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示范与应用
2020-12-14李向荣
李向荣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农业农村局陆河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广东 汕尾 516700)
0 引言
对于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来说,其主要依托生态学原理,促使水稻种植与水产品养殖有机结合,实现稻鱼、稻虾、稻蟹等的共生,实现养殖与种植相互促进,由此达到推动第一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的效果,确保当地农民增收。长期的实践证明,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有着极高的探究与应用价值,值得引进与落实。
1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案例简述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地处粤东沿海与兴梅山区结合部,汕尾市东北面,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在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渔业产值3603万元,相比于前一年增长0.7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40万元,相比于前一年增长9.92%。在陆河县,为了实现第一产业的总产值增收,积极使用了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质量与产量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稻田生态种养的方式较为多样,陆河县因地制宜,使用了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在发展水稻种植产业的同时,拓展当地渔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2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要点探究
2.1 放养鱼种
在打地前喷洒0.014kg(每平方米)的茶麸,使其渗入泥浆中,以此杀死稻田中的福寿螺等螺类以及野杂鱼;插秧当天在每平方米的稻田中喷洒0.007千克尿素;施肥前封堵内田基的所有小口,并保留4厘米的水位;在插秧半个月后(完成尿素喷洒后的4d),向稻田中投入40~20尾/kg的鱼苗、数量控制在每平方米0.375尾(约2.5m2投入1尾鱼苗)。
2.2 喂料与施肥
2.2.1 鱼苗喂养。在对稻田中的鱼苗进行喂料时,既要保证喂料满足鱼苗生长需求,又要避免喂料对水稻种植产生负面影响。此时,需要依照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鱼料投入量的确定,一般投入饲料量在鱼苗当前体重的3%-5%即可。若遇到下雨天气、闷热天气,则需要降低饲料的投入量,或者不投入饲料,以此防止鱼苗出现缺氧的问题[1]。
2.2.2 水稻施肥。在完成水稻插秧后,立即在每平方米的稻田中喷洒0.007kg尿素;在完成插秧的5d后,在每平方米稻田中喷洒0.011kg尿素;在完成插秧12d后,在每平方米稻田中喷洒0.011kg尿素;在完成插秧19d后,在每平方米稻田中喷洒0.022kg尿素。因为稻田中长期有水,所以需要适当降低施肥量,避免水稻在成熟时期发生倒伏的问题。
在已经投放鱼苗的情况下,所有的施肥操作应当划分成两次进行,每次完成半块稻田的施肥,且两次施肥操作之间要间隔2天及以上[2]。另外,需要结合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对施肥量展开适当调整,保证水稻良好生长的同时避免对稻田中的鱼苗产生负面影响。
2.3 进水管理
在各行禾苗之间无法观察到泥时需要展开晒田操作;当地面裂开宽度为2厘米的裂缝时即可展开进水操作。在阴雨天气条件下,需要在田面完成水沟的挖掘,在踩后观察不到明显鞋印时实施进水。在水稻开花时期,要保证水量浸过田面泥土,其余时期应当将水面深度稳定在20cm及以上。依托这样的水量控制,能够确保稻田中的鱼苗可以自由进出田面,且完成害虫与稻花的食用,保证水稻与鱼苗的良好生长。
2.4 水稻病害防治
考虑到稻田中投放的鱼苗,在病虫害防治中应当投入安全度较高的农药。一般来说,水稻病害防治的时期主要有三段:第一,插秧前。此时需在稻田中喷洒一次送嫁药,实现对螟虫、稻瘟病与稻飞虱等的预防。第二,分蘖盛期。需要种植人员入田观察,适当喷洒预防性药品,避免卷叶螟、钻蛀性螟虫、细条病与纹枯病对水稻健康生长产生影响。第三,破口期。该时期的病害防治操作与分蘖盛期的操作基本一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稻田养鱼中,稻苗普遍不会受到稻飞虱的影响,因为鱼苗会在生长中食用稻飞虱的幼虫。
2.5 杂草管理
杂草管理也是稻田养鱼中需要落实的重点操作,需要种植人员严格把握除草最佳时期。实践中发展,在完成水稻插秧后的一个月进行除草操作有着更好的效果。此时,杂草刚刚生长,个头相对较小,因此可以更加容易的连根拔起。在此过程中,需要种植人员将不到10cm嫩草连根拔起。
在水稻种植的中期,受到养鱼的影响,需要确保稻田内的水面高度在20厘米以上,因此杂草难以生长。这意味着,只要在合适的时期展开除草操作,且保证方法正确,在一次水稻种植中仅落实一次除草操作即可。
3 总结
综上所述,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有着极高的探究与应用价值,能够确保农民增收。在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的实践中,通过引入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结合放养鱼种、喂料与施肥、进水管理、水稻病害防治、杂草管理的优化落实,推动了当地第一产业的更好发展,实现了养殖与种植相互促进,达到了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