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进程中的几点思考

2020-12-14海莲高立平王霞赵晨光张晨

防护林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阿拉善盟阿拉善林草

海莲,高立平,王霞,赵晨光,张晨

(1.阿拉善盟林木种苗站,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2.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3.阿拉善盟沙产业规划中心,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 )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国土总面积26.97万km2,总人口23万,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五大沙漠中四大沙漠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沙漠分布面积9.47万km2,占全盟国土面积的35.11%,占全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荒漠化土地面积16.41万km2,占全盟国土面积的60.85%,占全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94%;沙化土地面积19.87万km2,占全盟国土面积的73.67%,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8.71%;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策源地。

1 荒漠化治理现状及成效

自1983年以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在阿拉善启动实施。在近40年的时间里,阿拉善盟依托三北防护林、天保林保护、造林补贴、退耕还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林木种苗等一批生态建设基础保障类重点工程,全力推进荒漠化治理,倾力打造贺兰山林区、额济纳绿洲、以梭梭为主体的天然灌木林区、三大沙漠边缘治理区、黄河西岸治理区及中心城镇、园区、村屯、交通干线六大区域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从一开始的探索实践到现如今的靶向施策,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盟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215.9万hm2,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7%增长到7.65%。

1.1 生态建设规模不断增加

截至2019年底,全盟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298.6万hm2。其中:营造林129万hm2(完成以梭梭为主要树种的人工造林50.7万hm2、飞播造林42.1万hm2、封沙育林28.5万hm2、退化林分修复等7.7万hm2);退牧还草169.5万hm2。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 078万株,完成公路、村屯、重点城镇周边、厂矿园区及黄河西岸等重点区域绿化5.5万hm2。全盟荒漠化治理任务由20世纪80年代的每年不足万亩增加到现在的百万亩以上,2019年已经连续6年每年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超过百万亩。

1.2 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

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周边基本形成了锁边防沙阻沙防护带。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35年实施了飞播造林,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在年降水量200 mm以下地区不适宜飞播造林的论断,并得到国家对阿拉善飞播造林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认可。飞播造林治沙已经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截至2019年底,飞播总面积42.1万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保存面积达到了24.5万hm2,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 km,宽3~20 km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飞播区内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0.5%~5%,提高到12.8%~50.4%。2014年第5次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沙化土地面积实现持续减少,比2009年减少了19.74万hm2,阻挡了三大沙漠的“握手会师”之势,对于减缓强风侵蚀、减少地表扬沙具有十分明显的成效。全盟沙尘暴发生次数由2001年的27次递减到近几年的3~5次。

1.3 林草资源保护能力明显提升

保护国家级公益林171.4万hm2,天保工程管护92.4万hm2,惠及全盟30个苏木镇108个嘎查5 179户17 062人,公益林区人均补偿性收益1.8万元。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每年补奖任务1 706.7万hm2,覆盖全盟30个苏木镇179个嘎查,完成禁牧893.3万hm2、草畜平衡813.3万hm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97.0万hm2,保护区森林、动植物正在向着生物多样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1.4 沙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在荒漠化治理中依托阿拉善功能独特的沙生动植物资源优势[1],借助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沙拐枣等林草植被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逐步走上了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建设、荒漠化治理、经济效益等多赢的局面。

2 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在阿拉善,以沙漠为主的荒漠生态系统亦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战略资源。但在多年的荒漠化沙化治理过程中,人们对于新时代的荒漠化治理的认识仍然仅仅停留在植树造林、增加造林面积上,尚未形成“大生态”理念。

2.2 治理体系尚不完善

2019年,阿拉善盟林草机构改革平稳过渡、正常运转,林草融合发展为阿拉善荒漠化治理增添了新的“砝码”。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森林资源保护、草原保护修复、资源利用监管等制度还不够健全,相关地方性法规、规定还没有建立或亟须修订完善,新的治理体系建设问题突出。

2.3 治理能力欠缺

由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维和意识不足,从而间接导致在生态修复建设暨荒漠化治理方面,阿拉善盟林草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造林保存率、成林率一直不高,成效偏低;草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人工种草发展相对滞后,草原保护建设的质量不高等问题频现。

2.4 资源保护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阿拉善地处偏远地区且地广人稀,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资源保护能力有所提升,但由于保护类机构不健全导致一些地区仍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思维惯性,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现象时有发生,非法开垦占用林地湿地草原、超载过牧掠夺式利用草原现象依然存在,甚至一些自然保护地处于监控盲区。另外,随着人工造林的大规模兴起,森林草原火灾、林草有害生物灾害威胁频发,同时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手段落后,防灾减灾能力严重不足,导致阿拉善林草资源保护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2.5 沙草产业潜力挖掘不足

