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2020-12-14沈紫云

乡村科技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反贫困西部地区人力资本

[摘 要] 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出现在农村,而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贫困的本质,研究西部地區农村贫困的原因及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出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反贫困;人力资本;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9-34-2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12—2019年,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由5 086万人减少至3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5%下降至1.1%。截至2019年年底,西部地区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由此可见,我国西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是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出生率不断增长、医疗卫生条件差以及文化素养低。鉴于以上特征,有必要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加大人力资本建设投资,逐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卫生等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农民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1]。

1.2 研究意义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要提升教育普及水平,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这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加大西部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在现阶段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人力资本缺乏被认为是致贫的最关键因素,贫困人民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导致其逐渐失去追求进步与发展的能力,从而逐步被社会所淘汰,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就是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改善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 西部地区农村致贫的原因

2.1 自然资源匮乏

西部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占比仅为7.3%,能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不足20%,远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耕地所占比例,而山地与丘陵等难以进行生产开发的地貌占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的75%,由此可见其生存、生产条件恶劣。西部地区农民长期处于这种难以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封闭状态下,市场经济下的分工与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传统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微薄收益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经济来源。

2.2 人口增长率高与文化素质低的双重压力

2.2.1 人口增长速度快。一些落后观念在部分贫困农村根深蒂固,导致了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在生育上既追求数量又追求性别,造成人口出生率直线上升。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西部地区本就贫乏的自然资源要更大程度地先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用以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更加匮乏,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严重。

2.2.2 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水平不高。致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贫困人群的文化素质偏低。从全国各个省份的居民受教育水平来看,西部地区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人口数量仅有陕西、内蒙古超过全国平均值;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数量仅有陕西、内蒙古、新疆3个省区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贫困人群的整体素质偏低。

2.2.3 农民自身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和能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是我国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最普遍的形式,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也不例外,他们期望子女通过良好教育走出农村,然而却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及技能的培训。此外,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加之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所需费用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那些有意愿对自身进行教育投资的农村居民只能望洋兴叹。

2.3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一个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城乡分治、一制两策”的制度和体制,这种二元结构的经济模式使得西部地区的农民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经济结构等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也是造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措施

3.1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

3.1.1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中央要制定合理的、公平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经费拨付制度和分配制度,教育资源由国家统一支付和分配,这样既有利于教育事业权和财权的统一,又能确保教育投入的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以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政府要制定差别化的农村教育费用分担机制。对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来说,中央可以进行统一的教育经费拨付;而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则可以承担一定的负担[2]。

3.1.2 转变农民观念。大部分贫困农村居民认为教育投资的重心应放在下一代,也就是孩子的身上,对于自身的投资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浪费。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应及时纠正这种狭隘的投资观,让其意识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同等重要,提高其对自身投资的意愿。

3.1.3 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层层把关,西部农村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严格制定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并且不断督促各个学校优化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积极向农村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现代化教学培训力度,逐步淘汰思想观念陈旧及学历水平不达标的教师,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此外,各地区的教育局应及时对各个学校的教学成果展开考核与评比,及时督促教学质量落后的学校对教学工作进行改善[3]。

3.2 健全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机制

3.2.1 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国家对于西部农村的公共卫生投资依旧不足,大部分公共卫生经费都用于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支出,能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资金很少。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西部农村基础卫生建设的投资,同时加强医疗管理部门对于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记录的经常性检查[4]。此外,政府要号召专业卫生团队加入西部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高效、干练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3.2.2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西部农村地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加强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扶持[5]。此外,应对生活难以维持、家庭收入过低的农村救助对象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3.2.3 增加基本卫生基础设施补助。完善的医疗设施与条件可以帮助农村贫困人民抵御很多疾病,大大降低农村贫困地区的死亡率。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全部经费均由国家来承担显然负担过重,因此必须依靠政府、慈善组织、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经费在分配时应将重点放在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上,相比于将经费都分配给医院,经费用于村卫生室的建设以及基础医疗设备的配置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6]。

3.3 加快劳动力转移,降低转移成本

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普遍现状,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人口迁移是缓解目前贫困现状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讲,就是贫困农村人口向发达城镇转移、农业领域人口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拓宽自身视野,丰富自身的阅历与社会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会不断增强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应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使农村地区人民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同时,西部农村的各乡镇政府部门应帮助构建农村信息网络,加大农村劳动力实行迁移过程中的信息投资,使其在进行迁移决策时能及时准确地获得第一手信息[7]。

4 结语

西部农村地区的反贫困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切不可操之过急。人力资本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当前人力资本稀缺是制约西部农村地区脱贫的最大因素。对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最经济、最有效的投資就是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马熠辉.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我国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7(13):110-112.

[2]徐淑红,朱显平.人力资本视阈下的反贫困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6(7):271-274.

[3]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31-136.

[4]李晓林.教育扶贫: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现实抉择:基于贫困文化的视角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9):250-251.

[5]黄宏伟,胡浩钰.人力资本投资于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J].当代财经,2019(12):1-2.

[6]储成兵.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9(6):112-117.

[7]高强,徐晗筱,李宪宝.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农业,2018(11):217-224.

作者简介:沈紫云(199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政策。

猜你喜欢

反贫困西部地区人力资本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