养密度不宜过大。

5.6.4  药物预防上,可选用氯苯胍(0.003%)、氨丙啉(0.025%)和球必清(0.001%)等抗球虫药轮换拌料饲喂。

6  鸡滑液囊支原体

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病原为滑液囊支原体,病原具有一般支原体特征。该病病程长,病鸡表现为精神差,羽毛粗乱,消瘦,喜卧,死亡率低,关节肿大,滑液囊和腱鞘发炎症状明显。

6.1  流行病学  自然情况下仅感染鸡和火鸡,人工感染可致雏鸡和鹅发病。经蛋感染的雏鸡可在1周龄内发病,4~16周龄的鸡多见。初期为急性经过,慢性感染或隐形感染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成年鸡偶见。人工感染2~3 d后出现症状,可复制该病。

主要通过健康鸡和病鸡的接触水平传播,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水平传播途径,经蛋的垂直传播危害更大。另外,鸡群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衣物、动物和饲养器具而被感染。气溶胶、风媒等也可传播该病。全群淘汰和空舍是根除病原体的唯一办法。

6.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20 d,经蛋垂直感染的雏鸡可在1周龄内发病。

6.2.1  关节型病  精神不振,独处,喜卧,常呆立不动,食欲下降,生长停滞,消瘦,脱水,鸡冠苍白,严重时鸡冠萎缩,呈紫红色。典型症状是跗关节和跖关节肿胀、跛行,甚至变形。成年鸡症状轻微,仅关节肿胀,体重减轻。

6.2.2  呼吸型  打喷嚏,咳嗽,流鼻涕,常在接种活疫苗或遭受其他应激如断喙、大风降温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排绿色粪便。

6.3  病理变化  常出现腱鞘炎、滑膜炎和骨关节炎,病初水肿,有渗出物,呈黄色或灰色,清亮,有粘性,最终呈干酪状,甚至在头顶和颈上方出现干酪物。气管内有粘液,肝脾肿大,肝呈斑驳状玫瑰绿色,肾脏肿胀,变白。淋巴细胞变性,有时出现心包炎、心外膜炎和心内膜炎。

6.4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6.5  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本尼考等,拌料、饮水均可;也可采用强力霉素、支原净链霉素等喷雾用药[3]。

6.6  预防

6.6.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消毒和检疫,淘汰病鸡,培育无支原体感染鸡群。

6.6.2  疫苗免疫  国内尚无该病的免疫疫苗,可使用国外滑液囊支原体灭活苗和滑液囊支原体H 株活疫苗进行免疫。

7  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内脏器官、外周神经、性腺、虹膜、肌肉和皮肤单独或多发肿瘤为特征。

7.1  流行病学  鸡是主要自然宿主。鹌鹑、火鸡、雉鸡等也可自然感染。2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病鸡和带毒鸡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羽毛囊上皮细胞中成熟型病毒可随着羽毛和脱落皮屑散毒。昆虫和鼠类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7.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4个月。临床症状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类型。

7.2.1  神经型  运动障碍,常见腿和翅膀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表现为“劈叉”式、翅膀下垂、低头或斜颈,嗉囊麻痹扩张。

7.2.2  内脏型  极度沉郁,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有的病鸡表现厌食、消瘦和昏迷,最后衰竭而死。

7.2.3  眼型  视力减退或消失。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收缩,边缘不整齐,严重时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小孔。

7.2.4  皮肤型  毛囊出现小结节或瘤状物,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7.3  病理变化

7.3.1  神经型  常在翅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坐骨神经、腰荐神经和颈部迷走神经等处发生病变,病变神经可比正常神经粗2~3倍,横纹消失,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有时可见神经淋巴瘤。

7.3.2  内脏型  在肝、脾、胰、睾丸、卵巢、肾、肺、腺胃和心脏等脏器出现广泛的结节性或弥漫性肿瘤。

7.3.3  眼型  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齐,严重时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小孔。

7.3.4  皮肤型  常见毛囊肿大,大小不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淡白色结节。

7.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病理組织学检查。

7.5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7.6  预防  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应于雏鸡出壳24 h内进行免疫,还必须结合综合卫生防控措施。

8  鸡痘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接触传染病,潜伏期3~8 d,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皮肤型(痘疹型)在皮肤出现痘疹;粘膜型(白喉型)可引起口腔和咽喉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鸡白喉”;混合型是皮肤、口腔粘膜同时发生病变。

8.1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鸭、鹅的易感性低。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雏鸡发病较多。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夏秋季多发。病鸡脱落和破散的痘痂,是散布病毒的主要形式。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感染,也可经蚊虫等血吸昆虫传播。

8.2  临床症状

8.2.1  皮肤型(痘疹型)  特征是在身体无毛或毛稀少的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喙角、趾部和肛门周围出现痘疹,继而结痂、脱落。眼部痘疹可使眼睑闭合、眼睛失明。

8.2.2  粘膜型(白喉型)  鸡口腔和喉头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形成很厚的黄白色假膜,或形成棕色硬痂。病鸡呼吸和吞咽障碍,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叫声,往往引起窒息而死亡。

8.2.3  混合型  皮肤和口腔粘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8.3  病理变化  病变和临诊所见相似。可见口腔、咽喉、气管部出现块状干酪样的假膜,用镊子撕去假膜,露出红色溃疡面。剖检可见支气管、肠道及食道有痘疹病变。

8.4  诊断  根据病鸡的冠、肉髯和其他无毛部分的结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的白喉样假膜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实验室检查。

8.5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皮肤上的痘痂,可用镊子剥离,伤口涂碘甘油或冰硼散;眼部痘疹可用2%硼酸液冲洗。对白喉型鸡痘,用镊子剥掉口腔粘膜的假膜,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后,再用碘甘油涂擦。

8.6  预防  预防鸡痘最可靠的方法是接种疫苗。一般在夏末秋初接种鸡痘疫苗。

参考文献:

[1]  雍长福.村级动物防疫员专业技能培训读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2]  汤满孝,刘金笔,刘德荣.略阳乌鸡常见寄生虫病诊治与预防技术[J].家禽科学,2016(06):31-33.

[3]  黄继亮.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J].家禽科学,2007(04):36-37.

猜你喜欢

球虫病病鸡雏鸡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鸡支原体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中西医治疗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鸡球虫病的防治研究
关于鸡球虫病的流行因素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鸡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浅谈牛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
雏鸡饲养管理的重点工作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