阿拉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适宜发展的沙、草产业类型少且不宜大面积推广发展。目前,“大资源、小产业”的现象较为明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挖掘不足,规模化龙头企业少,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支持扶持力度不大,带动沙产业发展能力不强。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分析生态脆弱的现状和成因,找准问题,正视困难问题,从薄弱环节入手,保持荒漠化治理良好势头,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3 荒漠化治理思考及启示

当前,阿拉善生态保护建设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以林草融合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开拓思路、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阿拉善生态保护建设事业向现代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3.1 提高思想认识,大力推动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形势下,实现阿拉善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功能示范区和国家重要林草沙产业示范基地为总目标,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将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未来大计,扎实谋发展。其次,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2]、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根据阿拉善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继续实行“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精细化保护与建设,从而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修复。再者,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绿色富民林草产业,在产业发展中逆向拉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循环、可持续发展。

3.2 明确思路,统筹规划,开启山水林天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新篇章

将林草融合发展作为阿拉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新的起点,一要明确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明确“全面保护,林草一体修复”的理念,推进绿化、美化、财化同时发力,统筹推进建立贺兰山林区、额济纳绿洲、以梭梭为主体的天然灌木林区、三大沙漠边缘治理区、黄河西岸治理区及中心城镇、园区、村屯、交通干线六大区域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二要摸清家底,规划先行,实现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一张图”动态管理,切实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在生态保护上,将林草资源统一到资源管理上来,从项目审批、林草管护、林草防火、林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面衔接融入,形成大保护格局,达到统一修复、同步保护、整体提升的效果。在生态建设上,将林草综合治理、合理布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科学配置树种草种和治理模式,营造健康、稳定、多功能的荒漠生态系统,杜绝盲目追求数量轻质量,重单一治理模式轻综合措施集成现象发生。在开发利用上,必须以资源承载力为底线,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科技创新、集约高效的原则,合理利用林草资源,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高效融合,健康循环发展。

3.3 创新举措,提升成效,实现阿拉善生态保护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以大数据平台引领林草智慧[3]。鉴于阿拉善盟地广人稀,林草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且又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这一特点,认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理念和资源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借助大数据平台可充分发挥和发掘我盟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资源、生物多样性、林业产业的潜在价值,真正精准做到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针对我盟林草发展当前存在的经营粗放、质量不高,生态仍脆弱、治理任务繁重,立地条件差、成活率低,林草产业发展缺资金、短人才,林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把脉”,开展专项分析且对症开“处方”,达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精力的浪费,从而逐步实现生态保护建设“精准、集约、高效”。其次,要让政策机制“活起来”,创新市场化生态修复保护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新动能。第三,要突出产业发展“精细化、高端化”。阿拉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适宜发展的林草产业类型少且不宜大面积推广发展。鉴于此,要让农牧民群众“富起来”,推动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必须考虑“少而精”的发展路子。同时,鼓励和引导社全资本全方位参与造林营林、管林护林和产业发展领域,从“平面参与”转向“立体参与”,实现阿拉善生态保护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3.4 建立科技先导工作机制,提高现代林草服务能力

在推动阿拉善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林草科技工作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科学研究也是把握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律的根本途径和科学决策施策的重要保证。面对异常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最终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决策,才能制订出科学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措施[4]。一要形成科技先导工作机制。坚持科技先行,加快科技发展,强化科技积累,特别是要注重前瞻式的科学研究,努力让科技工作走在生产前头,充分发挥科技基础和先导作用,尽量避免走弯路,犯错误。二要抓好科学研究。统筹林草科研项目,形成合力,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做到与生产结合、与修复结合、与保护结合,为阿拉善盟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要强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三类条件平台建设布局和管理,用数据来描述事实、分析规律、指导工作,最终形成对行业需求的能力支撑。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通过激励引导机制,探索建立“林草乡土专家服务站”,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领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打造一支不离乡间、熟悉乡情、掌握技术、热心服务的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猜你喜欢

阿拉善盟阿拉善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中国林科院科信所建成林草统计数据统一搜索平台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2020内蒙古合唱大赛暨阿拉善展演活动综述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我国启动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阿拉善盟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大美阿拉善
阿拉善(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