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宁波教育发展的演进路径与发展对策

2020-12-14汪鹤飞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宁波发展教育

汪鹤飞

(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党史研究室,浙江 宁波 315000)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持续提升,宁波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具有宁波特色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教育体系。未来,紧紧围绕“两个走在前列”的总目标,①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定力,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服务教育发展、激发教育活力,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愿景。70年来,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所经历的非凡历程,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反思。

一、新中国成立70年宁波教育的发展历程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

(一)“在艰难中起步,在调整中前进”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教育权利成为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政治权利,宁波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解放后,宁波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文教工作“恢复与发展”方针,接管国民党时期留下的公立学校,对私立学校和民办学校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废除了训育制度,取消公民、党义、军训等课程,开设政治思想教育课程。1953年后,创办了教师进修学校,建立教研室;1956年,建立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全部私立中小学改为公立,使国家办学成为宁波教育事业的主体。从1949年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改造。

1958年始,受“大跃进”影响,宁波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十年“文革”使宁波教育的各项工作被摧残和停滞。宁波教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在调整中前进,各级各类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至1965年,宁波幼儿园由1949年1 所增至 40 所,小学由 1949年 1 873 所增至 6 969 所,普通中学由1949年21 所增至98 所,职业学校(含农业中学)由1949年5 所增至17 所。[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宁波教育战线做了大量的拨乱反正工作,经过恢复、整顿,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整顿、提高、规范”的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8年)

这是宁波教育从封闭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各项工作开始出现转机,教育改革问题被逐渐提上日程。1978年,宁波市委召开教育大会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宁波教育开始整顿、提高、规范,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1.初级中学整顿初显成效

1979年起,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全市调整中小学的网点布局,撤并中小学和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适应扩大单设初中规模。当年,全市中学由上年的512 所减至469 所,到198到360 所,其中,高(完)中从1978年的195 所压缩到 84 所。经过调整、整顿,各县(市、区)大体保持一所高(完)中,一乡(镇)一所初中,消除了普通中学的“虚肿”现象。1985年,全市均已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全市普及初等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为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2.提前五年实现“两基”目标

1986年,宁波市政府颁发《实施〈实施义务教育〉的意见》,把分期分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至 1993年,海曙区、江北区、鄞县等 6 个区县通过国家首批“两基”②评估验收。1995年,全市11 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两基”标准,提前 5年实现“两基”的宏伟目标,它标志着宁波的基础教育工作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94年,宁波获得国家教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区”称号,同年被浙江省定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01年,宁波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两基”目标的实现使学校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效益大大提高,为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3.中等教育稳步推进

1978年后,宁波从实际出发,调整中学的网点布局,逐步撤销社队办的高中,全市普通高中由1979年的168 所调整为1998年的67 所。为了改变“由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所造成的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局面,1980年起,全市着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裁并和压缩普通中学,恢复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十七中、十八中学率先开办服装等专业职高班。1991年至1995年,全市职业教育按“普职分离,规模办学”的原则,对“大初中小职高”或“小初中大职高”进行调整,城区职业学校从11 所调整至5 所。各县(市)区也对学校进行调整,同时补助部分办学经费,鼓励乡镇举办职业高中。至1998年,宁波职业学校有99 所,中专22 所,中师4 所。高中段入学率从1978年不足30%发展到70%左右。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使中等教育与生产服务相结合。

4.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1978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下达后,宁波就抓紧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从1984年11 月到1985年10 月,市政府组织扫盲工作队,对11 个县(市)区的扫盲工作进行复核验收,均达到省颁“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1982年11 月,省政府授予宁波市政府“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至1998年底,宁波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文盲率大幅度下降,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9%,成年人识字率达到89.5%以上,接近 90%的国际标准。为使成人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全市 149 个乡镇建立了成人文化学校。此后,成人教育由开展文化教育向岗位技能培训拓展。到20 世纪90年代末,初步形成多渠道、多门类、多层次、多规格的成人教育结构体系。

5.高等教育逐步恢复和发展

1977年,宁波全市仅有2 所普通高校,即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在校生仅为752 人。1978年,在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基础上,重建宁波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恢复宁波师范学院校名)。1983年创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改办浙江农村技术师范学校,1985年,建立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1986年,宁波大学创建,结束了宁波无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伴随城市发展,宁波大学在1996年完成第一次华丽转身。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合并期间又创办了医学院,为宁波大学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至1997年,宁波市有3 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 1 所,全日制高校在校生有11 548 人,其中本科生5 012 人。1998年,宁波大学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起正式招生,从而改写了宁波高等教育没有硕士点的历史。

(三)“科教兴市,改革、发展、提升”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2009年)

