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

2020-12-14

能源与环境 2020年2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0 引言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但是由于招生层次不同,学生在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学习状态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教学成果达不到预期目标,达不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达不到毕业后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切实落实符合行业需求和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常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围绕我院“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培养理念,该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宽泛的专业背景,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并且能够在毕业后适应工程和生产一线岗位。根据教育部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要求以及服务社会的行业需求,对独立本科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将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相衔接

行业标准是由该行业相关部门发布、在一定领域范围使用的标准,是反映该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而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构建过程中,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将行业标准、职业能力贯穿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了解专业相关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能提出设计方案、完成设计过程以及解决常见工程问题的能力;熟悉本专业施工安装、调试与试验的基本方法。

(2)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对接,设置相关课程及讲解相关内容强化行业标准。通过设置《暖通空调典型工程分析》等课程,分析工程经典案例、渗透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空气调节》、《制冷技术》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根据相关知识和设计标准进行工程实际设计。

(3)实践教学与行业标准对接,加大实践学时比重,注重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例如增设《建筑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安装施工和工程预算方面的标准。

(4)教学方法与行业标准对接,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性质,以团队为单位布置一个较简易的项目,每位学生完成项目中子任务,学会完成过程中相互协商沟通。

(5)毕业设计与行业标准对接,采用“双导师”指导模式,即校内老师和设计院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学生毕业设计。

(6)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标准对接,增加教师队伍的工程经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培养方案的关键,鼓励教师参与工程设计以及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也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进行授课。

2 优化设置课程模块化

根据行业需求,重新定位各类课程的位置与关系,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以层次教学为手段,实现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安排与衔接,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贯通。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立体化与工程性认识,强化工程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强实践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天津城建大学该专业采用“2+2+1”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从知识构架角度出发,通过市场调研将我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分为3大模块:①冷热源构成模块,包括 《流体机械》《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给排水》《供热与锅炉》《制冷技术课程》《空调冷热源技术》等理论课程以及供热与锅炉课程设计、制冷课程设计等工程实践;②室内空气品质保障模块,包括《建筑环境学》《建筑概论》《通风工程》《空气调节》《室内环境设计》《空气洁净技术》以及《建筑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空气调节课程设计等工程应用;③节能控制模块,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建筑设施智能化》《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相互协调,冷热源是室内空气品质保障的动力,节能控制是空气品质及冷热源方案实施运行的支撑。

3 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要求,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比重,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根据专业建设,我院采用“四阶层进式”立体化教学体系。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将行业发展需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专业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按照阶段性、层次性工程训练。

第一层次为工程认知阶段:针对低年级学生,设置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安装工艺实习等;第二层次为工程应用阶段:针对高年级学生,设置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类课程,如 《建筑设备施工安装技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典型暖通工程案例分析》等;第三层次为工程创新阶段:以各类大学生全国竞赛为平台进行专业创新训练,如CARASHRAE学生设计大赛、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第四层次为工程综合阶段:针对毕业生,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综合提升专业素养。邀请企业专家指导毕业生的实习和设计,使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程设计和应用做到无缝连接。各层次间相互协调、相长,使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能在工程应用方面得以锻炼和提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4 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需求引入学校教学是缩短“专业”与“职业”间差距的有效方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与企业合作,注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首先,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理念,建立由任课老师、行企业专家以及用人单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共同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行业、职业紧密对接,制订与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开发面向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邀请工程师进行授课,采用教学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教学方法,开设职业素养培训、项目补充等课程,从实战上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5 结语

人才培养应不仅明确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要映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和专业领域成为该领域熟练工作人员预期能够具备的能力,即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行业标准是连接专业与行业的桥梁。把行业标准融入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培养的每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模块化课程、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等改革,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