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地胡子鲶人工养殖技术

2020-12-14潘振海覃毅

乡村科技 2020年29期

潘振海 覃毅

[摘 要] 本地塘角鱼是我國南方优质的小型经济养殖品种,本文从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方面介绍其人工养殖技术,以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 本地塘角鱼;人工养殖技术;水产繁育

[中图分类号] S9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9-105-3

本地胡子鲶俗称本地塘角鱼,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适应能力极强,特别适合进行池塘和工厂化高密度单养,其是农村庭院养殖的主要对象。近年来,胡子鲶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好的养殖业,苗种需求较旺。因此,开展胡子鲶人工繁殖,满足胡子鲶养殖生产苗种的需求,极具现实意义。

1 本地胡子鲶亲鱼培育

1.1 亲鱼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本地胡子鲶亲鱼可从养殖场或当地的池塘饲养中选择,应选择性成熟、体型丰满、健壮无伤、体色鲜艳、体质量在100 g以上者为佳。雌鱼的生殖乳突呈圆锥形,后缘游离度小,泄殖孔位于生殖乳突的中央偏后,四周无明显的黑色素沉积;雄鱼的生殖乳突颇长,呈三角形,末端尖细,后端游离度大,呈白色或淡黄色,泄殖孔周边有黑色素细胞沉积。

1.2 亲鱼的培育

亲鱼培育池可用土池或水泥池,一般采用水泥池。池底放置竹筒或大塑料筒,供鱼穴居,同时方便检查与捕捞。水深1.0~1.5 m,放养密度为2.5 kg/m2,池中投放水浮萍,供鱼摄食。越冬期间可根据水温高低适当补饲,开春后天气逐渐回暖,要加强投喂管理。日常可投喂粗蛋白质含量30%以上的全价膨化配合饲料,适当投喂其他动物性饲料,如福寿螺肉、小鱼等。需要注意的是,日常要经常进行冲水,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2 本地胡子鲶人工繁殖

2.1 成熟亲鱼的选择

每年4月下旬开始,水温在24 ℃以上时,就可以进行人工繁殖。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且红肿,微向外突,用手轻挤雌鱼腹部,有卵粒溢出。成熟的雄鱼生殖孔狭长形,末端与肛门较接近,身体较瘦长、体表黏液较少,腹部平坦,生殖孔突出部分较细长,呈长米粒状,末端明显浮离,可以轻易拨动,生殖孔末端有黑点,雄鱼用手难以挤出精液,人工采精时,通常是“杀鱼取精”获得[1]。

2.2 人工催产

适用于塘角鱼的催产素有鱼脑下垂体(PG)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单独使用,也可两者配合使用。以0.7%的生理盐水配成注射液注射,单独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公斤雌鱼的用量为4 000~6 000国际单位;单独使用鲤鱼垂体,1 kg雌鱼用量为4~6粒,雄鱼的用量为雌鱼的1/2;如将垂体和激素配合使用,则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各取1/2。实践证明,用垂体催产比用激素催产效果好,垂体和激素配合使用又比单独使用垂体催产效果好。另外,使用剂量应根据亲鱼的成熟度而有所增减,可一次注射完毕,也可分2次注射,2次时间间隔6~8 h,生产中多使用1次注射。每次每尾亲鱼注入的液体量为0.5~1.0 mL,不宜超过1 mL,注射部位可取背鳍基部后1 cm处的侧面肌肉,也可取胸鳍基底[2]。

2.3 人工采卵受精

催产注射后的亲鱼应雌雄分开暂养,暂养池或桶应给予微流水刺激。注射催产剂16~20 h后,亲鱼即开始发情。待亲鱼发情达到高峰时可进行人工授精。

2.3.1 采卵。采卵时先用毛巾擦干鱼体表的水分,左手抓住雌鱼头部双鳍下,鱼尾向下,腹部朝向事先擦干的采卵盆,右手拇指和食指分开,自上而下轻轻挤压鱼腹部两侧,使卵粒自动流出。成熟好的卵呈绿色,成熟不好的呈黄色。

2.3.2 采精。用剪刀剖开雄鱼的腹部,挑出内脏,取出一对浅红色瓣状的精巢,将其放入小容器中剪成碎末,加入少许生理盐水后搅匀。

2.3.3 人工授精。将准备好的精液迅速倒入盛有鱼卵的盆内,用羽毛均匀搅拌约30 s左右,使其充分受精结合,再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再次进行搅拌,随后将受精卵附着在窗纱上,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1]。

2.3.4 人工孵化。一般情况下,多采用窗框孵化。窗框用杉木制成,框高4 cm,在窗框上钉上规格为0.50 mm塑料窗纱,把受精卵粘在窗纱上进行流水孵化,受精卵黏在窗纱上的密度一般为10粒/cm2,池水溶氧应保持在5~6 mg/L。在孵化过程中,应保持框内外水流通畅,需要注意的是,孵化池的底部要平坦光滑,水质要洁净,温差变化不可过大,最适水温为25~28 ℃[2]。

3 本地胡子鲶苗种培育

鱼苗培育是指将刚孵出的仔鱼培育到2~3 cm的鱼苗,历时15~20 d;鱼种培育是指将鱼苗培育成体长5~10 cm的大规格鱼种,历时10~20 d。

3.1 鱼苗培育

鱼苗一般采用水泥池培育。培育池面积为几平方至十几平方米不等,放苗密度为5 000~1 000尾/m2,水深15~30 cm。由于培育池面积小、水位浅,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如早晚温差、天气突变、降雨等,池子水温变化过大,则鱼苗受应激大,易导致鱼苗“吊颈病”的发生。因此,鱼苗培育池应搭建塑料薄膜大棚,以避免“吊颈病”的发生。刚开口的鱼苗投喂水蚯蚓7 d后,可视鱼苗个体大小投喂鱼苗开口膨化颗粒料,也可投喂鳗鱼料(将鳗鱼料放在盆中,加适量水和匀,搅拌揉打成漂浮于水面的块状),每天投喂2次,以鱼苗饱食为度。在放苗初期,水深应控制在15~20 cm,随着鱼苗的逐渐长大,可逐渐加深水位。此外,要保持池水清新、溶解氧充足。鱼苗喜阴怕光,鱼苗培育池应搭设遮阴网,或在上面放养水浮莲遮阴。

