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2020-12-14喻红霞张晓光
喻红霞,张晓光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河南 郑州 450014)
超声诊断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医院常用的诊断手段,也是多数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必经环节[1],随之而来对超声诊断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此,超声诊断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改进和提高,以适应临床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笔者总结10余年带教经验,对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体会。
1 基础知识是基石
(1)超声诊断是一种物理诊断方法,是利用声波射入后产生的回声显像进行诊断的。如果不能把它的物理学原理讲清楚,学生就很难理解它的成像原理,并对以后的深入学习产生影响。比如对超声“伪像”的概念模糊不清,从而导致对图像错误分析,影响正确判断。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一些原理性的知识讲解到位,以免为后续学习埋下隐患。
(2)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因此,在进行每一章的课程前,教师都应该对相关的解剖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为学生深入理解声像图打下基础,才能在较短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2]。
(3)人体组织器官只有发生病理改变,超声才能捕捉到异常的声像图。例如当肿瘤组织内的构成不同,声像图表现也不同,当以纤维细胞为主时,超声表现出强回声;当以平滑肌细胞为主时,表现出等回声;当以脂肪细胞为主时,则表现出低回声。因此,每一种疾病都应结合病理学改变进行讲述,以达到加深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充分应用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和辨别各种病变,所以单纯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讲解难以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直观的印象,教学效果甚微。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开始尝试将各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做成二维、三维甚至动态图,通过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显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章节中,通过动态图的播放,学生很快理解了超声下缺损位置过隔血流的情况,对于理解先心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超声异常声像图一目了然。
2 临床实习操作引领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性学科,所有诊断图像的获得必须由医师亲自操作完成[3]。图像的质量与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及技巧密切相关。在操作的过程中,脑海里还要不断提取相关疾病的解剖、病理及临床表现,结合所打出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综合,给出临床合理准确的超声诊断。由于超声图像提供的是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立体、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相交织的综合影像信息[4],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超声医学的临床实习操作较其他专业显得尤为重要,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成了超声诊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安排的带教医师应该同时具备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和全面的理论知识,脱产或半脱产带教,这样才能做到全身心带教,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3 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超声从最初的一维、二维灰阶成像,到今天的三维、四维成像,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超声介入治疗[6]。超声学科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把教学大纲的内容教给学生外,还要结合当下的发展,补充新鲜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超声造影技术只有20年的发展历史,但它在肿瘤的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准确率不断提高,而且应用的范围逐步拓宽,比如可用于输卵管通畅性评估、血管疾病、实质性组织血流灌注评价等,引领了疾病诊断的新天地。三维、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的断层组织成像模式,可以更清晰、更全面地显示组织的病变特征;表面成像模式、骨骼成像模式等在诊断胎儿异常方面成绩斐然。超声组织弹性成像技术是一项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超声技术,与常规超声诊断相比可获得组织弹性等信息,临床多用于诊断乳腺、前列腺等肿块[7]。这些超声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并非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但正是这些多彩的内容、快速发展的历程,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鞭策他们重视超声学习,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
超声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必对教学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只有不断探索适合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