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中的“焦虑”一说,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0-12-14李苏云
李苏云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隐形财富,然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家长在培育“幼苗”的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披上了“焦虑”的外衣。调查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或“非常焦虑”。因为焦虑,有些家长选择了“鸡娃”,有些家长则变得“佛系”。那么家长的焦虑感从何而来?家长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来缓解焦虑现象?
首先,家长需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和家庭成员)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求和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的关键词有三个:子女身心发展特点、言传身教、家庭生活实践。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必须从自家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做示范,在家庭生活实践过程中教会孩子一些道理,而不是盲目地跟從。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别人的教育方法不一定就适合自家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显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学习能力也很惊人,父母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并且表现出来。父母喜欢阅读,孩子就一定能静下心来读书;父母讲话粗暴,孩子在幼儿园可能就会容易跟小朋友起冲突;父母如果总是当“低头一族”,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自闭,或者整天看手机、电视;父母不爱学习,孩子也不一定喜欢学习……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模样,其实就是父母的缩影,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首先应该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所谓“育儿先育己”,我们一定要当有“底气”的父母。
其次,家长的焦虑感从何而来?我们该如何缓解焦虑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也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当父母的我们,每天在马不停蹄地奔忙着,那么孩子也将跟着父母快节奏地赶着,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允许他如此匆忙,因此就会出现大多数妈妈们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担忧,比如孩子吃饭太慢、孩子每次一急就会哭等问题,从而导致焦虑,尤其是对幼儿阶段的妈妈,从幼儿新入园开始的分离焦虑到幼儿在园的各种适应性焦虑,这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何处呢?主要还在于家长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成才观。
什么是儿童观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强化训练。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中也提出,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都是一手包办,尤其是平时由老人带养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差,孩子几乎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入园之后也会习惯性地等着老师来帮忙做。一开始,老师会教,孩子也愿意学。但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老师白天在园教给了孩子一些基本技能,孩子回家后如果还是没有机会练习,继续由父母或老人帮忙,那么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当然比不上每天在家练习的孩子。这个时候,当老师跟你说:“xx妈妈,xx在哪些方面还不会。”你就开始焦虑了:“自家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学的,怎么到现在还没学会,是不是比较笨?”其实,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找找自己的原因?不是孩子笨,而是你没有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当父母的要有正确的儿童观。
那什么是成才观呢?成才观就是对孩子的成才预期。有的家长焦虑,是因为对孩子的成才预期远远超过了孩子本身能达到的预期。万物皆有时节,孩子成长也有其个性与规律,父母应该以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兴趣,给孩子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让孩子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这样孩子可以轻松地成长,家长也不会太累。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不要给孩子设定过多的预期,尊重孩子内心的喜好,让孩子自由发展。希望家长们通过提升自己,学会当合格父母,远离焦虑,放慢脚步,做一个内心平静、心态平衡、家庭和谐的家庭教育者,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快乐、自主地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