这一时期是宁波教育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发展的阶段。1999年9 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教兴市大会,把科教兴市确立为“一号工程”。同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制定了 21 世纪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方略,宁波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提升的跨越发展阶段。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90年代中期,为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宁波提前普及“两基”目标后,又不失时机地出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政策,推进高标准、高质量“普九”,全面实施在坚持分级办学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市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1999年率先实现“两高”。③同时海曙区等 5 个县(市区)获评“省首批教育强县”称号。2002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两个率先”目标,④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2006年市政府提出高标准普及从幼儿园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同时积极推进省示范学校建设。至2008年,全市有中小学 787 所,在校生 71 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段学校有省示范学校202 所,占全省义务段学校数的18.4%,居全省之首。[2]17

2.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宁波职业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发展新格局。通过整合、联办、划转和撤销等多种形式,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由1999年的36 所调整到2008年的60 所,校均规模由1 500 人提高到2 200 人以上,其中县(市)区以“职教中心、成教中心、实训中心、教研中心”的“四中心”学校建设为抓手,2001年到2008年,累计投入12.5 亿元,建成8 所总面积2010 亩的县级职教中心,校均规模超过3 000 人,[2]27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至2008年,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3 个,省示范专业32 个,市现代化专业30 个;国家级职教实习实训基地 9 个,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8 个。18 所重点中职学校(或中专)调整体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并入普通高校。中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接近1:1,实现了国家要求“大体相当”目标。

3.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后,宁波高校布局结构得到调整优化,高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着力建设南北两大高教园区,通过政府投入、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高教园区建设。2000年3 月开工建设高教园区南区,2002年12 月,占地4.33 平方公里,总投资38 亿元,规划建设面积6 500 余亩高教园区南区基本建成,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万里学院等 7 所高校入驻。这也是全国建成的第一个高教园区。2000年6 月和2003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两次视察高教园区感慨地说,“你们在做的事,正是多年来我想做的事。”“好!希望你们为中国大学新模式创造一个好的经验。”北高教园区先后有宁波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 4所高校入驻,南北高教园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宁波高等教育发展。至 2009年,全市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4 所增加到15 所;在校生由1998年的1.25 万人增加到13.7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8%跃升达到49%,高出全国20 余个百分点,[3]跨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浙江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

4.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

为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宁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发展民办教育事业。1999年全国第一所由公办普通高校改制的“万里学院”的出现,打破了高等教育由政府独家办学的格局。2004年,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舍的中外合作高等学校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开创了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先河。与此同时,一批民办义务段学校也相继涌现,并日益集团化、规模化办学,出现了如华茂教育集团、万里教育集团、慈吉教育集团等浙江省民办教育中的“航空母舰”。宁波在发展和扩大民办教育规模的同时,注重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使民办学校有了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如对民办学校创新了资金筹措机制;创新了教师流动机制,民办学校老师可以回流公办学校;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实行分类登记管理,符合规定的,也可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对民办中小学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师,给予教师工资总额(应发工资)10%的补助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有力推动了宁波民办教育发展。

(四)“依法治教,制度改革、内涵发展、特色彰显”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宁波教育从公共管理走向服务型管理和现代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整体抓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

1.宁波教育水平总体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政府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从2011年开始至今连续实施三轮的《宁波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2018年,全市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96.5%,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88.4%,幼儿园专任教师的学历和持证合格率均达100%。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 737 所,在校学生 78.6万名。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25%。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无论是拔尖学生数量,还是学科成绩均位居全省前茅。目前有普通高中84 所(其中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55 所),在校学生8.6 万名。职业教育“宁波现象”全国瞩目。目前有职业教育学校36 所,其中国家和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分别为10 所和8 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连续7年稳居第一方阵。特殊教育被称为“中国样本”。宁波高校在各区县(市)实现办学全覆盖,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开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签约,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到 2018年底,全市共有高校16 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6万人,是1991年的32 倍,一级学科博士点6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0 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11个,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录取率达94.26%。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蓬勃发展,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断加快。2018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的“满堂红”。

2.现代教育治理改革不断推进

2010年以来,宁波逐步推进行政管理职能向“管方向”和“管公平”转变。研究制定宁波教育改革发展多个专项规划。同时,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2011年至2018年,宁波教育经费总投入2 000 多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1 500 多亿元,约占八成,年均增长8.2%。[4]出台宁波市《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评价指南》,确立多样化、重成长和适用性的综合素质评价导向。抓住招生制度改革这一枢纽环节,改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启动实施与新高考相衔接的选择性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仅普高就有学术性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国际教育4 种办学类型,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2012年以来又制定了《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立法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从1995年至今,已制定了8 部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建立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校内具体规则,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治理现代化。开展中小幼名校长(园长)、名班主任及骨干校长评选,54 名中小幼教师获正教授级高级职称。加强教育督导“管办评分离”,引进和发挥第三方评估优势,全面强化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大功能。

3.教育公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宁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化解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和阳光监督入学,并全部实现“零择校”。在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力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2018年,全市标准化学校达标比例达 98%,全市适龄学前儿童入园率达 99%。全力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从2013年开始在全市实施“525”学生资助体系,受助对象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五类学生组成,资助体系包括政府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实施系统,实施奖、助、贷、免、补等五种具体资助形式。2018年,全市共资助困难学生80.5 万人次,资金约5.7 亿元。[5]不断扩大残疾儿童受教育机会,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入学工作,近三年全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近80 万,其中公办学校接纳比例在 80%以上,宁波教育公平水平在15 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

