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五牛提梁”的工艺之美和文化内涵
2020-12-14司磊
司 磊
紫砂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历史并不是非常悠久,但甫一面世就受到文人雅士的广泛关注,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紫砂壶“树瘿”就是在明代文人吴颐山寄居宜兴金沙寺的时候,他的小书僮供春根据寺内千年银杏树的树瘿形态捏塑而成,后经由吴颐山在文人圈内推广,逐渐流行开来,加之吴氏一门对于紫砂壶有着非常执着的情怀和疯狂的热爱,后人更是珍藏了许多紫砂珍品,同时撰写了许多有关紫砂的文献,为紫砂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紫砂艺术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书法、绘画、篆刻等等艺术形式完美的融合起来,观之令人啧啧称赞,紫砂质朴的积累和良好的可塑性让紫砂艺人有着充分的发挥余地,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诸如陈曼生等人设计并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使其焕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紫砂壶不仅仅是简单的喝茶器皿,更是寄托着紫砂艺人思想情感的独特载体,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五牛提梁壶》采用了提梁的造型设计,在壶身装饰陶刻五牛图,并用金线描边,非常的引人注目。在我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之中,就是希望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来演绎传统的五牛图,此壶壶身饱满圆润,大气磅礴,尤其是下面的三足设计,具有举重若轻的视觉效果,让整器看起来更具有层次感,和壶肩部的一圈圈纹理遥相呼应,壶嘴弯流修长隽永,出水非常爽利,壶颈部和壶身的过渡自然,曲线流畅,非常具有挑战性,壶盖轻压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点缀圆形壶钮,拿捏称手。提梁壶把在方正之中又寓含一定的弧度,把提梁之道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营造出虚实相接的空间形态,给人以独特的造型艺术享受,此壶的点睛之笔在于壶身的五牛图陶刻装饰,每一头牛的形态都描绘得惟妙惟肖,如同从现实生活之中走来一样,陶刻的用刀老练流畅,疏密相间,层次突出,立体感十分的强烈。从整体上来看此壶《五牛提梁》,在传统紫砂器型的基础之上,提梁的设计非常巧妙,和比较大的体积非常相称,在使用的过程之中也比较顺手,细节的处理颇为用心,彰显出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准,五牛图的刻绘更是巧夺天工,把历史上著名的画卷在紫砂壶上面徐徐铺展开来,让我们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海洋之中流连忘返。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色画,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其中的点睛之笔就是将牛的眼睛适当的夸大,炯炯有神,从而达到神形皆备的艺术境界。正是因为五牛的形态相对独立却又是绘画的精品,被许多的艺术家参考临摹,运用于各种材料和场景其中。中国自古以来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牛作为我们农业生产之中的重要帮手,任重、勤劳、温顺的品性令人非常的喜欢,所以我这件紫砂作品《五牛提梁》就是参考了经典画作的基础之上采用了紫砂提梁的造型艺术来彰显出其中的工艺之美和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欣赏紫砂造型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陶刻的艺术魅力,可以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结语:宜兴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宜兴的紫砂艺人把紫砂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在世代传承和不断的创新之下,紫砂艺术与许多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紫砂文化和充满了人文情怀、古香古韵的东方艺术,让我们广大的壶友在把玩紫砂壶的过程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