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0-12-14张明媚

缔客世界 2020年9期

张明媚

(贺州学院 广西 贺州 542899)

引言

总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强化并落实职业教育扶持,推动农村的创业与就业良性发展。近年农民工的“返乡潮”、“创业潮”成为农村就业和创业的新趋势,如何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只职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成为重要课题。

1 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1.1 加强引导 制度扶持 人才支持 环境熏陶

政府要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数据台账,实时掌握和分析返乡农民工接受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就业创业成功情况,为后期继续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帮扶提供精准的数据保障支持,为创业与就业思想意识引导提供强有力支持。从市场需求、农民诉求和实际就业收入情况引导农民工树立多元化的创业与就业导向,避免出现一窝蜂涌向创业市场的错误导向。创业与就业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可能实现人人都创业且创业都能获得成功。对于农村而言,如果人人都能当老板,人人都具备了较强的自力更生的能力,那就不会存在这么大贫富差距了。造血式提升能力的制度扶持背景下建立高层次相关人才队伍,为农村的就业与创业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创业也只是一种市场的导向,通过引导、培育并形成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氛围,最终促进创业和就业的成功概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帮扶资助经费投入,既要精准帮扶也要有效帮扶,为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物质保障。尤其是从城镇覆盖到乡村基层就业与创业实战、孵化基地或平台投入,有针对性地培养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其就业与创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2 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育环境思考

政府不断优化和完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环境和平台的同时,也要加快鼓励、激励政策的落实,推进就业合作企业、就业与创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建设,从制度-政策-计划-落实一些列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到位,形成稳定的、全程的、衔接的、可持续的教育培训体系,覆盖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岗前阶段、实践阶段、考核阶段、继续教育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再就业及创业阶段。在提供培训的同时结合和利用好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让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在心理压力、家庭生活和物质生活等方面安心、静心、踏实。

1.3 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育体系思考

从调查数据可知,农民工愿意返乡再就业和参与创业的较为强烈,且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家乡的建设和生活环境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当地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有较大吸引力、返乡就业与创业政策及工资待遇能够达到个人的期望值、能够获得就业与创业的相关培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有效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家乡的市场与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对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且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最为关注培训费用、培训受众覆盖面和培训及实践效果,还是需要逐步在创新与实践中去探索和完善,需要具体从事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培训机构在政府扶持和市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就业与创业类别的返乡农民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并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灵活的、满足、适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不同人群要求的就业与创业培训机制与体系,开能够及时、充分、深入地了解农户的需求与困难,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和指导的质量,打消农民工的心理负担、降低市场风险。

1.4 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育资源思考

农民工对身边的可开发与利用资源认识不足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学习方法的问题。高校教育资源(含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网络教育资源、成人高考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教育平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形成统一的目标与资源共享,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的育人效果。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建立“四位一体”的供需对接平台创新返乡农民工继续教育,(1)平台与教育培训资源的对接与共享,提升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2)平台与企业资源的对接与共享,提升农民工参与就业与创业培训与实践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3)平台与教育培训机构的对接与共享,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不断创新,以“适销对路”为宗旨,精准锁定市场、企业及农民工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及时了解、反馈、完善农民工在就业与创业学习、培训、实践过程中对内容、课程、模式、时间、费用等方面问题与困难,加速市场、企业、农民工创业与就业信息的对接、流通、更新、共享;(4)平台与政府具体负责部门的对接与共享,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作用,推动农民工继续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配套相应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协调好市场、企业、农民工个体的利益,加速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就业创业培训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有效的掌握和监控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动态情况、市场资源匹配情况,实时做好引导、协调、运行和保障。

1.5 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育内容思考

针对农民工特殊群体需要在设计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尽量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让农民工群体能够更好的享受和感知祖国强大所带来的文明生活、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参与学习、培训、就业、创业的同时更好的树立强国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培训和提高才能适应新的岗位。第一阶段,各具体岗位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第二阶段,实践+定期的巩固培训;第三阶段,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模式的提高式培训。经过定期的培训和实践就能胜任的职业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有机蔬菜、养殖、建筑、施工、机械、维修、市政、家政、配送、销售、代驾、餐饮等新兴职业且工资待遇较高也较为稳定。农村的受教育群体非常特殊,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培训效果的,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多元化、专业化、系统化、长期化、持续化的培训与指导。例如:课程化的职业教育、远程及现场结合的继续教育、单项短期培训、现场操作讲解、师徒帮扶带培训机制、“一对一”实战指导培训、线上成功经验宣传推广等等。

2 结语

农民工教育既有其特殊性、又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性,不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政府、管理层、执行层和农民个体本身,都需要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针对农民工特殊群体需要在设计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尽量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让农民工群体能够更好的享受和感知祖国强大所带来的文明生活、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参与学习、培训、就业、创业的同时更好的树立强国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