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情怀 红色筋骨

2020-12-14金莹

上海戏剧 2020年6期
关键词:龙华剧团烈士

金莹

大幕徐徐拉开,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姓名逐渐隐去,从江南小城的四合小院到上海的石库门再到森冷的龙华监狱,革命烈士柔石的一生在舞台上徐徐展开。伴随着“燕啊燕,飞上天”的江南小调,更有一气呵成的铿锵唱词久久回荡在舞台上:“平福柔石我是谁,这一问往事历历从头言……欲以教育救家国,试将文章作利剑……我要紧握手中笔,写下这世道不公不正、不智不信、不忠不孝、不廉不耻、不勇不仁、不法与不义,把柔石名写在天地间,写在天地间。”

10月,上海文慧沪剧团于成立10周年之际的转型之作、大型原创沪剧《早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据悉,《早春》是今年上海民营院团唯一一部原创作品入选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成立于2010年的上海文慧沪剧团,在这些年里已推出《叛逆的女性》《风雨同舟》《白衣柔情》《槐花泪》《绿岛情歌》《四月歌声》等十余台大戏,并先后荣获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十余个文艺界各类奖项,是上海民营院团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支队伍。而文慧滬剧团在过去10年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上海民营剧团在这些年里发展的缩影。首演后,以“上海民营剧团的担当——沪剧《早春》研讨会”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来自京沪两地的专家就红色题材的当代表达、民营剧团的社会担当及大型原创沪剧《早春》的创作演出等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时代的表达

是一种心理共性的表达

《早春》取材于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真实事迹,讲述了生活在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柔石在理想的召唤下背井离乡,投入文学革命的洪流,最终以生命为代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

还原英雄,“把柔石描写得像一个常人”,牺牲时年仅29岁,却有《为奴隶的母亲》等诸多作品传世的作家柔石,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这是包括导演吴佳斯和编剧马凌姗在内的众多主创人员的共识。

“柔石面临的困境、做出的选择,是时代中的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面对的。”谈及对柔石的定位和认识时,吴佳斯这样说道。与此同时,她还试着通过舞台传达出一种青春的、革命的、激情的怒吼,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新世界的怒吼,吼出许多和柔石一起牺牲在龙华的烈士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吴佳斯说:“戏的一头一尾,我都有意呈现了龙华烈士的群像,序幕是令人惋惜的年轻生命的逝去,结尾是烈士身亡志不亡的精神传递,在柔石唱起的国际歌中,二十四烈士的名字被一一念出。这是剧本之外我作为导演加入的一个表达。《早春》是历史的记忆,寄托烈士们所有的过去和对未来的期盼。我也希望借作品《早春》献礼建党百年,将龙华精神传递下去。”

青年编剧马凌姗则在一次又一次的剧本修改打磨中逐渐走近柔石,也走近了自己。她不止一次去过龙华烈士陵园,走过柔石曾走过的从牢房到枪决地的地下暗道,呆在他曾呆过的逼仄的囚室,坐在他曾睡过的低矮板床上,望着他也曾凝望过的连接自由世界的铁窗。“2018年6月,我回到了位于柔石故居附近的先生家老宅住了半个月,每当在老街石板路上来来回回地行走时,我都在想象那个80多年前从闭塞却安耽的浙西小县城出走,毅然投身革命的腥风血雨的人。我在思考,他该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要走,又是否想过回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否后悔他曾经的离开?他是否思念他的家乡和亲人?”最终,她将心中的疑惑、追问、思考和感动,化成了笔下那个“柔似水、坚如石”、既有革命者的慷慨激昂,又有普通人困惑挣扎的柔石形象。

让舞台上的人物真实感人,自然也离不开演员的表演。为了在形象上更接近角色,饰演柔石的演员杨音在一个月里紧急瘦身七斤,每天苦练唱词,把一百多句的赋子板练得滚瓜烂熟,才有舞台上最终一气呵成、声情并茂、感染观众的效果。“让当代观众理解柔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沪剧《早春》的追求。”他这样说道。

为了表达出柔石作为一个作家的特殊气质,舞美设计桑琦还特意引进了一个纱幕元素,用一道带有漫天乌云笼罩的灰色纱,隔开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这道纱被刻意设计在舞台中区,在其背后设置了柔石所写的作品的名称,在剧情进行中,用逆光打亮文字吊景,使得文字的影子零星撒在纱上。这种手法在景云里凌乱无序的电线影子,在柔石被审判独白时出现游行队伍的影子等场景中也同样被加以运用,有助于营造出诗意且独一的柔石空间。”桑琦说。

团队的理念为这部戏带来了青春的表达:展现英雄人物真实的困惑和选择,试图通过深入挖掘青年在面对时代抉择、人生之路时的共性,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这样的艺术追求,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

“一部舞台作品,如果没有这一代人和艺术家个人的认识和发现,是不会有艺术感染力,也不会有温度和情感的。在《早春》的舞台上,年轻的主创团队通过对柔石革命道路的探寻、咀嚼、发现、联想,还原出一条柔石走向革命的真实道路。这部戏不仅仅书写、还原了一段历史,更体现了当代青年通过对柔石、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靠近。”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用上海的声音

讲述中国故事、红色故事

“作为一家民营剧团,文慧沪剧团自觉用上海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红色故事,这是艺术的胆略和担当。”在研讨会上,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刘玉琴在对这部作品的选题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提及了这部戏的创作难度,她说:“柔石其实不是太好写,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文学成就,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太多可以进行艺术演绎和想象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戏剧矛盾和冲突的设计带来一些难度,选择这个人物和这个题材,需要胆量,也需要创作实力和想象力。”

确实,柔石短暂的一生本就缺乏戏剧性的大事件。于是,在剧中融入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形态和最能体现柔石思想的经典作品,成了明智的选择。这也是研讨会专家认为该剧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早春》选材新颖、文本扎实、故事精巧,以文人情怀呈现红色题材的筋骨和温度。《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认为,《为奴隶的母亲》中所表现的故事正是剧中推动柔石走向革命道路的催化剂,“这样既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又按照全剧的人物走向发展,双重结构全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柔石的思想状态,也使得舞台呈现更为丰富,使全剧更具有思想性和观赏性”。

罗松说:“《早春》既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戏,又是一部具有文人情怀的文人戏。这个戏集中体现了柔石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家国意识,很好地抓住了柔石的柔与刚,揭示了他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忧虑和彷徨,最终把对小家的情感升华为对国家的大爱,演绎了他从普通的文学青年到坚定的革命者的过程,在刚与柔的对照,在新与旧的碰撞与纠缠中,构成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也对舞台上的人物塑造表示了赞赏,他说:“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都是从追求自由开始,然后才逐步认清了方向,最终坚定了革命志向。柔石身上同样如此,这是时代的特殊现象。这个戏的好处就是把柔石描写得像一个常人,从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为起点逐步开始写,比较具体地书写了他的家庭,他对生活的观察,他的经历,甚至写他复杂的情感,没有把他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文慧沪剧团用上海的语言、上海的剧种讲在上海发生过的红色故事,以精品创作的姿态创排《早春》,并选择了有后发实力的青年团队,接住了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的第一口气,并通过作品带出了一批新人,培养了戏剧创作人才梯队,为年轻人提供了舞台和平台,充分体现了民营院团的担当。”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表示。

猜你喜欢

龙华剧团烈士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刮风的魔豆
刮风的魔豆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How to rais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