3.2 鱼种培育

当鱼苗体长2~3 cm时,可移入大池进一步培育。池子面积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不等,也可在土池中培育,要确保池子排注水方便,具有较好的防逃设施。培育过程中,全程投喂胡子鲇膨化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5%以上。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以鱼苗八分饱为宜。此外,要注意适时加换水,并确保加换水的水温差不超过2℃,保持良好水质。

4 本地胡子鲶成魚养殖

4.1 池塘条件

本地胡子鲶养殖池塘要求塘基坚实、无渗漏,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灌排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池塘面积200~1 000 m2,水深应保持在0.8~1.5 m;土质以黏土为宜,池底淤泥厚度15~20 cm,以利池塘有适当的肥度与自净能力。

4.2 放养前准备

放养鱼种前,应排干池水并暴晒3~5 d,修整池塘,清除野杂草及过多的淤泥,并注水30~40 cm,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667 m2用量为100~150 kg,加水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3~5 d天后注入新水40~50 cm,进水口使用0.42 mm筛绢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此外,施放肥水肽,培育水质,繁殖浮游生物,为鱼种提供可口的天然饵料。

4.3 苗种选择

投放的苗种最好是自繁自育的。放养的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表无白点、白斑或红点,口须直且完整、无病灶、无伤损。

4.4 鱼苗投放

清塘消毒后8~10 d,试水验证池水毒性消失后即可投放鱼苗。投放塘角鱼鱼苗应尽量选择规格大的鱼种,体长7~10 cm较好,鱼种每667 m2投放量1万~1.5万尾,池塘条件好、养殖技术水平好的养殖户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鱼种在下池前要进行体外消毒,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 min。另外,可在池中放养适当的鲢鳙鱼,每667 m2投放100 g/尾的鲢鱼70尾,鳙鱼30尾,以利调节水质。

4.5 饲养管理

4.5.1 饲料投喂。按“四定”原则投喂,投喂质量好的塘角鱼膨化配合饲料,每天喂2次。其中,上午投喂量为40%左右,下午为60%左右,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5%,具体投喂量应视天气、水温和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应依据鱼不同的生长期,调整投喂营养水平不同的饲料。

4.5.2 日常管理。池塘养殖塘角鱼由于放养密度大,池中鱼类少,水体自净能力差,所以要及时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鱼池四周固定放养水葫芦,面积占池塘的20%~30%,以起到遮阴和调节水质作用。养殖初期,每隔3~5 d,向池塘加注新水,每次加水5~7 cm,中后期塘角鱼摄食量大、排泄多,每10~15 d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1/3,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有条件的可保持长微流水。养殖过程中,每15 d用生石灰化水泼洒1次,每667 m2水深1 m用15~20 kg;每15 d用活化EM原露全池泼洒;每10~15 d用大蒜素或鱼康拌料投喂。每天投喂时兼顾巡塘,观察塘角鱼生长及摄食情况。此外,因塘角鱼有较强的逆水上逃习性,因此要做好防逃工作。

5 本地胡子鲶鱼病防治

胡子鲶虽然抗病力强,但在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疾病,因此养殖过程中要以防为主。

5.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发病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色变黑消瘦,离群独游、旋转,衰竭而死,对病鱼体表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可选用硫酸铜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0.7 g/m3兑化水全池泼洒防治。

5.2 肠炎病

肠炎病为细菌性疾病。病鱼表现为腹部膨大,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肛门红肿突出,腹侧有红斑、蛀鳍,解剖可见腹积水,肠充血、发炎,定期泼洒生石灰,可有效防止此病发生。治疗应采取内服外用的联合治疗法,饲料中拌入大蒜素或鱼康投喂(用量按照说明书);用二氧化氯0.5 g/m3兑水全池泼洒,连用两三天。

5.3 烂鳃病

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屈桡杆菌。发病后体黑,离群独游,打开鳃盖,可见鳃盖内表皮充血,鳃丝苍白、浮肿、腐烂,鳃上有污泥;严重时鱼呼吸困难,浮于水面死亡。对此,应做好水质管理,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水质;可用0.5 g/m3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2~0.3 g/m3化水全池泼洒防治;饲料可掺用三黄粉1~2 g/kg拌匀投喂。

5.4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由多子小瓜虫引起。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体皮肤和鳃上,以剥取寄主组织作营养,引起寄主组织增生包裹虫体,形成灰白色的点状囊泡;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表、鳍条上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防治方法,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体;用干辣椒1 g/m3、干姜片0.5 g/m3煮水全池泼洒连用2 d;可用2~5 g/m3亚甲基蓝化水全池泼洒,连用两三天[3]。

6 收获

鱼种经四五个月的养殖,鱼体质量在达100~150 g时,即可收获上市,为使鱼卖相更好,可在上市前30 d投喂塘鲺加黄料。

参考文献

[1]莫艳.塘角鱼的人工繁殖技术[J].农家之友,2008(16):63-66.

[2]李海杰.本地塘角鱼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9(4):44-45.

[3]宾强.本地塘角鱼无公害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10(12):23-24.

作者简介:潘振海(1976—),男,水产工程师,研究方向:淡水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