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2020-12-14陈秀琴张世忠黄梅清
陈秀琴 张世忠 江 斌 林 琳 郑 敏 林 黄梅清*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州 350013;2.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州 350013)
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中, 包括哺乳动物和禽类的消化道内,其中的部分血清型可致病,成为环境、食品、水等污染的重要指示细菌[1]。 此外,畜禽源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传染人,从而引发各种疾病[2]。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病的统称,包括大肠杆菌性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等[3]。
禽养殖场中普遍使用小剂量抗生素用于促生长和预防疾病, 但是持续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大部分抗生素并不能完全在肠道内被吸收。有文献报道给鸡饲喂的抗生素高达90%随粪便排出体外[4],从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据估计,欧洲每年大约有超过3.3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感染,到2050 年, 全球每年将有1 000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5]。 为了解福建省禽源大肠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情况, 对若干个发病养殖场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以期为福建省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样品来源 2018-2019 年采集于福建省中大型养禽场。
1.2 培养基与试剂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革兰氏染色液及大肠杆菌IMViC 生化鉴定盒均购自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公司, 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细菌分离纯化 取病死禽的心、肝直接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于37 ℃培养24 h,挑取单个红色菌落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37 ℃、150 r/min振荡培养12 h。 将培养好的菌液置于4 ℃冰箱,用于生化试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1.4 生化试验 将符合大肠杆菌形态特征的细菌,按照说明书要求接种于大肠杆菌IMViC 生化鉴定试管中 (靛基质、MR、VP、 枸橼酸盐),37 ℃培养24 h,观察并记录结果。
1.5 药敏试验 吸取100 μL 经鉴定好的大肠杆菌菌液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用L 型一次性涂布棒涂抹均匀, 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 选取以下10 种常用抗生素:丁胺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呋喃唑酮、链霉素、林可霉素、多西环素,将药敏片贴到营养琼脂表面,37 ℃培养18 h 后,观察测量抑菌圈的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分离菌株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菌落;该菌落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呈紫黑色、表面光滑湿润并带有金属光泽;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阴性、 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根据以上判断方法, 从20 份样品初步分离到15 株禽源大肠杆菌,包括10 株鸡源大肠杆菌和5 株鸽源大肠杆菌。
2.2 生化鉴定结果 将分离的15 株细菌进行大肠杆菌IMViC 生化试验鉴定, 结果15 株细菌靛基质试验和MR 试验均为阳性,VP 试验和枸橼酸盐试验均呈阴性。 以上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经典大肠杆菌的生化特征。
2.3 药敏试验结果 对分离的15 株禽源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敏感性的判断标准如下:抑菌圈直径15.1~20 mm 者为高度敏感;直径10.1~15 mm 者为中度敏感; 直径在10 mm 及以下者为耐药[6]。 由表1 可知,大部分菌株对复方新诺明(13/15)、头孢菌素(10/15)、四环素(12/15)、林可霉素(14/15)、多西环素(10/15)耐药;部分菌株对多黏菌素 B(9/15)、呋喃唑酮(9/15)中度敏感;大部分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10/15)高度敏感。
3 讨 论
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它广泛存在于饲料、垫料、空气中,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冷热应激、 环境恶劣等情况下可诱发大肠杆菌病。 所有日龄的禽都可发病,尤其是雏禽更易发。禽大肠杆菌病在养殖场中广泛存在, 容易造成家禽感染发病甚至死亡,使养殖场遭受经济损失[7]。
本试验从福建省多个规模化养殖场分离到15 株禽源大肠杆菌。 通过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革兰氏阴性菌; 在麦康凯琼脂选择培养基和伊红美蓝鉴别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生化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5 株细菌均为大肠杆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头孢菌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多西环素耐药;部分菌株对多黏菌素B 和呋喃唑酮中度敏感;大部分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在养殖生产中,由于大量无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且大量的抗生素随动物排泄物排到环境中,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8]。 因此,养殖场应加强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 使用敏感药物治疗,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表1 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结果