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兰壶”的自然魅力与美好寓意
2020-12-14朱红林
朱红林
各种各样的花卉装饰了大自然,也装饰了人们的文化艺术世界。花语就是人类根据不同花卉的样貌、习性等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对花卉进行吟咏与表现时就具有了民族特色与美好寄托。这件“玉兰壶”是中国经典的紫砂壶作品,手工艺人凭借紫砂泥的极好特性与熟练的技艺,对玉兰的姿态予以自然还原与艺术提升,使作品在泥香茶味之间平添玉兰芬芳,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小小的一件紫砂壶能够巧妙地将自然、艺术、文化及情感等融合起来,给人以广阔的艺术享受空间,正是“紫砂虽小,却藏天地”。
明朝正德年间诞生的“供春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此壶有着榕树桩的姿态与纹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构成了紫砂壶中的一大类别,特点是极具自然真实效果。玉兰花是开在树上的,为了使玉兰呈现得更加自然与和谐,手工艺人将壶身设计成玉兰树,衬托玉兰的生命气息,表面上是对玉兰的关注,实际上已经上升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层面,也能体现出手工艺人对自然观察得细致入微和生态和谐的愿望。
壶身首先为一圆柱形,壶盖嵌入至壶身当中,保持壶身顶面的平整与造型的完整。壶身在保持稳定均衡的同时特别设计出不规则感,以尊重玉兰树的自然特征。壶身下部略大于上部,变化缓慢均匀,使壶重心下沉,增强壶的平稳性。壶的上下两面的轮廓基本上是圆形的,线条运行不讲究十分规整,以波浪线构成一圆形,也是符合玉兰树自然形态的一种设计,与此相对应的是壶盖与壶身之间的接缝,也与壶外缘线条保持一致,充满自然随性的气息。
在壶身上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突出树疤,凸显出树干的苍劲有力,也是玉兰树经历的证明。树疤的存在使壶身有了起伏,当人们抚摸壶身时,就如同抚摸着玉兰树的树干,感受到它那坚韧的生命力。手工艺人对玉兰树自然效果的保留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线条的处理,微小的误差都会有损壶之气韵,呈现出的就是粗糙而不是美了,手工艺人要在这一过程中对玉兰树的自然特征予以提炼和转化,才能符合紫砂壶艺术的工艺特征与审美的基本要求。
与壶身造型相配合,壶嘴、壶钮与把手也将自然性贯彻到底。壶嘴上有小的枝节点缀,环形的壶钮在线条上转折有力,颇为硬朗,把手则比较特殊,上端在与壶身相接时分为两叉,与玉兰树的自然形态更加接近,与后期玉兰花装饰的衔接也更加自然真实。把手形态粗壮,有枝节点缀在其中,把手内侧打磨得非常细腻光滑,提供了舒适的手感,体现出手工艺人对作品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关注。
整件作品红润明亮,有柔和细腻的光泽,在树疤枝节交错的壶身中,更能反射出泥料的温润与手工艺人做工的精细。红色是温暖的颜色,与玉兰花形成反衬,衬托出玉兰花的洁白纯粹。在壶身与壶盖上均可见绽放的白色玉兰花与小小的花苞,壶面处的树枝是从把手处枝节延伸过来的,玉兰花就生长在这树枝上,充满生命的朝气。手工艺人用白色与绿色对玉兰花进行表现,远远望去真像是几朵真的玉兰花散落在壶身之上,如此逼真的效果令人称奇,也反应了手工艺人工艺之细致程度,精雕细刻实际更容易造成“失真”,这就需要手工艺人把握住玉兰树与玉兰花的特点,才能做到艺术的真实。
玉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有报恩之意,根据其洁白无瑕的颜色与芬芳馥郁的香气,玉兰花又可象征高洁气质、吉祥幸福与纯洁真挚,也就是说,玉兰花包含了中国人的美好想象与追求,此壶以玉兰为题,就具有了美好的寓意。同样,红色在中国也象征吉祥红火,运用红色泥料制壶的意义就在于此。人们在赏析“玉兰壶”时,首先会感受到玉兰之美与自然之生机,那逼真的花朵让人如闻玉兰芬芳,便会感觉心情舒畅,幸福感油然而生,如置身于玉兰花丛之中,便觉人生之丰富多彩与幸福。
“玉兰壶”是一件在艺术表现上非常丰富的作品,手工艺人对作品的细节是十分关注的,这是工匠精神与执业精神的体现。在手工艺人为我们勾勒出的玉兰世界中,紫砂泥质朴的香气、茶与玉兰的芬芳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领略到自然的可爱与紫砂壶的魅力。
结语:玉兰花洁白胜雪,也可看作是手工艺人对紫砂壶纯粹的热爱。本文对“玉兰壶”的造型、泥料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作品的自然魅力与美好寓意,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中国紫砂壶艺术的神采。“玉兰壶”带领我们走入自然,去体会人间的美好与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