4.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推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合作。2012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部市共建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启了宁波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自2014年起,已连续主办了五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与中东欧所有国家开展了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近百项教育合作项目协议,合作建立了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斯丝路学院、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等一批境外办学机构,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中国―中东欧物流服务学院等,建成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波兰研究中心等近10 个地方智库。深入实施“千校结好”提升工程,宁波高校及中小学与全球 1 100 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姊妹学校。2018年,宁波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42 个,学分互认项目52 个,引进外国文教专家1 300 多人,累计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等高端外籍专家60 余人;在甬高校外国留学生5 117 人,在甬高校赴国(境)外交流师生近3 986 人,[6]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不断扩大。

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宁波教育发展的演进路径

(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大力协调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1995年,宁波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99年 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又召开全市科教兴市大会,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重要决策,把促进科技教育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科教兴市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宁波教育的跨跃发展开辟了道路。2011年,发布《宁波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把在全省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跨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目标,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还相继出台了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大力实施教育均衡化、教育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重大举措,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宁波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提高。宁波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过程。1983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象山县石浦镇家长业余学校;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享受正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评定政策;1998年改制浙江农技师专,筹建浙江万里学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由民办教育集团接管公办大学;1999年走出了一条当时全国首创的高等教育园区化发展之路;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助”政策;2004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近年来,宁波在举办普通高校民办独立学院、建立“从起点看变化、从投入看产出”的教育评价模式、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7]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建立宁波教育博物馆等方面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宁波教育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和有效利用好一个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比如,1986年抓住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机遇,制定规划,坚持标准,科学实施,经过10年不懈努力,在1995年提前5年实现“双基”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双基”后,不失时机地颁布了《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意见》和《教育强镇评估标准》,在1999年实现“两高”的新目标,同时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上升;从1999年至2005年,紧紧抓住国家调整高校设置机遇,高等教育实现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抓住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契机,适时扩大规模,加快调整结构,全市高职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日益凸显;2006年以来,抓住新修订《义务教育法》的机遇,抓紧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为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高计划的契机,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在国内率先推进构建和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等。

(四)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标准,进一步梳理学前教育“入好园”难、中小学学位不足、学生课外负担过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外来随迁子女入学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民生问题,明确“攻坚清单”和“任务清单”,“一事一策”提出破解思路;通过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改造义务段薄弱学校,推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推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精准施策,回应民生关切,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宁波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面对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时代宁波教育工作须紧紧围绕“两个走在前列”的总目标,强化优先发展的定力、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服务发展、激发活力,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加快从基本均衡转向高位均衡,推动教育实现更好更公平发展

宁波教育已实现基本均衡,但如何从基本均衡走向高位均衡,是新时代宁波教育发展应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高位均衡是让所有孩子接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让所有孩子能够在教育的润泽下自由、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成长。促进高位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学校的硬件建设,更要在良好的条件保障前提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校长治校管理、师资素质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全面发展上来。要特别关注薄弱学校的改进,积极搭建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合作发展的平台和机制,积极向薄弱学校输入新的理念和技术,全面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要特别高度重视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着力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情怀、有智慧、有担当的校长、教师队伍,以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技术,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二)加快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目前,宁波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型教育体系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招生规模、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升学率等方面的任务基本完成,需要通过优化结构来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时代的宁波教育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主题,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主要任务,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优化区域教育布局,谋划并整体推进教育结构调整;要推动教育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等要素的调整和优化,提高职业型、应用型和非正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结构比例;要注意不同层次教育类型、教育专业设置衔接,完善高校专业和职业教育专业的统合统整机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经济的需要保持结构均衡。

(三)加快从产教结合转向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实现嵌入式特色化发展

随着我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往短平快的产教合作项目逐步被企业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实体化运作的协同创新平台所代替,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势必要统筹职业教育与宁波区域发展布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优先布局发展亟需、影响未来的学科专业,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人工智能、汽车研发、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双元主体共同育人;要创新育人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大力培育“宁波工匠”;要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完善“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招生和招工(徒)、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机结合;要加强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加强技能实训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实现嵌入式特色化发展。

(四)加快从要素拉动转向制度驱动,推动教育实现创新性开放式发展

要健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将教育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向纵深,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好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倡导教育家办学治校;健全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连接,横向贯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构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健全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更加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健全评价激励体系,构建绿色和谐的教育评价机制,对学生、教师、学校分类、分层、分阶段开展评价,彰显“人”的基本价值,让教师在岗位上有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幸福感,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注释】

①“两个走在前列”是中共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同志在2019年3 月28 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第一个走在前列,就是在全省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宁波要走在前列;第二个走在前列,就是在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教育要走在前列。

②“两基”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项战略任务。

③“两高”是指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

④“两个率先”目标即在全省教育现代化中,宁波要率先实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要率先实现。

猜你喜欢

宁波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